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劫案》是建瓯市公安局联合福建第一视界传媒有限公司和福建魏楚文超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筹划拍摄,片时长70分钟。由建瓯籍新锐导演涂文超先生执导,由常凯宁、陈延青演员担任主演。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黄金不是石头
别的先不提,《黄金大劫案》的确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也知道,华语电影能踏踏实实讲一个好的故事多么难能可贵,况且是这种远离当下的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
编剧好几个呀。但是遥想当年《刺陵》也是一拉溜好几个编剧,不也照样编成了脑残货。人和人真的是有区别的,一堆人挤在一块儿可以挤出臭汗,也能挤出火花挤出快感。
《黄金大劫案》这样的电影就是故事型电影,所以你的故事一定要有看头,有逻辑,有铺垫,有高潮。
先来看这个故事的完整的逻辑:小东北是一小偷混混,因抢劫神父被警察抓走,然后和革命者关在一起,两天后出狱带走黄金即将到来的消息,自然又被外面的革命者捉住,他因贪钱加入他们团伙,也因贪钱把劫持到手的黄金私自带走招摇得瑟,自然又被警察带走送与日本人,日本人拿他父亲性命相威胁,出于孝心他供出黄金所藏地……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可以说真正好看的仍然是扑面而来接踵而至,但是无疑都沿着一条严密的主线,层层推进。看到最后,是瞠目结舌的。
再来看这个故事的铺垫:小东北欠了肥婆房东房租,就用在街头骗两个小孩子的银项链做房租。肥婆房东把这银项链放在王水中一遍过滤,银项链现出原形,原是假货。此处并非节外生枝,电影最后,小东北就是从肥婆房东口中审问出王水从何而来,然后用一大罐车的王水将地下金库的黄金全部腐蚀掉。再有他跟父亲被肥婆房东赶出门外,大雨滂沱中两人蹲在屋檐下,父亲一次次那个破锅盖盖在他头顶,挡那倾下的雨水。他与父亲两人的感情铺垫,也为后来父亲被杀后,他的奋起复仇提供充足的感情动机。等等之类,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动机的。这是好故事的基础。
一点遗憾在于,以陶虹饰演的芳蝶为首的革命者,横冲直撞地劫黄金为民族的行为,就有些轻飘飘的感觉,动机有些立不住脚。但是鉴于他们对小东北这条线起到推波助澜的大作用,已然也能说服人了。
《黄金大劫案》这个名字实在是直白,但是你不得不说,还真是恰当的。相比而言英文名称“枪炮与玫瑰”就矫情了。因为这电影就是直白的,横冲直撞的劲头。在这个很精彩的故事之下,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让人沉思的东西,有一点余味与伤感的话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比如小东北与富家女的悲情恋爱。这就是,这部电影与《疯狂的石头》的区别所在。《疯狂的石头》也片如其名,是一个带着讽刺与戏谑的故事。在精彩的故事之余,我们还能感受到人生与荒诞这样的哲思。而《黄金大劫案》就没有这些,太直白,太纯粹。这可能是他掉价的原因所在。
但是你知道,宁浩需要这样一部电影,至少是来表明,他仍然很会讲故事,他依然会讲很精彩的故事。既然充满思想的《无人区》你不给上,索性我就啥思想也不要。就是故事,好玩的故事,好看的故事。
小东北不是小沈阳
东三省那旮旯子真容易出纯爷们儿,小沈阳都可以是,小东北理所当然是五星级纯爷们儿。
好的故事里,人物性格不可能处在一成不变的呆滞状态里。要变化或是发展,且要有合情合理的细节或是事件来促成。
来看小东北这样一个人物塑造的完成:起先是小偷,连乞讨儿童的东西都骗。可见素质真是不怎么高。此时他对善与恶没有明显的认知。加入抢劫黄金的社团之后,他们说可能会死,他就畏畏缩缩。此时还是贪生怕死的。父亲被日军抓住,等他送上门。他在家中,左手拿着象征着父亲的飞刀,右手拿着刚刚到手的黄金,有了先前父与子之间情感的铺垫,此时他选择弃黄金甚至自家性命来换父亲,已是水到渠成。此时他完成人物第一步的跨越。再后来父亲中枪而亡,他在教堂悲痛万分,已然仇恨滋生,勇敢也在心中壮大顽强。誓要报仇。人物性格再上一层。待到那一群曾与他一起奋斗过的革命者都在他眼前壮烈死,他已然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枪决没死成,他从此重生。单枪匹马般杀入金库重地(当然有事先谈好的人帮忙),此时他俨然大无畏的英雄了。电影最后,他在电影院与革命党人接头,人物的塑造至此完成,由一个为己的小偷,升华成为民的英雄。
这是这个好看的故事中,塑造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当然了,结尾有一点点向主旋律靠拢的意思了。但是何足挂齿。
看到雷佳音这样的演员,无疑是叫人喜悦与喜欢的。他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初生牛犊的聪明与认真。与电影里的人物是相像的。还没有沾染上浮华与狂傲,还带着淳朴与乡音。这也是我喜欢宁浩及其电影的原因。
