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航天思政大课有感精选6篇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回望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了解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观航天思政大课有感精选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篇1

时间:2032年8月30日。

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事件:优秀宇航员裘鸿润将乘坐“梦想”号飞船飞离地球,去寻找人类在宇宙中的第二个家园。“宇航员裘鸿润,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5、4、3、2、1、点火。”随着震耳欲聋的声音,火箭载着我飞离了那已千疮百孔的地球母亲。不一会,我飘了起来,身边的一切物品也跟着飘了起来。我知道我已进入了太空。向外一望,“哇!”好多星星,似乎触手可及,一闪一闪,仿佛在欢迎我的到来,原来太空如此美丽。

第一站先去哪儿呢?水是生命之源,对,就去水星吧。定好导航,飞船就把我带到水星。着陆后,我便急忙走出船舱,忽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抬头一看,一轮大大的太阳高挂在天空,足有在地球上看到的100倍大。我这才想起,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人类如果迁居到这里,还不都变成烤鸭了!赶快撤离。 第二站去哪里呢?人类生存是离不开氧气的,“木星,木星”应该会有很多树木,氧气也该充足吧。

就去木星碰碰运气吧!飞船刚一落地,我就走了出来。好冷啊,难道这里是冬季吗?我正在寻找种种生命的迹象,一股龙卷风把我连根拔起。看来,我是遇到了百年不散的大风暴,真是名不虚传啊。大风暴把我吹到很远的地方,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靠导航找到了飞船,便狼狈地逃离了。 下一站去哪里呢?对了,听说和地球环境最相似的是火星,我要去探探虚实。基于前两次的经验,我小心翼翼地走下飞船。温度是比地球上冷了一些,但还算能承受得住。我刚一放松警惕,脚下一滑,便和大地来了个拥抱。这地上亮亮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拿出仪器取样、化验。不一会,结果出来了,原来这是水,是以冰的形式在火星上存在的。正当我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时,几个未知生物来到我的面前,将我扶起来。只见他们长着长长的绒毛,一身灰色。

2022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篇2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___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同上一堂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900字 篇3

万物应有梦想,万事应有初心,在砺练中并进、超越,以全新的高度开启全新的旅程,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教授带领我们认识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火箭研究机构的成立到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从古至今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赴九天,问苍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蓬勃发展。王教授讲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回答了宇航员锻炼肌肉,适应失重环境,保持钙不流失;以及航天飞船的隔热材料,在经过固、液、气过程中会吸收能量等知识;四月十六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方着陆场成功着陆历经进驻天宫,出舱漫步,天宫授课等多件大事;183天后崔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人在创造多个首次后平安凯旋,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同时也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新时代新青年,必又将为我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提供新的动力,担起使命责任。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中国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分作文网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这些精神,为我们的航天人进行点赞。202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敢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同时概括总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并鼓励大家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强国建功立业。

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涵养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连接起一代又一代人,引领者我国全体航天人砥砺奋进、一往无前。航天精神犹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筑梦太空。中国航天6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于探索未知领域、战胜重重困难。仰望星空,航天事业神圣而光荣,但也充满坎坷与艰辛,也正是有了你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够越来越强大!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肩负使命,坚持精神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弘扬、发展航天精神,为强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大全 篇4

2022年4月16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三位航天员回家了。

看!三位航天员正“安详”地躺在座椅上看报纸似的手册。而地面上东风着陆场空无一人,已经为火箭着陆做好了准备,这次有5架直升飞机,搜救部队和医护人员。

听!地面正与航天员对话呢!“请航天员上报自身情况。”“洞一感觉良好—”翟志刚拉长了声音说道。“洞二感觉良好!”王亚萍用清脆的声音说。“洞三感觉良好!”叶光富不急不慢地说道。顿时,“啪啪啪……”的掌声响了起来。

此时,返回舱已飞出了“黑障区”如同火球一般快速下降,到了距地面五千多米的地方,返回舱扔出了引导伞,紧接着一个红白相间的大伞快速打开,返回舱的速度慢了下来。不一会儿,返回舱一摇一晃地掉在了地上。搜救队员立刻架上为航天员准备的“滑梯”,两名搜救队员和一名医监医保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将三位航天员拉了上来,他们躺在特制的床上,被“睡袋”包着,被六位搜救员依次抬进了医保车中。

妈妈说这些航天员真不容易呀!而我在想:他们在外太空生活了半年之久,可真伟大!王亚萍的女儿一定会满怀期待妈妈会给她摘什么样的星星呢!

