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给予人们精神鼓舞。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感动中国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感动中国2019观后感(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巍峨的大山间缠绵着汹涌的河水,悬崖的尽头满是等待,李桂林就是在这般“壮观”的山水画中“行走”。
天路,看到那条细长而又摇摇欲坠的天梯,我马上想到了天路,我从未见识到神奇的天路,所以天路在我的概念里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段路。
我也大概记不得李桂林那朴实的脸庞了,可我对那条天路仍历历在目,而天路上那个斑驳的身影也是我无法忘怀的,李桂林的背影。
这条路他走了十八年,而路的尽头是一群赤着脚等待知识浇灌的幼芽们,千百个日日夜夜,这座大山,这条河流,这条天路,见证了李桂林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目睹了李桂林那摇晃而不令信念的生命曙光留下的处处痕迹。
我对几个镜头物别有感触,这条用希望和信念铺成的生命之路,节节梯架上早已是坑坑洼洼,那一层层破开的木皮勾勒出一步步坚定的脚印,在繁华都市的我们,从来都不曾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李桂林每天经历着什么样的考验。大山深处的他与孩子们,似乎也在度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清净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高科技,不懂得所谓的信息时代,城市的生死沉浮与他们无关,可他们却是大自然最亲密的朋友,可以领略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可以纵观群星璀璨的茫茫星际,更而况,还有李老师用生命谱写的交响乐章,谁说他们没有广大的见识,他们拥有最没有杂质的心灵!
人过留痕,雁过留声,深邃天空上的火红太阳映透过悬崖边的无名野花,那阳光也如清澈脸庞一般明亮,愿你永远照耀在远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了长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播火人》,一位名叫张玉滚的80后乡村教师带着他淳朴真挚的笑容,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事迹更是被广泛称赞,非常值得我们歌颂、学习和铭记——他择一事、终一生,扎根深山艰苦奋斗17年,一心一意为山区教育事业做贡献,为山区孩子们点亮了前进道路上的希望之光。
今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张玉滚,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之久。面对艰苦的环境,他始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张玉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他说,自己愿意做那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愿守住村里孩子一个个可爱的笑脸,守住这片希望之花,努力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有他在,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失学。
2001年毕业后,张玉滚便回到家乡高丘镇黑虎庙小学任教,从代课老师开始做起,2012年转为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后依然坚守岗位,17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张玉滚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众多荣誉称号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学生面前教育他们一个人的追求应当是什么、在广大群众面前展示自己时时刻刻心里装着学生、事事为学生着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新时代“四有”教师的模范,是共产党员的标杆,是出彩河南人的优秀代表。
正是因为张玉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获奖无数、身怀乾坤,却从不曾想过离开自己平凡的岗位。选择扎根偏僻山村,矢志不渝奋斗在基层教育一线,正是选择了做真正有意义、有正能量的事——把希望的种子埋在土壤中最深的地方,没有阳光的照射,那他就是光,是照亮山村学生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当我得知,今年9月,远在江苏师范大学求学的王克翠同学专门在黑虎庙小学建校60周年活动时赶了回来,面对张玉滚校长,她表示“在黑虎庙小学上学是我的荣幸。”那一刻,张玉滚双眼湿润,他觉得这些年吃的苦,值了!我的心里也有很大的触动,简单的“荣幸”二字,包含着多少同学们对张玉滚校长、对黑虎庙小学的感谢,又蕴藏着多少黑虎庙小学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在努力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如今年轻一代的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共产党的后备力量、是祖国的希望。而张玉滚的事迹无疑是一份传播正能量的强心剂,让我明白这社会上坚守自己内心、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总有一天会被大家看到、被认可,同时更深刻的感悟到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我深深感悟到,要始终明确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大,要始终坚定内心信念,提高精神追求、固化理想信念,看淡外界物质诱惑,更要相信自己对信仰的选择,积极传播正能量。