五一放假期间,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黄金大劫案》。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抗日战争故事,但我却有很大的感触。
这部电影讲了以一个演员为首的一伙人,为了破坏鬼子进一步侵略中国,劫走黄金。在这一段故事里,我发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蜕变,他就是—小东北。他一开始认为脸可以不要,但钱不能不要;后来他认为钱可以不要,但命不能不要;最后他知道了,命可以不要,因为信念比命更重要。这三个不同阶段的认识,使他从一个街头小混混,变成了一名敢作敢当的革命党。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孙老师让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感悟亲情”。一听这个名字,就是关于要感恩的。游戏开始了,孙老师让我们先把自己最亲的五个亲人的名字写上去。我犹豫了一会儿,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迟迟地写上了五个家人的。名字。孙老师又叫我们从这五个名字中划去一个,一旦划去了,就代表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了。我一听,哭了起来,想起了妈妈对我的关心,爸爸对我的疼爱……在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划去了奶奶。当我的纸上只剩下妈妈、爸爸、爷爷后,有几个同学说:“我想退出!”“我想让这个游戏停止!”“……”“那么,”孙老师说:“把你们划去的两个亲人的名字重新写上去。”“太好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呼喊起来。从此以后,我懂得了感恩。
这就是一次生命的蜕变,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历经风风雨雨,但最后,你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黄金大劫案》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很久没写影评了,手发生,跟不上脑电波的速度,就连昨天看了《谈谈情,跳跳舞》日版那么有写作冲动的电影都一个字儿没蹦,但今天看了《黄金大劫案》,总觉得该扯扯王八犊子了。
“扯王八犊子”应该是正宗的东北话,我上了大学才一遍又一遍确定了它的意思,有点象侃大山,给人一种借着二两猫尿就能和你在热炕头上聊一天的气势。其实想想,东北的魅力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扯王八犊子”,扯的故事越离谱听的人就越乐呵:你要是能把普京和扯到一张床上,那就是说话人的真功夫,虽然听话人磕着瓜子打死也不信听到的都是些什么,但哔哔出来的那些话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里织故事,你不得不说,草,感情哪天真遇见这么一回事!真绝了诶!
现在明白了吧,宁浩的这个电影把背景放在了东北(是长春不),那就把电影做得像模像样,做到骨子里都是东北酸菜嘎达汤的感觉吧。我明白,这电影乱糟糟的,姑且不说故事情节扯王八犊子多离谱,就连讲整个故事都显得有点摇摇欲坠,给人“它讲得挺完整,但它讲完整了吗”的感觉。宁浩的片子没看多少,但石头看了,就拿石头说吧,那故事才叫讲得比较完整。
不知道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了没有,黄金这片就是一乱炖,但乱炖不等于一个星期拍成的港片,乱炖也要靠大厨的火候,做不好叫“糊弄洋鬼子”,做好了就叫“罗宋汤”。仔细看看这个电影的细部(我听见有人骂我不懂电影了),有那么几个人物还真都是有些有肉,绝对的老戏骨范德彪还是一如既往让人错以为是本色出演,小东北的混迹较之似乎还欠了那么一点火候。
当然了,这电影南方观众看了可能有点懵,甚至进了关都没人待见。还是那句话,文化这东西,你了解的越多你能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任何一个地方,你要是能从文化的角度审美它它总会是好的。要是我没有大学的这群东北同学,我可能只会说句“草,一群臭泥子”,但我已经爱上某种文化了,这文化里面有日本人侵略史,有懒散但质朴的民族性,有义和团,有闯关东,有酸菜嘎达汤,有挖人参,更有:大清到满洲人都吃喝挺好的,但就不少闹事的这群人。
说得不少了,如果你觉得昆丁经常扯王八犊子的话,那爸爸的这些王八犊子就没白扯了。
读完宁浩的“口述史”《混大成人》,再看他的新片《黄金大劫案》,稍做一下关联性思考就能发现,其实电影里的“小东北”即是宁浩本人。从最早混迹于业余性质的山西电影学校,到独自北漂、一片成名,再到如今扛起青年导演对抗好莱坞冲击的大旗,宁浩导演的成长史就如同电影里的“小东北”,从痞子到英雄,每一个情节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映射。
