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观后感(优秀4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整理的北京青年观后感(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电视剧北京青年观后感 篇1

北京青年这部剧,展示了我们父母辈和我们这两代人的现实情况、社会形势和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情感的写照,看完后对我的感触很大。

我们缺乏的不是梦想,而是梦想背后的勇气和执行力。其实我们不乏激情和勇气,只是被社会的“现实”逐渐磨平了棱角,变得沉默了,喜欢求稳了。记得上大学时结交的很多好哥们当时那种无所畏惧的个性以及想做点大事的激情对于冒险这方面几乎不屑一顾,挑战精神无所不在,不得不承认这些哥们的能力和年轻气盛的勇气。如今大部分安于现状,以平淡的生活为主,以赚经验作为不去争取的理由,却不知道有可能会因为赚经验而牺牲了自己的一生而给他人创造了一辈子的财富,也正因为这些固有的经验和观念,束缚了自己成长的机会,没了目标和梦想,迷茫,不快乐;当然也有部分人梦想和目标明确,坚定自己方向,确实以赚取经验作为自己通向梦想的铺路石。李嘉诚说: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很可能暗藏危机。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命运的把控,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在这里,想到了跳蚤的故事,把一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盖上盖子,起初,它一直跳着冲撞盖子,最后,由于“盖子”的限制,它逐渐达不到盖子的高度,把盖子拿走,它也跳不出去了。因为什么,坎坷了,拼搏了,努力了,坚持了,疼了,未果,“现实了”。之所以现实,是因为不敢面对现实了。所以现实和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勇气也被现实逐渐磨得没半点脾气。

很多人也觉得怀才不遇,多希望有个伯乐,把我们这匹千里马挖掘出来。现在的“才”不单纯是知识,而是能力的体现。有个阿姨问我,现在人的能力靠什么来体现,现实点说,就是能赚多少钱,一个月赚三千块钱,你的能力就值三千元,也许这话让人听着不舒服,仔细想想也就是这么回事。能力取决于个人的习惯,以及所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改变就意味着要痛苦,如何隐忍这些痛苦,推迟满足感,这是我们的观念所决定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造就什么样的人。人的能力在没有任何借口的条件下成长的最快。由于自己难以摆脱所在环境的束缚,没有勇气站在舞台上去挑战自己。其实人生的舞台上不在于我们的歌曲是否字调上,而是是否有勇气去站在舞台上挑战自己。年轻人做事应细致考虑但别给自己心里设置障碍,把握好“度”就好。在大方向不变的条件下做目的性明确的事,不被路边的野花所困扰诱惑。计划细致全面后应该果断下决定,去实践。趁着年轻冒冒险、多闯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年轻时顾家过多,做事前怕狼后怕虎,那这辈子也许就在家了。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不充分利用这资源岂不是浪费?我们年轻时能承担起犯错误的成本。谁年轻时还不犯点错误?如果我们突然闯进正确的门,或许根本无法理解这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那扇门。我们不是为犯错误打好预防针,而是别在我们年老时给我们自己留遗憾。年轻时怀疑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年轻时鲁莽直前,未必是一件坏事,不断后路不会成长。年轻的时光就是在实践中教会我们去实践,选择大于努力。年轻时别那么守旧,当我们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我们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你的观念直接影响你的'能力。怀疑了伯乐,你又怎么能成为千里马呢。现在的社会有文化的没钱,没文化的有钱,拼的不是知识和学历,而是能力。能力决定个人价值,观念决定能力,而环境决定观念。

北京青年观后感 篇2

北京一夜之间从大热到大热,前一个大热是指收视率,而后一个大热是坊间对赵宝刚以及《北京青年》高调脱离现实的质疑,或者直接说是厌倦,根据张纪中式电视剧原理,赵宝刚这部青春三部曲的最后一曲将会将会持久大热,全中国人都知道,张纪中的电视剧无一不是在质疑当中创造收视率的,越多的人多抨击,收视率就越给力,越是看不下去,越多的人想看到最后会玩儿啥把戏,这是电视剧多年来的一个习惯,我习惯了,所以我仍然会在谩骂中磨完一部剧情,最后最多放个没人能闻到响屁,然后变成浮云。