张玉滚说,他愿意,用知识之光、梦想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前程。而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也能凭自己的努力,成为照亮别人前行道路上的一束亮光。
前几天,我看了《感动中国》。这是对20xx年全国评选出的优秀人物的颁奖仪式。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有二十多位,有个人,有团队,他们所做之事有大有小,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事迹确确实实感动着人们。
就拿刘盛兰老人来说吧,他90多岁了,几十年来自己省吃俭用,捐助了100多个学生10多万元钱。这10多万元钱对于一个靠收废品的老人来说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可是刘盛兰老人没有留下它们,却是分批一点一点地捐给了全国各地的困难学生们。“72块5毛钱”,刘盛兰又把它捐了出去,而他只留下了5元钱。在那多少个令老人难忘的日日夜夜,睁开眼睛,他看到的是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闭上眼睛,他看到的是孩子们拿到钱的笑脸。他90大寿那年,许多被他资助的学生来看他,大家一齐凑钱为他筹办了他一生中第一次生日酒席。看到这儿,我深深为自己平时而惭愧,同时也为他身居贫困却依然热心资助困难学生而表示由衷的敬佩。
还有一个与他一样长年帮助和爱护学生的人。
她的名字叫格桑德吉,是西藏山区一名女教师,也是当地第一个毕业的大学生。每周,她都要在高山悬崖峡谷间送孩子们。一次次安全到达,一次次与死神檫肩而过,她却依然如往常一样送学生上下学。她每天照顾山区的孩子,但八年的时间里,她仅见过自己的孩子四次。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我想:要是西藏山区开通了公路该多好!我长大了,一定要帮助山区孩子们,让他们象城市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
看到格桑德吉老师,再联想到我们的老师,老师们真是照亮我们人生的“蜡烛”啊!我深深感谢老师们为学生付出的一切。
《感动中国》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激励着我。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做大事可以造福人民;一些人由于条件限制,但从身边的“小事” 做起,日积月累就成就了“大事”,他们同样可以走上领奖台。
20xx,不平凡的一年过去了。过去的366天里,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事发生,而这些事中的结晶、典范汇聚在xx年的《感动中国》里。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这个让我发生巨大变化的节目,其中的几个模范将会是我一生的楷模。
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
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技人才,他从二十多岁时就开始投身大漠,为祖国的核事业出力,而年老之后,仍然为祖国的科技做贡献。直到他查出癌症,住进医院,却仍然不忘工作,,多次病危,却决心不做手术,担心做了手术不能再继续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在电脑前前工作,连续工作长时间后,他体力不支,一觉睡过去,就在也没有醒来……
他的肉体以亡,但他的精神不死,他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每当我无心学习时,想到林俊德工作的情景,就会被他所鼓舞,马上精神抖擞起来,卖力学习。是啊,他一位癌症病人都能奋不顾身地工作,我们一个年轻、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又能怎么不努力学习呢?他用自身感化了我们,“感动中国”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
当校车撞向她的学生时,她不假思索地做出了决定,扑向她的学生,她的学生平安得救了,而她却永远失去了她的双腿……
这位年仅二十八岁的青年教师用行动诠释了教师的意义,她不仅给学生上了一课,更给全社会上了一堂人生的课。她的行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她成了全社会的教师,她是名副其实的“感动中国”。
在他们的面前,我感到十分渺小,他们给我的人生上了一课,他们是社会的楷模,他们的事迹将永垂不朽!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我们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带我们观看了2016感动中国,到现在还让我难以忘怀。
首先讲述的是一位磨刀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吴锦泉,他的家住在农村,自己家有一片小菜地,种的菜也就够自己吃,他家境贫寒,自己靠磨刀赚的钱也就是一元一元的硬币,他都积攒下来放在一个袋子里。谁也不知道这位老人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这位老人立刻回到家,取出自己辛辛苦苦攒了一年多的一千多元钱,毫不犹豫地捐给了灾区。可能大家会说一千多元钱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贫穷的老人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更何况这些钱是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是他磨了上百甚至上千把刀所攒下来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啊!