当然,以《黄金大劫案》这样的成本、这样的阵容、这样的导演、这样的工艺水平,说对抗两艘“大船”可能有点螳臂当车的意味,用圈内某著名马甲的话说,就是U jump ,I jump,跳了就九死一生,不跳就十死无生!但你看,“小东北”不也是单枪匹马地杀进了日军的驻地,横扫千军,最后生生杀出了一个抗日的胜利来。抗坞,在实力不占上风的情况下,比的也就是一个精神,一种气势。
去看《黄金大劫案》,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为了图个乐子。仍记得当年看《疯狂的赛车》时在电影院里笑得合不拢嘴的经历,而《疯狂的石头》也经常要在写电影产业的文章中不断地重复提及。但《黄金大劫案》在“笑果”的制造方面当真是有些许“令人失望”了,只是方言依旧在,几度乐呵呵。我相信《无人区》被禁还是对宁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疯狂系列”里嚣张跋扈、青春飞扬的少年意气和“黑色风景”,在《黄金大劫案》里明显收敛了很多。这是体制内的一种无奈的妥协,为了继续自己的电影梦想,“痞子”脱掉了身上的漆皮外套,缝合了牛仔裤上的百出漏洞,一转身,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开始歌颂爱情的伟大与光荣——而这些恰恰是他当年所不屑一顾的,用黄渤的话说就是,“我都不稀得说你。”
好在,宁浩并没有因为这些“纸枷锁”而变得渺小起来,他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走出“无人区”的正确方向。从文艺片导演到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宁浩只用了一个转身;而这次从大喜到大悲,宁浩同样也只用了一个转身。他只是挥一挥衣袖,就甩掉了“黑色喜剧”的色调,让唯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令忧伤的情绪在银幕上蔓延,甚至空气中都带着一点小清新的味道。尽管略带夸张的戏剧式表演将观众从电影的情境中剥离开来,时刻保持着一种看戏的姿态,但电影里的人有时哭有时笑,电影外的人也会跟着他们有时哭有时笑。你很难想象这样一群不知名的小演员,几个熟面孔,一个有“牌子”的导演,能够拼出一部如此规格的好戏来。但宁浩做到了,就像电影里的金镖十三郎,总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展示出自己的“神威”。
和《黄金大劫案》同期上映的《匹夫》、《杀生》其实也都好,但格局上略显小气。如果说五一档华语片还有机会的话,我个人更看好宁浩,也期待着他和其他的年轻导演一起,在对抗好莱坞大片的战役中完成华语电影“屌丝的逆袭”。
这部黄金大劫案承袭了宁导一贯的黑色幽默,配上纯正的东北口音,的确不乏笑点。在欢笑之余,也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宁导说过自己在成长,作品也在成长。这部是典型的小人物成就光荣的励志片。黄金劫案的主要推手,是一群演艺人员。那在以前都叫戏子,下九流的行当,再说主人公,彻头彻尾的痞子,小混混一个,坑蒙拐骗没少干过。倒是应了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导是誓将小人物进行到底不可。敏感的观众可能已经嗅出了他想要隐射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黄金得而复失之后,血战舞会那场,他完全是为父报仇的心态。凭借着一朵铁玫瑰的帮助幸免于难,埋葬了主角们包括自己后,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想到运用王水融掉那些黄金的,这点是发人深省的。毕竟有8吨的黄金,融化掉多可惜,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按照原先的痞子贪财市侩的性格,难以理解。难道仅仅是对日本人的仇恨,抑或是对于这些导致父亲朋友们惨死的黄金的忿恨,感觉上完全是一位忧国忧民并且机智果敢的革命军人的作风。这些金疙瘩,是日军用来购买武器荼毒中华儿女的筹码,哪是什么珍宝,就是块毒瘤,要彻底的摧毁。从这一点上说,主人公的思想转变没有交代清楚,剧情略显突兀,导致整部影片像是一堆笑料加上最后一段高潮融金的戏码。
难道说只有经历过痛失考妣,才会让人振作,认清历史使命吗。触发蜕变的条件可不可以不用见血,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或许震撼灵魂的只有生离死别。而原本以为只是个疯老汉,却在生死关头,顿悟出潜藏经年的身手,挽狂澜于既到,兑现了他平日鼓吹的金镖十三郎的威名。可叹人生无常。如同久病多年,一夕痊愈,好似脱胎换骨,实际上已经预告了接下来的悲剧。显然单单用回光返照来形容他,略显单薄。为了求得大家对儿子的原谅硬是撑着最后一口气,壮哉!郭涛这次的表演张力分寸拿捏的很出色。