我是中国人,我自豪!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观后感 篇5

20__年10月12日4点32分,神舟6号宇宙飞船准确、安全地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两位航天员——费浚龙、聂海胜健康出舱。

让我们为神六的凯旋归来,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次巨大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20__年10月12日上午9时,随着发令员一声“点火”,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火箭呼啸而起,直冲云天,把两位航天员费浚龙和聂海胜乘坐的神舟六号飞船送入了预定轨道。今天凌晨,神六飞船在绕地球飞行77圈后,成功返回地面。

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除俄罗斯、美国外,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在瑞雪中成功启航的神舟六号,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神五到神六,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短短2年间3位中国航天员相继翱翔太空,中华民族已经奉献给了世界一个自强不息的奇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中国人的自豪!“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仙李白的丰富想像而今已变成现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除了欢庆、除了敬佩、除了自豪,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我想,杨利伟、费浚龙、聂海胜等航天员以及战斗在航天一线的科学工作者,他们所表现出的“航天精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学习的。

首先,我们要学习他们那顽强的意志。航天员在做超重耐力实验时那浮肿变形的脸,呼吸困难时紧咬的牙关,噪音环境下强制入眠,那超常的心理素质,无一不让人震撼!这是向人类极限能力发出的挑战。他们应当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其次,我们要学习他们那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航天员必须经过近乎苛刻的选拔,算得上万里挑一。

更难的是,要掌握涉及30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没有刻苦的学习是不可能成功的`。正是七年磨一剑。他们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再次,我们还要学习航天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杨利伟曾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是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在耀眼的光环背后,更多的是奉献和牺牲。所以,他们应当是我们人生的偶像。所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或在你暂时还落后于别人时,请你想想这种“航天精神”我相信,你一定会把困难踏在脚下,把胜利握在手中!每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会引得我们无限神往,何时能到月球上尝一尝吴刚捧出的桂花酒?何时能亲眼一睹寂寞嫦娥舒广袖?

而今,希望将变为现实,20__年、20__年或许还要更早,或许那时,你们中的一位会坐在神舟N号上,带着全中国人的梦想飞向月球。努力吧,学子们,有了航天精神,你一定会一飞冲天!

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学习心得 篇6

6月17日9点2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腾空起航,托举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直奔寰宇。当晚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二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会从“航天精神”中找寻精神火炬 ,点燃属于自己的奋进前行“助推器”。

让“航天精神”点燃求知求索的“助推器”。神箭飞天,天宫筑梦,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执著的飞天梦。回首历史烟波,无论是身捆土制火箭、渴望翱翔深空的万户,还是攻克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只为逐梦苍穹的中国航天人,对未知太空的竭力求知,始终是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不竭动力。基层干部在为航天人鼓掌喝彩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宝贵的“求知欲”,不断向他们看齐,始终保持对基层事物和新兴技术的浓厚兴趣,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自觉树立学无止境、学伴终生的理念,坚持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用专业知识夯实技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不懈的求知求索,让自身成为敢揽“瓷器活”的基层“金刚钻”。

让“航天精神”点燃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如果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历程稍作梳理,我们就不难发现,从“东方红一号”首战告捷,到“天问一号”横空出世,再到如今“神舟十二号”一鸣惊人,创新一直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核心密码。把镜头转向基层,当前的基层社会正面临历史性变革,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石头“可摸”。因此,广大基层干部要深汲航天人的创新精神,在吃透上级政策与摸清基层实际的基础上,努力打破思维定势、革新工作理念,紧跟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浪潮,敢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乡村振兴领域,创新推动智能科技与现代农业逐步融合;在基层治理方面,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让创新思维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让“航天精神”点燃较真较劲的“助推器”。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可以说,大国重器的背后,源自航天人的“锱铢必较”,如同每缩小惯性导航系统1微米的变形,就能减少火箭数公里的轨道误差。同样,辉煌成就的背后,实则饱含各种不易,正如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是航天人通过双手艰辛吊上发射台的。概而论之,中国航天能潜龙腾渊、扬威太空,其原因既离不开航天人对于细节的较真,也离不开跟难题的较劲。对于基层工作而言,较真较劲一样必不可少,党员干部要敢于“分毫必究”,坚持同每一个工作较真,小到一份方案上的步骤、一份报表上的数字,都要细细琢磨;坚持与每一个问题较劲,要视“烫手山芋”为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视“娄山关”为一定要攻下的硬堡垒,苦战攻关,决不当“差不多先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