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是张宝艳和秦艳友两个人,他们曾经在一次商场购物时把自己家的孩子给丢了,当时就是他把两个人急哭了,经多方努力,孩子总是在一个月之后找到了,但是这一段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丢了孩子家长的心情,于是乎他们自费创办了“宝贝回家”网站。从创办至今,已经有十三万人在这个网站里注册,寻找丢失的孩子,虽然最终找到孩子的家庭只有几千个,但是张宝艳和秦艳友两个人说:“今后还要继续宣传这个网站,还要让更多的家庭团圆”。
像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感动中国节目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是否也应该从中体悟到什么呢?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一个个小事做起,去帮助别人,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书写“有”“无”人生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5月17日晚播出,他们的故事,一件件,一桩桩,仿佛都在诉说着坚持的力量和生命的不朽。人生海海,潮落之后就是潮起,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些坚守价值、看似无用的事。金钱、名利只会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只是那份舍己为人、惠及大众的大爱,才会永远存在于世人心中。
作为敦煌的女儿,她有始有终,无怨无悔。
守护敦煌,那是她的命。我们都希望敦煌“万寿无疆”,只有她竭尽所能,克服困难,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有人说她死守着洞窟,有钱不会赚,她不予理会,两个儿子送回老家,她无暇顾及,与丈夫两地分居多年,她没有怨言。只凭着一腔热血,为敦煌赤诚守护几十年。刚毕业一年多,选择来到偏远山区当一名选调生的我,更应该学着樊奶奶的样子,在风吹雨打中见世面、练筋骨、长才干,就像一代代文物人守着寂寞、耐着清贫、忍着荒寒,不断关心保护不平凡的文物事业、延续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一样,在基层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为扶贫的干部,她无处不到,有口皆碑。
年仅30岁,却在家乡把扶贫工作干得风生水起的黄文秀是我的榜样。同样在基层,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她立足岗位,发挥优势,为百姓办了“邀请农业技术员传授技术、培养致富带头人、修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蓄水池”等实实在在的惠民事。努力不会白费,村里路通了,灯亮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打开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发生率22.88%降到2.71%了,而她,却永远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如果身边有人陪伴,她们是否能努力脱险,如果不非要当夜返回,她是否还能继续作贡献。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果的结果,就像我们,无从得知冲下来的洪水凉不凉,无处知晓她走时带着怎样的恐慌?只希望那坛早已买好的脱贫庆功酒,能尽早派上用场。听,乡亲们说了,“脱贫大业成,能饮一杯无”?
作为护山的勇士,他们有情有义,无坚不摧。
火场上,局势瞬息万变。那阵风吹来,不是山林草木的清香,却是熊熊燃烧地叫嚣着吞噬生命的魔鬼。“爆炸式蔓延”的山火,1秒钟可以烧掉一个足球场!在已经扑灭部分火源,曙光就在前方的时候,风力风向忽变,他们遭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队员壮烈牺牲。火势蔓延的刹那,感知到无法逃过一劫的瞬间,他们在想着什么呢?家中的妻儿老小,只能对不起他们了。那位痛失唯一爱子的消防员老兵,不知道有没有后悔当初让儿子加入消防事业的决定呢?向这些牺牲的勇士致敬,向他们背后的家庭致敬,“钟鼓锵锵,淮水汤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实验西校九1班蒋若悠
“分毫”指的是数量较小的金额,“千万”指的是数值极大的金额,两者分别可以看作穷人与富豪。分毫积攒往往是节俭朴素的人,千万捐献则往往是慷慨大方的人——而“分毫积攒”并“千万捐献”的人,大概也就只有这对夫妇了。
为何这对夫妇如此让人感动?
他们一分一毫地积累着财富,若不知道他们的最终目的,也会被他们的坚持不懈惊叹到,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羡慕别人整日大鱼大肉、饰品衣服多如山而抛弃另一方一走了之,反之,两人之间的浓厚感情是任谁也抹不掉的,与当今社会男男女女频繁交往分手、动不动离婚的塑料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让人们感叹夫妇善良本性的同时,对他们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感到羡慕。
一生省吃俭用的夫妇俩,一直都过着朴素清淡的日子,一套绒睡衣穿了大半辈子。一般人“分毫积攒”,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想积累为数不少的财富,而获得旁人的羡慕目光,保住自己的面子,炫耀钱财、夸耀自己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斗志昂扬满面红光,实则心中空荡没有些许深刻的思想。又或是见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想存钱去买些尝尝鲜,这也许包含了自身的强大毅力与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但与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攒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如若仅仅只是标题中的“分毫积攒”四个字,那也不会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千万捐献”似乎一直被认为是富豪的专利,大概是人们条件反射地认为只有钱多的人才会愿意捐如此大数额的款。而如今这一对夫妇俩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着实立定了人心难测的定论。
夫妇俩捐献的巨额财富,光是数值就足够让人感动,而了解了他们艰难的积攒经历之后,更是不禁让人站起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献上鲜花与掌声。最可贵的品质并非是如复一日的积累,而是愿意抛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们,给予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当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之时,一时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能让人们感动到如此地步的,大概就是这些平凡却又善良节俭的纯朴百姓吧。
20xx年5月18日上午6点30分,爸爸陪着我一起观看《感动中国》颁奖电视节目,节目内容讲的是最孝顺的老师陈斌强和最美学生何玥的两人感动的事迹。
看过之后,我的内心充满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那份震慑和感动。如陈斌强让我感动的是,他有一种孝心,追求着让母亲活着,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他不分日日夜夜照顾得了有老年痴症的母亲,为了母亲不再走丢坚持在自己每天去学校上课时,用小时候妈妈背过自己的绑带,将母亲和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一起去学校,放学一起回家。他每天细心照顾好母亲的同时,还不忘自己是一名教师,他的课程从来没有因为要照顾母亲而落下。正如陈斌强说的一句话:孩子可以等,但母亲不能等。这句话我听了后,不禁流下了眼泪。陈斌强的孝心让我感动,他的职业让我崇拜!