原本觉得神父这个角色可有可无,只是因为范伟的`出演,才多了份幽默。直至走出影院,细细回味之时,才体会到神父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以他的视角,润物细无声的体现出小东北的转变。而教堂成了主角们的栖身之所。并且是小东北父亲辞世的地方。
在剧中,那段朦胧的爱情线,也颇值得玩味。作为南方人,我真的不了解纯正的东北老爷们儿,是不是真的从不把爱挂在嘴边的。一涉世未深的富家千金爱上了一痞子男。而这痞子对千金的感情却是若即若离。哪怕是在千金最后弥留之际,那三个字还是没有说出口。之前宁导的作品把“骗”字演到了极致,而现在他可能在考虑把“真”字演活。对于欺骗过自己,利用过自己的男人,她依然纯真的相信彼此之间的真爱。她的纯,她的真,她的爱,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年中的沈佳怡。每个男生在曾经的青葱岁月中,都有过属于自己的沈佳怡。可那仅仅是个梦,越晚清醒越觉得痛苦。从这个角度上说,小东北的反应很自然到位。双方悬殊的身份地位,又是身处在那样一个年代。纵是有真爱,也需要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因此天妒红颜的结局,也是顺理成章。
对于宁导的期待一直没变,像他这样属于成长型的新锐导演,我是非常喜爱和欢迎,也很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也许不见踪影的《无人区》给宁浩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这一次的《黄金大劫案》充分暴露了他对于市场的饥渴。当他放弃了“疯狂标签”,摒弃了多线叙事之后,观众会发现,宁浩的故事本身不再那么极具吸引力。不过,这并非是对宁浩的批评,因为通观整部影片,宁浩是在完成自我的转变,由先前的肆无忌惮到对于情感的发掘,只是片中的情感状态未免有些“主旋律化”了,缺少了鬼马精神,多了份矜持和规矩,如此看来,宁浩越来越规训于如今的电影市场了。
幽默或许是宁浩骨子里的品格,所以,无论故事如何改变,他的影片总少不了那些幽默搞笑。《黄金大劫案》依然延续了方言制造喜剧的路子。相信在看的过程中,观众都会被逗乐,但是看过之后却也并不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点上《黄金》无法赶及《疯狂的石头》,台词语言虽嬉闹有加,但是典型性还不够。
不过,影片中的人物倒是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颇能够反映出创作者对人物的思考和打磨。范伟饰演的神父这一角色很值得研究,一开腔便是“起初是神创造了天地”,喜感十足,但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失序。上帝造万物所依循的法则和权威再也没有人重视,小混混拿根烟袋杆就能唬住神父,日本兵大摇大摆就直接进教堂,各色人等没有半点敬畏。因为这是乱世,且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当影片中最具喜感的一幕出现时,这种失序到达顶点。当影片借助人物的台词和动作建构喜剧空间的同时,也显示出影片略带无奈的情感状态。影片中喜剧元素最集中的两处空间是教堂和豪宅。教堂作为公共空间,但是在信仰缺失的时代,这里早就无人光顾;而豪宅作为私人空间,却整日人头攒动,成为政治和权谋的练兵场。
越是在失序中,越是充满建构和成长的因子。所以,当黄金劫案在影片中早早得以完成之时,宁浩将视角转向了对情感的营造和升华,其间充满了悲苦浓情甚至煽情。这是宁浩尝试做出的改变,但是从结果来看,由先前众皆狂欢喜剧到之后苦情刻画和血脉贲张,其中的转换并不顺畅,暴露出影片叙事和情感上的双重断裂。在情感的升华面前,影片之前的嬉闹几乎全部沦落成逗乐观众的小机灵。不过,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叙事意义上的,而在针对商业影片的娱乐属性时并不适用。宁浩在情感表现上的发力同时影片了部分情节的展开,尤其劫黄金一段,虽然此处颇有些巧思,但是从节奏和篇幅来看,劫案一段颇为仓促。就像那座从固若金汤的金库一样,气势汹汹的出现但是没有起到相应的叙事作用,最终仅只成为发泄仇恨的空间。宁浩不再把玩智商,而是玩起了调皮捣蛋和情感热血。
一直以来,宁浩都是一位可以解读的创作个体,尤其是在讲求类型制造的电影市场研究中。对于这次的改变,无奈也罢,自我突破也好,尽管有些干涩,且充满着裂痕,但是最终归向的情感倒也能看出宁浩的努力尝试。虽然影片中的小东北最终决绝的显示出对于黄金的不屑,但是现实中的《黄金》却尽显对于票房的追求,不过看看影院的排片,不知最终《黄金》能够掘到几何。
宁浩的《黄金大劫案》,与两部疯狂店员大不相同。《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共同的特点是多线叙事,节奏快的就像是跑步机在高速运转,100分钟的电影结束时,观众和片中的人物一样被折腾的筋疲力尽,同时片中的人物都缺乏深度,没有内涵,把影片揉成一个团,最后蹦出俩字:喜剧。所有的角色、所有的桥段、所有的镜头都为这俩字服务,这让观众在看过之后很难收获更多。即在欢腾热闹的背后,有青春成长,有生死爱情,有父子亲情,最终带给观众一份思考和情感温暖,宁浩带给观众全新的杂糅类型片体验。
