《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彩4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彩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故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使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教芝带来不小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迸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粉。她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动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我今年也13岁了,马上就要毕业升中学了。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代课,老师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13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词的前两句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到这里她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对于学生,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老师的承诺,不放弃村长所谓的50元钱。当班里有个小女孩被选到县城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要人;当张慧科进城打工,即使村长不让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钱,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赚钱,有钱了能买两罐可乐传着26个人喝,大家没有喝过这种饮料,所以这唯一的一口却成了每个人心中唯一的快乐,1500块砖头搬完,还 是不值一张车票钱,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乱逃过半路还 是被赶下了车,至此电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学的学生已经在城市中走丢,没有人脉,没有帮助,没有能力,没办法……

做广播、写寻人启事,最后广播烟消云散,启示纸也随大风吹走了,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去电视台碰运气,在电视台门口,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

是好心和耐心换来了真诚的关注,上电视,被好心的老板娘帮助,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得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回到了那个小地方,那个没有粉笔、没有喇叭放国歌的小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她做到了。并且还 让所有学生都认可了她,魏老师。最后一个镜头,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大的,小的,会写的,不会写的,用真实的粉笔写下了自己的话语。

默默的,静静的,所有的围观者都散了,所有的摄像机主持人都撤走了,他们依旧要在这里重复新的日常生活,学习是孩子们在可乐味之后第二口美味,满满的一口就够了。

感谢我们的镜头记录下来这些近乎真实的故事。而我们的教学条件没有这么差,但却有孩子不断的离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拦住他们,为了我们美好的一厢情愿我要去留住他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祖国的花朵很鲜艳,不离开花园才能让我们祖国花园绚丽完整。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感觉第一次看是带着学生一起去的,对于这一类纪实片似的电影平时并不多看,也只是带学生去时才会一起欣赏,而当看了这部片子后,自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当时也顾不得边上的学生,也暗自流泪了,这部片子给当时的我触动还是比较大的,以至于拿到写观后感的作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部片子,而且因为这部片子,我又在网上重新观看了一遍,感受又有所不同。

首先给我最大触动的是农村教育的现状。这部片子中反映了在我们国家还有一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还在延续着这样的教育方式。影片中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会问,这样除了练字外,还能学到些甚么更实质的东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这让我难以想象,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平时的科目加上课外的有近十科之多,而且老师都经过极为严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凭开课,师资优良,因此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这个问题也就更显而易见了。

虽然影片反映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但是作为一名老师,高老师与魏老师的形象却是无比高大的,他们所付出的爱心是毋庸置疑的。当我看到高老师彻夜未眠,我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不舍与牵挂。当我看到魏老师重重的点点头时,看到了她眼神中的执著与坚定。在他们简单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的承诺和对履行承诺的执著。一个虽然已是满头的白发,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讲台,在那摇摇欲坠的教室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而另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啊,却始终坚定不移的去履行她的承诺。哪怕是去搬砖头,去混车,走到城里,去吃剩饭,去终日不停的在电视台的门口问着“请问你是台长吗”……这些无一不感动我,为了学生,他们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一切,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

当我看到高老师用颤然的手去数着这个月内要用的粉笔,当我看到学生的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的难过,因为粉笔给摔断了,高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节约粉笔,哪怕是最短的粉笔头,高老师也要用指甲夹着,写上最后一个字”,当我看到老师和学生们用六元钱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一人一口的轮流品尝时……我看到了一群在贫穷中珍惜,在困苦中寻找快乐的简单而纯真的灵魂。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家里几个人宠着,什么都不缺,但其实他们却缺失了很多的品质,分享、谦让,而影片着力表达出了这种人性之美、和谐之音。想想这一代的孩子,不是就有国外的一些学校与单位都不愿意接受中国的独生子女吗,究其原因,不就是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要显得自私,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吗?因此,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们责任重大呀!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几大重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影片中到最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客观上是帮助了那些孩子,但却不能持久的、长效的给予帮助,就像电影最后放的那样,媒体为水泉小学带来了书,带来了钱。但是,钱会用完的,书、粉笔也是会用完的。少的是什么?自然是每个人的付出,长久的付出。诚然,一个魏敏芝改变不了什么,一个高老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相信那句话,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没错,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个人都收获一份希望。支教之类的事情,我希望能有人前赴后继的做下去,少一些商业的色彩,多一些真诚。

《一个都不能少》十分简单,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也看到了一些其它问题,这就是电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观众所能发现的。影片的结局是个好的结束,魏敏芝的寻人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得到了许多捐献,但这不是所有中国贫穷农村所能得到的幸运,还有无数的中国农村儿童在失学与工作之间浮沉。因此电影的效果还存在于对社会的呼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与关心像影片中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篇4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