还有让我振憾的是年仅12岁的何玥,在自己不幸患上了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痛,在一次又一次的手术,还是无法换回她那花一样的年华!当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无私的捐献给所需要的人。要知道年仅12岁小女孩就有如此的决心,捐出自己的身体器官,那是一件多么让人震憾的事情啊!当家人知道何玥要捐献器官的决定时,家人个个都不同意的,但在何玥一再的坚持下,家人终于答应了,也明白何玥的心愿。何玥用平凡生命实现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次的闪光,命运虽然残酷夺走了他年仅12岁的生命,但她的精神永远得到了延续!
看了这些事迹让我深深的意识到了孝顺和行善是最高尚的,同时让我领悟到从他人感人的事迹中领悟到更多做人的道理,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要用更多的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正如同那根绷带,绑得是关心与爱护,绑得是孝道与责任,绑得是能量与美德。
在《感动中国》的“远近高低”中挺进复兴之路
5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团体和个人的事迹感人至深、感动中国,代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他们穷尽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为新时代年轻人奋斗树立了偶像和榜样,成为了这个美好时代“夜空中最亮的星”。
“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用一生守护一事,“逆行”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1名扑火勇士,“一颗糖丸福济华夏”的顾方舟,“黑暗中的光明使者”朱丽华,“深藏功名不改初心”的张富清,“升起一面旗,种下爱国种子”的教育者杜岚、尤端阳,深植“我是中国人”把行动付诸于国家认同的民族企业家伍淑清,把年轻的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扶贫之花”黄文秀,演绎现代“西行漫记”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的潘维廉,还有18年4次感动中国的中国女排。
2个团体和9个个人,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轨迹和人生书写了同样美丽的“感动中国”画卷,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感动中国、用逆行和坚守感动我们,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光明,是时代不朽的丰碑。
“远”——志存高远,把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化作春风温暖中国大地。
远,就是要志存高远,把爱党爱国的实际行动付诸于“远”行之路。远行是为了积蓄青春爱国的磅礴力量。樊锦诗,祖籍杭州,生在北京,长在上海,却被称作“敦煌的女儿”。她放弃江南水乡安逸的生活,穷尽一生为保护中华民族的瑰宝“敦煌艺术文化”。毅然踏上西征的道路,把青春最美时光奉献了给了大漠戈壁滩上的艺术。
澳门濠江中学杜岚、尤端阳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时间让国旗飘扬在人们心中,并用70年的坚持和守护在五星红旗下书写最美画卷。作为人类精神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育工作者,把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扎根在心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认同感。用鲜艳的五星红旗引导新青年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
“我是中国人,香港是我家”,行万里路融中国情,来组织香港和内地交流的伍淑清,她倾注大量精力和心血,让香港青年认识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增进民族情怀,将爱国主义教育融汇于学习、参观、实践之中,增进了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正是像这样一批又一批的“远行”之人,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点燃自己照亮世界,用智慧和汗水浇灌民族精神,在传承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伟大。
“近”——平易近人,把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化作春雨润泽千家万户。
“近”就是平易近人,把为人民的赤诚之心融入日常的一点一滴。“一粒糖丸济华夏”,顾方舟在面对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时刻,以身试药、以子试药,为中国人战胜脊髓灰质炎疾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中国人脊髓灰质炎0发生的医学奇迹。“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一句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将一颗为了人民的赤子之心诠释。