《黄金大劫案》是宁浩在商业大潮中的一次摸索,不敢说有多么的精彩经典,但毫不亏心,也足够诚意。从《香火》到《绿草地》,从《疯狂的石头》到《无人区》,直到这部《黄金大劫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导演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自己既定路线下,对商业电影的一次次追寻。《无人区》的空白不得而知,《黄金大劫案》转变令人欣慰,而他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样的姿态,是回归以往路线,还是在主流电影中继续摸索,这个问题谁也不得而知,而肯定的是,宁浩的电影正在以大众化的路线体验娱乐电影的本质, 疯狂也好,严肃也罢,电影顽童,玩物尚志。
纵观前两部疯狂系列,其实主题是非常黑暗,主人公深处底层,在绝望的边缘游走,却以令人笑掉大牙的疯狂来示人,乃典型的苦中作乐。而这部作品的内容也大致如此,都是从黑暗到光明的一个阶段,都是小人物小流氓的跋涉之路。电影却依旧具备严谨的剧情与生动的人物,以及变化不大的叙事风格,但这次更加大众化,从中可以看出宁浩求变的态度。如果以常用的电影划分手段来评价宁浩的电影,疯狂系列是B级片,以非主流的姿态引领主流,而《黄金大劫案》则是A级制作,以主流片的形象面世。
《黄金大劫案》还有其它的改变,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宁浩原本极为淡然的感情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东北的人物设定,亲情、友情、爱情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爱情戏份,成为这部影片吸引观众的一个方面。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宁浩商业化加深的一个体现,可是这种改变,也是有些刻意为之。别的不用说,这一部《黄金大劫案》的投资超过五千万,可以想象,宁浩也背负了更多的商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某些改变也成为必然。只是看完影片观众才知道,所谓的感情其实并不是宁浩的主题。在影片中,小东北所拥有的一起感情,几乎最终全部一一失,最终只剩下满眼凄凉。这种结局,又是怎么的一种表达?也许,在近日宁浩接受杨澜的专访的时候的一段话,可以为宁浩的这些改变做一个注解:“其实所面临的痛苦和真正能引起痛苦的,是一种形式,就是舍弃。必须牺牲掉某些东西,才能够得到成长。”
多少年后,人们说到某部“气壮山河、酣畅淋漓”的影片,一定会联想起这部在几部大片夹击档期下仍最有卖相的华语电影《黄金大劫案》。因为导演宁浩前有“疯狂”珠玉,又有“全民预警性期待”的雪藏《无人区》,一出生就穿着黄金圣衣的“劫案”斗士,满载动人的诱惑而来。它有股子野劲儿,有股子笑里藏刀的温柔霸气范儿。跟你好好讲故事的华语电影不多,这部就是。它混搭自然与搞怪、叛逆和顺从,你以为它要温情着和谐恭祝,它其实展开了一块红布,你以为电影要带来道德核武,它其实不过是小王子的礼物。如此惊心动魄的“反转”,意料之中的意外,一曲黑土地的荒诞悲歌让野性的戏谑更感慨蹉跎。
宁浩一贯的强项是故事中的黑色幽默,这次亦没让人失望。华语银幕上呈现出来的有情怀且不装的导演太少,所以宁浩等类导演更显可贵。在电影审查明知无数诟病依然不想主动解决的复杂环境下,情怀是头顶圆美剔透的月亮。一个连可怜小乞丐都要骗的街头大龄小混混,在各种遭罪后逐渐认知孝情和大义,并成为民族英雄,这本身就是段值得期待的传奇。电影是要反映当下的,救国会在伪满洲国时期抢夺日本人购买武器的黄金的情境设置,依然能让人对片中保留下来的台词意味深长地会心吁叹,而又有多少电影是在刻意回避、坚决自宫、一脸哈喇子捧着臭脚狂嗅呢!
雷佳音这个电影新人着实完成了男主角的任务,“上峰有令,严惩救国”的背景下,盼望着“上流社会,天天喝疙瘩汤”的他,无比戏剧性地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贯通古今。说到演员,黄渤、郭涛、孙淳、程媛媛等表现中规中矩,范伟算是“药匣子”“范德彪”之后的大惊喜,几乎每次出场都让人忍俊不禁。整体来说,所有演员的表演处于一种有序的癫狂状态,在有限时间内,这种夸张的节奏保持了影片的速度感,看上很过瘾。表演指导詹瑞文看来也是出了力的。虽然中间稍微有点拖沓,但无时不在的“舞台剧”设置,让边笑边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热血的“逗容”电影。
影片也有浓重的文化意味。东北方言和民俗,伪满时期虚妄的和平生活,那种“国中国”的欢乐与悲苦,看上更像是一个玩笑。虽然导演并无刻意如此,但对经典的沿袭及致敬,还是在不经意的走位和蓦然响起的熟悉小调中尽情释放。忽然之间,觉得影片有了周星驰《功夫》的味道,打打杀杀不是终点,拥有爱情非我所愿,迷茫和理想两座大山在年轻人的心中激荡,这迷一样的现实如何才能看清看透?