仿佛是一夜之间,赵宝刚式风格剧遭遇80后炮击炮,洪声隆隆,也许就是从玩带着银行卡搞生存体验开始,所有的反感的情绪一夜之间不胫而走,所有的抱怨声都在这个点上总结出赵宝刚剧情通病,个人不才,作为一个一直追崇赵导的不算铁杆的粉丝,在此也要吐吐槽,一吐为快,缘何赵宝刚三部曲到了第三部会发出动鸣的哀声,其中理由有三;

其一:贫嘴风一成不变,哲学人文说教80后不买账

说到贫嘴电视剧,还得从赵宝刚当年那部《编辑部的故事》,这算是内地贫嘴电视剧的教母,乃至后来无数电视的模板,包括现在火爆全城的《爱情公寓》,当播出爱情公寓第三部的时候,虽然众人还在回味前两部带来的幽默搞笑夸张的表情,犀利的语言,但是到了第三部,不难发现,其鲜明的对比度和观众看完后的鲜明吐槽。

似乎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从没有脱离过现实犀利的语言艺术,那股将语言玩弄的如火纯情的年代剧情已经让观众有些难过,而哲学式的说教,是这个年代青年最讨厌的交流方式,这是一个讨厌说教的年代,我们都崇拜个性的追求。

第二:剧情不靠谱不接地气,脱离真现实难以触动真性情。

电视剧的创造永远是缘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电视剧泛滥成灾的今天,只有将现实拍到最近现实的剧情才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于枯燥无味的穿越、神剧,在如此现实的今天已成为昨天的笑话,而一个好故事的有一个好开头,却在中间将故事离奇高估化,想象化甚至穿越化,让观众只能想象在剧情,却摸不着地儿,这种剧只能慢慢的沦为电视垃圾。

北京青年更新到现在,明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观众无法想象或者难以和现实接洽的地步,原本一个好东西,突然变质,纯如一个干净的馒头却让乞丐的手摸了一下,你还觉的这个馒头干净,或者敢吃吗?

第三:观众在变,观众在求变,而风格已成过往

电视创造多多少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痕迹,什么时候吹什么风,什么年代演什么戏,没错,赵宝刚的电视确实让一代人追过,我就是其中之一,放映奋斗的时候,正好高中毕业,所有的闲情都寄托在电视剧里,然后到大学,可以说迷恋了很多年,这些年的变化,我有时候甚至可以分分秒秒的查觉,观众在变,而导演和演员却在原地踏步,他们虽然代表着中国电视市场上的青春顶峰之作,但时代变的太快,我们变的太快,导演一生的风格已然定型。所以我相信这样的电视剧会让我们回味,但绝不会让我们痴迷到N年以前那种狂颠。

北京青年观后感 篇3

“生活啊生活,离不开折磨……谁没有梦想,谁都有目标;为了梦想,为了目标,好多人凑合着干着。”这是《北京青年》片头曲《活着》的节选,也是大多数年轻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这部电视剧中,何东是一名公务员,何西是一家医院的骨科大夫,何南在海外学有所成,只有何北(富二代)整天泡着酒吧。这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每个人只要沿着既定轨道按部就班的生活,虽不说大富大贵,丰衣足食总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自从何东看了王越关于目前年轻人的`生活的的看法的访谈节目之后,越发感到当下的生活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从小到大,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努力学习保持成绩优秀;为了给父母挣面子,长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方形的办公楼,方形的办公室,方形的电脑”,即使这是很多人削尖脑袋也要挤进的公务员行列;害怕父母离婚,在家中默默忍受着父母的吵闹。——骚动的心日渐强烈,迫切渴望逃离父母的约束,家庭的压抑,工作的日复一日的轮回。“世界很大趁着年轻,怎么也不能闲着,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生活才是彩色的”终于有一天,他开始实施自己的“重走青春”行动,在他的劝说下,其他三兄弟也加入到青春重新走一回的行列中来,还包括唐娇。从一开始,何东就注定不可能将青春重新走的精彩。

青春重走途中,发过传单,做过服务员,干过装修工;住过宾馆,挤员工集体宿舍。再若再累,也毫无怨言,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毕竟摆脱了束缚。随着权筝,丁香,任知了,叶坦的陆续加入,队伍越来越壮大,分歧、矛盾、摩擦也越来越频繁,但“圈子”始终没有改变过。最后终因共同出资经营的酒吧长期亏损而致使旅途告一段落。

何东终究是没能将青春走得出彩。之所以说一开始他就不可能成功,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摆脱自己原来的“圈子”,除了远离了父母和原来的工作。没有接触到新的人士,接受新的思想,就不可能会有深入的认识,彻底的改变。其次,拥有重走青春的勇气的值得赞许的,但只确定了大的目标,却拿不出细化的可行的操作方案,就连旅途的第一站也是任凭一副扑克来确定的,处处受阻也是在所难免的。再者,只是注重到现状改变了,却不肯停下脚步去思索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做着最底层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收入,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重走青春”吗?

