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在“天宫课堂”中,将会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这次为您整理了2023年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今天,朱老师带我们听了天宫课堂,让我们去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我觉得非常奇妙。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
首先,我们先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2013年王亚平首次授课,今年坐上神舟13号,要在神舟13号上工作生活六个月,同时,王亚平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出舱女性。
然后,我们跟随着航天员,参观了我们的太空家园,了解到在空间站里还能吃到鲜苹果,看到跳动的新机细胞,唯一不同的是在空间站里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走路。接着,我们还观看了浮力消失实验和水膜实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水膜实验,水就像变成固体了一样,注水后又变成了水球。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在未来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第一强国!
昨天老师带我们又看了一遍天宫课堂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我之前就看过一遍了,看了两遍,我并不觉得乏味而是看一遍激动一遍。
为什么叫天宫课堂?因为老师在中国发射的天和核心舱那上课核心早上地球转在太空里,因为在我们认为的天上,所以是天空课堂主要讲了"天"上和地球上干的事情有什么不同反应。比如在太空上,水谁会飘起来;在太空转身很困难;在太空水的表面张力几乎消失……王亚平老师会用有趣的小实验告诉我们,天宫课堂,非常有趣。
我们之所以有天宫课堂是因为我们中国发射了核心舱,之所以有核心舱是因为科学家们努力发明出来的,所以,让我们学习更多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和世界还有人类做贡献吧!
“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和8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昨天朱老师在第三节给我们看了一节天宫课堂。
深邃辽阔的星空吸引了无数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天宫似乎遥不可及,但中国航天不仅建立了载人航天飞船和我们自己的空间站,三个老师在太空中完成任务并给我们讲了一节很有意义、生动有趣的课,也给我们打开了有一扇探索宇宙、追逐太空梦想的大门。
首先,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们起居室和各种锻炼器材,真是非常丰富。然后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其中我最喜欢一个叫“太空欢乐球”的实验,让我兴奋不已。欢乐球是运用前面做的球加上色素再加上半片泡腾片做成的,其中球内会形成许多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半球,真是震撼!这让观众们看的目瞪口呆。
从这堂课,激发了我们探索星空奥秘的激情,也让我明白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并爱护她。中国航天人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铸就了奉献、不辞劳苦、勇于攻坚的航天精神,也深信中国空间站会越建越大。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了祖国的发展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奉献出我们的力量,创造更好的明天!
闫俊哲
在“天宫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我知道了水在失重的环境可以在空间站里飘来飘去。
宇航员叔叔和阿姨在实验中最令人新奇的的就是点水成冰,这一项科学实验,讲的是用过饱和乙酸纳溶液在失重的环境下制作了一颗“冰球”但是实际上是“热球。当结晶核颗粒打破过饱和乙酸钠溶液稳定迅速结晶。
还有一项实验——“液桥实验”。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就成为了液桥,然而在地面的液桥演示实验上满分作文网,却只能张开一点儿。
还有一项实验就是水油分离实验。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若在地面把两种液体混合之后会有分层现象。太空上却跟地面上不一样,在空间站内水和油没有自然分层,但可以借助离心作用,成功把水油分开。
相信在未来,祖国一定会在告瀚的宇宙中留下印记。看完天宫课堂让我在生活中得到了启发,只要细心发现,就可以知道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在学习中也告诉了我,学习不是一天两天能学完的,只要肯努力,就会在课堂发现趣味。
今天在语文课上我们看了一下天空课堂的直播,其中直播的人员有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瞿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老师们。
在仅有40分钟里,航天员们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乒乓球实验……让我们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么多实验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膜实验了。首先,用一个放大镜大小的环,放在自来水里,拿出来竟然是个水膜,向里面注入很多水也不会爆。这简直是个奇迹啊!让我们都目瞪口呆了。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的各种奥秘。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于吾辈而言,吾辈需发扬航天精神,继续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岗位上熠熠生辉。
特别能吃苦,做个爱吃苦的“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及综合训练等,训练强度之大,难度之高。超重训练常用大型离心机来增强航天员对于超重的耐受能力,时间不长,但痛苦极大,很考验航天员的身体素质。笔者之前看过《挑战吧!太空》,体验者们往往在重力达到7G时就已头晕目眩几近昏迷,放弃体验,可想而知,我们的航天员承受的是怎样的生理难受。我们要做个特别能吃苦、爱吃苦的“人上人”,始终把吃苦作为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苦,吃过别人没吃过的苦,受过别人没受过的累,流过别人没流过的泪。我们要做个会吃苦的人,与“得过且过”坚决说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坚持到最后,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特别能战斗,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景海鹏三度飞天,荣誉满身,他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说道,“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荣誉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们凭什么不战斗、不努力、不奋进?我们要做个爱战斗的“排头兵”,始终奔跑在追梦的道路上,始终奔跑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我们要拒绝懈怠,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成绩面前继续进取,一路奔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将梦想变为现实,用奋斗底色书写青春的华章。
特别能攻关,做个爱攻关的“挑战者”。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吃饱穿暖都是问题;6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称之为做“做梦”的一件事情。我国用了短短11年的时间,就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又仅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非凡业绩。我们要弘扬航天精神,以科学、严谨、“钻牛角尖”的态度对待工作,励精图治,不断探索、突破,寻求业绩突出。我们更要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工作中的难点、疑点、痛点,抢占工作先进。
特别能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他们心里的大家;他们的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的家属如是说。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飞天”“做任务”“为国献身”才是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们的理性信念。我们要发扬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不计个人得失,不较名利地位,始终默默奉献,做个爱人民的“服务员”。我们要坚定站在人民的身后,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做贡献,做人民最忠诚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