最后要说到爱情。宁浩很少在电影中大谈爱情,原来都是攒到这次来让姑娘小伙们动容。影片最后,已是救国会成员的“肖东北”雷佳音,看着之前那些以拍电影为掩护的兄弟们在银幕上近在咫尺的音容笑貌,看着长发飘飘的爱人在银幕上叫着自己的名字,崔健那《迷失的季节》幽然唱起,他想起曾经吹过的牛,曾经泡过的妞,曾经骗爱人的“铁叉玫瑰花”发出了爱情的芽,他们统统不在身边,他们成为流逝的胶片。姑娘,对不起。银幕上是欢喜的容颜,座位上是-§ 热泪盈眶的脸。
文/公元1874
去年我曾经给杂志写过一篇专栏,主题是中国的电影导演。其中我列举了几个导演名气比一般明星要大的,除了冯小刚、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三位之外,恐怕就是宁浩。他是中国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导演,也是只有两部广为人知的作品就已经名声响当当的导演,即便《无人区》一直难产,也没有妨碍大家打出8.5分(满分10分)的的期待值。那40000多名点了“想看”的观众,高居华语未公映电影的首位。如此情形,都代表着宁浩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黄金大劫案》从一开始,就是一道宁浩的“劫”。所有人把宁浩这三年多以来的被迫缺席,以及两部疯狂系列所延续下来的印象,转化为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再在这几个月里宣传方不停的狂轰滥炸“宁浩”这个标签,更是火上浇油。现如今,国内恐怕只有张艺谋的电影,才会在上映前的宣传重点是导演而非演员和电影本身。而就连张艺谋,也没有试过把自己的头像毫不相干的放在自己的电影海报里,而且海报推出一款又一款。
在电影宣传方有意无意的过度消耗、透支宁浩这个品牌的时候,《黄金大劫案》成了一部必须要比《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都要好,甚至要比那部绝大多数人都没看到的《无人区》要好的电影。毫无疑问,这是很难的。如果说要比《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好,恐怕宁浩还能做到;但如果要比那部因为被广电一禁再禁,让大部分人已经狂热的在豆瓣上打5星表示“我给满分的原因是因为广电”的《无人区》,《黄金大劫案》显然没有任何胜算。
更何况,这是一部不再多线叙事、不再疯狂、不再是当代背景的电影。宁浩拍了以前他没有尝试过的新东西,伪满洲国、抗日主旋律、男女主角的爱情……当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电影里前半段小东北扮耶稣而引发全场爆笑和掌声的时候,我知道这时候的观众还在期待那个疯狂的宁浩继续疯狂;但当后半段开始不停的牺牲、当小东北说出“有些事,比命还重要”的时候,观众的沉默,让我意识到,这道劫数,宁浩显然渡得有些艰难。
这是一个看上去还算热闹的故事。伪满洲国的妖艳影后、伟光正的革命党、二流子革命党、小混混、满清遗老、二逼剧组、阴毒的日本军官……可以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只不过,原来在剧本里还算有张力的故事,在电影里都没能体现出来。
记得原来剧本里的第一幕,写的是黑屏,而后蹦出几个大字“文明观影,请勿喧哗”,接着是伪满洲国的政治宣传片,随后镜头才渐渐拉远,呈现出黄渤和孙淳交换情报的一幕。我很喜欢这个开头,一是好玩,它用电影院,把戏里戏外、80年前的伪满洲国和2012年联系到了一起;二是有隐喻,电影在伪满洲国时期沦为日本的宣传工具,在正式电影开始前总要来一段大东亚共荣圈的主题短片,如今的情形好像也差不多到哪里去。结果到了正式上映的版本,这一段不再是片头,范伟的那张脸第一个出来,知道范伟是什么人的观众立刻就开始笑。没错,喜剧效果的确更强,但电影院的这一幕却被大大的削弱了。而且,如今的宁浩,还需要这种猴急的向观众证明,我依然在拍喜剧吗?
最遗憾的一点,在电影院里,原剧本里曾经安排了大段鸟山的独白,和《无耻混蛋》一样的作用,在开篇那个纳粹军官的磨磨唧唧里,凸显出这个人的阴险和毒辣;但是为了赶时间,反派几句话就开始冒狠,铺垫不够,效果欠佳。
这种情形还出现在后面很多场合。每场戏都很赶,好像导演只是想把故事赶紧在108分钟里讲完。但问题是,120分钟能说完的故事,为什么非得压缩在108分钟里呢?如今的宁浩拍一部120分钟的戏,难道都不可以吗?多了12分钟,每天多那一场的排片,真的有意义吗?
因为赶时间,剧组里那些性格各异,造型各异的导演、制片、茶水、摄影、编剧的戏份遭到大幅删减;因为赶时间,千金大小姐被逼成婚所营造的冲突被削弱了;因为赶时间,小东北和千金大小姐的爱情显得突兀而缺乏说服力,散场时一个观众在旁边和他的朋友聊:原来给俩耳光就能让人爱上了啊……
如果说这些删减让角色们不在出彩,顶多不能做到锦上添花之感,或者说不能像《疯狂的石头》那样让人记住一个男八号黄渤的话,那么整部电影的重头戏---劫黄金,一样存在不少的问题。
类似于这种从电影标题就定下目标,要在电影里做一件大事的题材,通常少不了敌我双方的“你来我往”。《黄金大劫案》里,正方显然是影后芳蝶所带的剧组团队,再加上一个不停坏事的小东北;而反方则是鸟山幸之助和他的日本军队。一部讲述黄金如何被打劫的电影,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黄金就已经被芳蝶拿到手了。这种出人意料的方法固然不错,但后半段却没能保持住前半段还算紧凑的叙事,开始往着使劲煽情和故意营造戏剧冲突的范儿上走。
黄金就这么被小东北堂而皇之的拿走,带着戳印的金条就这么被小东北拿去交房租——且不论那一根金条能交多少年的房租,平常人抢了银行还知道把连号的钞票分开用,小东北难道就不知道要先找个黑市的金铺把黄金给融了吗?