“黑暗中光明的使者”朱丽华,用勤劳的双手逆袭人生路,把爱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大地上,40年来省吃俭用,为慈善总会累计捐款373万元,救助480名贫困学生实现梦想,带领失明残疾人从家里的“包袱累赘”到“顶梁柱”的转变,让黑暗世界里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和美好的色彩,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人生路上成就了最美丽的风景线。
“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奋斗的人生最美丽,勤劳的风景最壮观,正如感动中国节目写给他们的颁奖词一样,他们的人生轨迹就是为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奋斗的脚印。
“高”——高风亮节,用铁一般的信仰坚守初心使命成就中华伟大事业。
“高”就是高风亮节,把廉洁奉公、民族气节写进一生的奋斗。“初心自慷慨”老英雄张富清把“军功章”压在箱底,带着对牺牲战友的深情,深藏“战功赫赫”功名一辈子,不改初心、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一生奉献诠释了最伟大士兵信心和信仰。他的行动彰显了作为共产党人最朴实最伟大初心使命,那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青山埋忠骨,大河赞英雄,向四川凉山森林火灾逆行的31名扑火勇士致敬,他们是危难永恒的对手,也是父母眼中的孩子,虽青春刚刚登场,稚嫩的脸庞流露出青春的神色。一场大火,在海拔3700余米的地方与烈火展开搏斗,面对火情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执着,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什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正是像张富清、木里31勇士一样的“伟大战士”,用“高风亮节”坚定铁一般的信仰,让“中国精神”熠熠发光,让伟大事业的航船不断前行。
“低”——俯首有为,用默默无闻的牺牲奉献铸就中国人不朽精神丰碑。
低就是“俯首有为”,在不断为人民服务中书写人生最美篇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扶贫之花”黄文秀,“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片赤诚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她走出大山学成了为民服务的本领,回到大山实现为民服务的初心,一颗感恩之心把忠诚书写在精神的丰碑上。她原本可以有“安逸”休闲的生活,但是为了家乡父老走出贫困的圈子,扑下身子成为了干部群众眼中的扶贫先锋。
潘维廉一个曾经的美国人,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的人,面对“质疑”他求真实,面对“问题”他求真知,“老潘”用两次走遍中国31省市自治区向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真实现状,成为了现代版“西行漫记”的演绎者。用一个“老外”的真实眼光记录中国发展历程,记录社会主义为人民造福的生动实际,这份浓厚的中国情,让中国人为之感动、让世界为之感叹。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曾高度赞扬中国女排展现出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是勇气、是信念,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排人用智慧和汗水凝聚的成果,与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80年代勇夺4冠的壮举,到11连胜的闪耀世界杯的光芒,那种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正是像他们一样的共和国建设者,让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他们为“中国力量”不断注入不竭能量,在他们的手中“中国名片”不断被擦亮,正是因为这样的“感动人物”,让“中国精神”在世界的舞台上越发光亮。
向所有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奋斗者致敬。
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辞。
在《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上,一位身穿笔挺军装的军人在别人的搀扶下走了出来。这名军人双眼已盲,双手已失。
他叫杜富国,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四队五班战士,上士军衔。该同志坚决响应习近平主席号令,主动请缨参加边境扫雷任务,2015年7月进入云南扫雷大队后,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服役期间,荣立一等功1次,多次获嘉奖,分别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参与中越边境排雷,爆炸瞬间用身体掩护战友,失去双手双眼;当扫雷英雄杜富国讲述扫雷事迹时,主持人敬一丹几度哽咽。
杜富国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他们是血肉之躯,也是父母的孩子。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扫雷战士等所有各个岗位的军人的忠诚守卫。每天,这世上都会发生很多事但我们却不要忘记这个震撼的军礼,同样的青春,不同的处境;同样的生活,不同的命运;同样的生命,不同的生死。
祖国的边疆有了你们,才安全。你们才是中国最坚固,最安全的城墙!人民亏欠你们太多,希望你们都能平安,你们平安才是全中国人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