人生总是很无奈,青春也不例外。父母的殷切希冀,教育的落后体制,社会的物欲横流,无不使得我的青春早已由不得我。更何况,我没有何东那样能够撇下一切的勇气以及可以从头再来的物质基础。于是,“这就是生活,就这么活着吧;我们离不开生活也难免犯错;爱过了错过了伤过了痛过了,也曾失落过;到最后,你还是会爱上这生活。”

北京青年观后感 篇4

最近,在看《北京青年》,只所以去看,一是受《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系列的诱惑,二是觉得里面有自己喜欢的演员,所以就从第一集一直的看了下来。《北京青年》讲述的是新一代的北京青年改变自己不成熟的心态和性格,逐渐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故事,该剧续写了赵宝刚导演继《奋斗》与《我的青春谁做主》后的“青春”系列作品,作为“青春三部曲”的终结篇,不仅延续了前两部中对两代人不同观念的探讨,也将父辈与年轻一代对人生价值观念的对撞以更为激烈与深入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前两部我也看过,很喜欢剧情中很幽默很时尚的台词,很喜欢年轻人很乐观的态度,总之看了很乐呵,没有更多的辛酸,也没有更多的深思,除了演员们都很养眼外就是心情很爽。剧情背景以及整个情节我都不是很理会,总之都是一些婆婆妈妈的年轻人恋爱、创业的一些事。现在看影视剧,()我更多的是喜欢看一些,无厘头的嘻哈片子,因为会让自己在工作之余获得更多的快乐。

今天的《北京青年》除了演员依旧很养眼和台词依旧很搞笑外,有一点我始终很困惑,重走青春为了谁?四个兄弟为了重走一回青春,放弃了工作,出外闯荡,很搞笑,也很不现实啊,有点吃饱了撑的感觉,现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很多青年会放弃公务员、教师、医生的职业,自己去外面打工赚钱?假如他们生活在农村每天都为生活奔波,他们绝不会去想青春是什么,假如他们是飘在外乡过着漂泊的日子的打工仔们,他们想不到自己的青春是什么……,假如他们整天都在为几百元的学费发愁,假如他们每天都在温饱线上挣扎,青春早已是个模糊的概念,早就被现实生活冲刷的无形无踪,正因为他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别人没有的物质条件,所以他们青春的心躁动了,不安了,开始了所谓自己要的生活,他们有父母坚强的靠山,他们可以在闯荡后一无所有的回家,他们可以在遍体鳞伤后有休整的港湾,所以他们敢去拿前途和青春做赌注。不知道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对重走青春怎么想,也不知道每天都在苦苦研读苦苦挣扎着想在公务员队伍中有一席之地的莘莘学子们看了这部剧有怎样的感想,是否也能放下书本和他们一样的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是否也能把自己的职业看淡看轻,是否会出现全国各省公务员考试会倍受冷落的事情发生。总之我很不理解。

剧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欣赏和娱乐,《北京青年》我还是想看,但是很多的剧情不敢苟同,也没有共鸣,剧中有一句话“年纪轻轻明明很痛苦,却还要硬端着”,这是女主人公在相亲中对男方的一句概括,这也是很多人放弃职业去寻找青春的根源,他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的,我们是生活在大家庭中的一个个体,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作用就在于在每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坚守,哪怕一生一世。每一份职业都是周而复始的轮回,贵在一份坚守,马路清洁员他们的一份坚守让街道整洁,交警的一份坚守让街路秩序井然,老师的一份坚守让学生成才……,很多的职业需要我们坚守,而且是必须坚守。《北京青年》他们的放弃让自己轻松,他们的追求让自己的感情得到了释放,但是留给父母的是担心、是放不下,他们快乐的是自己却把痛苦留给了别人,这是当代年轻人该做的吗?总之我是不能理解。青春的诠释是什么,是在付出中长大,在承受中坚强,敢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青春的概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