一个广播就能引得整个剧组毫无遮掩,毫无准备的冲向埋伏圈里,常理难道不应该时偷偷摸到存黄金的地方,一探虚实再进去吗?
没有任何明确的战术,仅靠化妆就突破了戒备森严的公使签约现场,如果说这是侥幸,那么接下来就是愚蠢了——芳蝶说了句大家小心,就开始拔枪乱射,没有任何章法。结果当然是不出意料的,整个剧组全灭。如果救国会的智商这么低,那也难怪东北被日本人占了这么久。
这应该是一部正剧,至少是气场很正的情况下,穿插着充满智慧的幽默的正剧。但是,如此一来,这部本应的正剧,却变成了最让我感到痛心的——山寨剧。用1983年才有的字体去写1930年伪满洲国的广告招牌,这没有什么,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但,那干净的街道,稀少的人群,还有翻来覆去不停出现的同一条街,所有大事都在教堂、行长家中、银行大厅里解决——堂堂伪满洲国,难道只有这几个地方可以拍戏吗?并不是说翻来覆去用一个场景不可以,但是谁能告诉我,茜茜救了小东北(她怎么认识五哥的,这事也挺莫名其妙),居然安顿他的地方,还是教堂!茜茜怎么就知道教堂是小东北的根据地,可以令他藏身,谁告诉他的呢?
处事周密的日本人,为什么会让五哥执行枪决呢?原剧本里,陶虹在行长家并未死,而后和孙淳一起,在刑场上被枪决——对了,原剧本里,陶虹和孙淳的感情戏,也被删得一干二净。而在刑场上小东北看见万人坑里,那两个他一开始骗过的小戏子的尸体,这段仿效《辛德勒的名单》的戏份,也没有了,只剩下在昏迷里小东北的闪回里,一个根本不会被人察觉到的镜头。
左删右删,支离破碎的情节,不足以令人信服的人物,再加上场景的缩减和整部电影毫无节奏感的叙事,让《黄金大劫案》最终成为了宁浩自己的劫数。这不是一部让人满意的作品,但我至少没有失掉对宁浩的信心。也许这是一次在他尝试新东西的过程里的阵痛,也许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阵痛。但我希望下一次再在电影院里看见宁浩的电影,会让我在2009年的1月22日那样,和几百人一起在电影院里,从头到尾的大笑、鼓掌,以及内心泛起那种激动和满足感——华语电影,很难让观众有这样的感觉;更让我起2006年的暑假,看到《疯狂的石头》的那种震惊与不可思议——这感觉,我一直记得。希望有一天,宁浩,或者是其他别的导演,能再带给我,带给观众,这种对电影的娱乐,与愉悦。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是在丝毫没看过“黄金大劫案”的宣传片情况下走进电影院去看的这部片子。
最初去看这部电影的动力是因为导演“宁浩”,从“疯狂的石头”开始我就是宁导演忠实的粉丝,每每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我必然一定是要去看。於是在宁浩的《无人区》真的是“无人区”後,漫无目的看着电影档期单的我,发现“黄金”上映的时间表後,便丝毫没有犹豫的选择去看了首场放映。
我至今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坐在电影院里的我,听到身边坐着的一对情侣说着这样的对话,女的问男友“主角叫雷佳音的演过什麽?”男友回答“不知道,可能是新人吧!反正看宣传还行,先看着呗!”
面对身边如此对话的情侣,我也忍不住疑问起来“雷佳音”?究竟是谁?当时只是觉得名字很是熟悉,但面容却对不上号!但,等到影片正式放映後,看到小东北和神父第一个照面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一直觉得很会做戏,却一直被无营养偶像剧消耗演技的“品如哥哥”。
就这样带着意外惊喜且审视新的“宁男郎”的心,我开始认真走进“大劫案”的世界。
一直都很佩服宁浩选演员的眼光,从郭涛,徐峥,黄渤,;刘桦到雷佳音,几乎每一部影片宁浩手中都能将演员自身看不到的潜能挖掘出来,这种潜能放在雷佳音饰演的小东北身上也是亦然。
虽然,很多宁浩迷说“黄金大劫案”让他们失望的看到一个妥协在电影制度下的宁浩,可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对宁浩与整个故事而言都很是有些“吹毛求疵”,纵观整部影片的结构,是一部爆笑点很是不错的轻松幽默商业片,紧凑的情节,讨喜的剧情,骨子里却隐含着并不轻松的“爱国”话题。
拥有这麽多优秀元素的“黄金大劫案”我实在想不出它哪里不够被大众认可一个“好”?於是,面对关於对它的批评,我只能归功於是太多人总是想故作深刻才使得它备受争议,也许很多时候变的并不是宁浩的艺术,而是我们看宁浩的心。.。.。.
真的没有必要总是将深刻和内涵,这样的词汇固定的绑架在一个导演身上,电影终归只是一门生意,不是真正的艺术!叫好不叫座的影片,最终成就的只能是“王家卫”,可叫好又叫座的却只能是“凤毛麟角”,在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专家”面前,我们这些只是为消遣而去娱乐“电影”的普通人,在我看来真就没有必要也跟着劲劲儿的在“专家”背後继续装深沉了。
在说了这麽多整部片子的感受後,现在,我认真说说自己对片子中“小东北”的认识。
小东北这个人物很真实,就是不嫁接在伪满洲国的时代背景下,他都是那麽的真实,这种真实,是我能从雷佳音饰演的小东北身上,真实的看到现今生活中我们拥有的样子!我们和他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爹妈可以吃点好的,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安逸些的生活而去努力生活,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没有生活在他所处的乱世且也不是一个痞子。.。.。.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规定说过,乱世活着的人一定就是要去做英雄,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制度可以强制人去屈从普世的价值观。
只有27岁的小东北,生於沦陷的山河之地,整日守着疯疯癫癫活在旧日记忆中老爹的他,谁能真的可以去要求这样一个人要去懂得做英雄的道理?小东北,一个不过只想在乱世里完好活着的小人物,这样的一个人就和现今求生於职场的我们一样,不过是为了一口饭,一张牀而去努力活着而已,故此他开场说的“有吃有喝做哪门子乱”“钱比脸贵,脸可以不要”等等这样的话,我真就是可以完全站在理解的角度全部吸收,想想小东北开场说的这些话,何嚐不是现今很多人的心声,现今有着小东北开场思想的人何嚐不是大有人在!小东北的自白,就是一场拷问大众沉睡良知的自问自答。
但就是小东北这样一个下三滥的混混,却有着非常善良的一面,雷佳音说小东北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於,导演要求这个人物是要有“痞子,怂,英雄”这三点矛盾的结合,於是因着这样复杂的组合性,我们看到了小东北这个人物,可以人渣到连街边小乞丐的东西都骗,让人看了有想揍死他冲动。也能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为被抓住受过酷刑的救国会联络人用棉被垫脚而感到欣慰的善良。就算贪生怕死,但却又非常孝顺自己的老爹。就这样一个复杂且不高大全的人物,最後能够成为英雄,在我看来,能够成就小东北英雄之路最重要的因素,是他骨子里至始至终都有的民族傲气,虽然这种傲气一开始并不明显,可在故事的逐渐发展中,面对小东北最後的改变,我的心也跟着澎湃起来。
听着最後在救国会集体义士的坟前,小东北说的“黄金我是拿不着了,但我保证日本人也取不走,你们先歇着,完事儿,我来陪大夥!”这种转变就是一种彻底的昇华,当小东北面对五哥枪子前说出“我以我血荐轩辕,你懂吗?”时,我便看到了在那一刻小东北被唤醒的民族性,曾经在狱中他认为是空话这句口号,成了他自己对五哥的反问,而“这世上,命比钱重要,还有些事,比命更重要!”这样的认识的加深,除了是小东北自身具有的老实民族性、不畏强暴的气节外,在我看来更深的一层意义还有起到拷问荧幕前观影我们良知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沉睡的心都是很容易被唤醒的。如同小东北决心一人赴死前说的那句“该走的人不是我,这噶的,是俺们的`!”一样,活在现世的我们可曾如此想过这样的问题,小东北最後明白的实际意义,就是他懂得了身份的回归,以及民族归属感的意义。
但至今我都清晰的记得,当我被小东北这种清醒感动後,在与友人谈论到这样的身份认知问题时,友人只回了一句话“这样的认知不是所有人都会具有的,现今仍旧有太多的人都是最初的小东北!”友人当时的话,至今都会成为我每每重看“黄金大劫案”时反复的思考。
我庆幸於浑浑噩噩的小东北,最终是明白了很多人一生都不曾明白的东西,他找回了自己身份归属认知,以至於最後他的这种热血感染到了认为他是关公走了麦城的土匪,虽然土匪嘴上说小东北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说他不过就是一个“中指”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和他站在一个阵营,我想最後土匪们的认知也是被小东北的气势所唤醒的吧!
影片的结尾处小东北坐着空旷的电影院里,看着逝去之人音容相貌的画面流泪,宁浩这样一个和《天堂电影院》最後的情节很相似处理方式将我的泪点彻底催动,国仇家恨,这四个字真就是太过沉重了。但它却是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路中真实存在过的,这四个字虽然沉重,但却不能是被我们麻木跳过的!
当我说:没有人规定27岁的人就要做乱世英雄时。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这句话可以反思引申成对自我的反问:也没有人可以规定因现世的安逸,我们就可将一切记忆都抛之脑後!
面对小东北,我相信雷佳音自己说的那句“再也不可能再演出27岁的小东北”,一个演员一生只有一次演到命中注定的那个角色的机会,小东北之余雷佳音的意义便是他等到这份命中注定。雷佳音用自己人生中最年轻的生命状态释放在小东北这个角色身上,这样的心血演绎是雷佳音演艺生命中的值得,也是我们的幸福。.。.。.
最後的最後,关於雷佳音饰演的小东北,我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话最为结束吧!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