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观后感(精选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整理的电视剧天道观后感(精选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1

几日前,利用国庆假期,我渡琼州海峡乘火车北上,路迢迢千里,辗转抵达《天道》外景拍摄地,山东聊城;也即是剧中所称的“古城”。

古城之印象,尽收于“水”、“古”、“文”的地域风情中。

漫漫行走在街市,记忆中的熟悉,原是剧中元英与小丹在古城相往的那些桥段。

东昌湖上的拱桥,古旧的光岳楼,杨氏宅院内的海源阁,四面环绕着的护城河,小丹跳过街舞的大广场,他们俩吃工夫面的小巷口……一一真实示现于眼;我仿佛是以缅怀的心境,追思着他们如天国般荡气的恋情。

虽言之,他们并不存在于现世中,而我所敬重应是那份不易的情愫,是那纯洁超然的精神高度。

是夜,细雨绵绵,秋风清凉;齐鲁大地一方偏隅小村的乡舍间,昏黄灯下,我独自翻看着《天道》的原著——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原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文学作品,书中广泛触及人生、宗教、法律、文化、音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金融股票等命题;所喻言揭示的深层哲理,已远超出自己知识架构下的认识境界。

所以是,欲想言,便生生的不知从何而言起。

沿着剧中以及书中的脉络,几日后我追寻到另一古城,首都北京;这也正是故事情节中,人物命运与事态发展的转折地。

悲、喜尽在北京城;大气成篇,叹为观止。

他人得道悟到而讲出的体验,我仅是个观者;惟自己觉到悟到,才是真正的得之其道。

秋风里,我伫立皇城根下的街头,只在用心悟觉。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2

看完这个电视剧已经有几天了,应该说很有幸能够看到这样一部剧,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震撼连我都未曾预料到。

说到这部电视剧,那还得感谢我的一位同学,我是在他的极力劝说之下才决定看这部片子的,虽然之前他给我说过不止一次,但是因为不知道这部剧的特点,所以也就一再错过,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终于见识了这样一部令我叹为观止的电视剧。不能说相见恨晚,应该说这样一个时间正是时候,毕竟,再早一点,我的心智还不成熟,面对这样一部好电视剧也并不一定能够像现在这样理解,当然,再晚一点可能就真的有点相见很晚了,所以说,真的很因该感谢我的这位同学。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一本小说改编的,同学最早推荐的也是这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因为一直没有读小说的习惯,所以也就一与之再失之交臂,直到后来有了随时能看电视的条件,所以他就又推荐我说先看一下电视剧,然后再看小说,那样也是一种不错结合,或许又会有另一种感受。听同学说这本书他先后看过不下三次,正因为其中所阐述的能够引起他的共鸣,这点我也确实看到过,曾见他到学校图书馆专门借这本书回来看,后来又见他的手机里存有这本小说的电子版,可见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而现在,轮到我来惊叹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了,可以说,就算我说再多的谢谢也不足以表达我对那位同学的感激,若不是因为他,与这本小说,这部电视剧的结识不知又会是何年何月。因为小说是中国人所写,所以剧中所表达的都是一些我们中国人的特性或是属性,剧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既概括了中国人这种种表现的根源,也总结出了人处理尘事的最便捷的方式。一句"文化属性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概括了整个剧集,也概括了整个社会,同时也揭露了人们的生存的状态。一个人善也好,恶也罢,统统属于文化属性问题,即使有些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外在表现,对于有些想要去刻意隐瞒一下,可以很爽快地告诉你:不要藏了,藏是藏不住的,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表现出来,也能让人赞叹一句:这人实诚,可交!很多东西,我们其实已经认识到他的丑陋,但是不想着去真正做些什么改变一下,只希望通过拙劣的障眼法来掩饰过去,很可惜,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属性问题取决于所处的文化氛围,我想一个人再怎么有能力也不足以撼动整个早已形成的文化形态。

底层人民一直在希望和幻想着过上上流社会生活,也像上层人那样随意出入高级场所,开奔驰、坐宝马,吸洋烟、住洋房,在众多人的目光中款款而来,别人拜倒在在他的足下。不可否认很多人在做这样的美梦,当然,并不是说美梦不能够成真,而是说这种美好的梦是怎样实现的,若正当,则无可指责,若不正当,可以说一定会好景不长。毕竟,上层社会的生活并不是脖子里挂一串金链子,旁边坐几个美女,坐着豪车,住着洋房就能够达到的,那只能算得上是下层人民理解上的上层人民的生活,而且,多数下层人民通过努力所达到的也正是这种生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层人的生活并没有这么浅显、庸俗。上层人民如丁元英,如韩楚风,下层人民如刘冰,上层人民的生活不为填饱肚子,只为过好日子,不为人前显贵,只有一个人在人后受罪。他不在乎于每顿饭吃的是什么,哪怕是方便面,但是他会下功夫去沏一壶好茶,只为饮上一杯,他会花大价钱买一套音响,只为听上一段完美的音乐,他拥有这些,但是他并不禁锢于此,他很坦然的向人展示,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羡慕,他可以很大方的舍弃这些,但是下层人们能吗?我们会说他的做法是一种违背,是不择手段,但是真正知道的人说那是策略,一个人能够将全局掌控在手中该有多么不简单,但是他不是诸葛亮,他有自己的自由,他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献出自己的计策,但是不会因此而深陷其中,他,始终是一个人。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不是因为他们想独处,而是周围没有他们的同类。像丁元英这种我们称之为的怪人、鬼才,一旦出现势必会惹得非议,事实证明正是如此,人们不理解他,几乎将所有的不是都"归功于"他,而他也不辩解什么,他知道,对于面前的这群人,说的再多也是对牛弹琴,甚至是多说不如少说。但是,让我们这些为他担心的人欣慰的是,他的周身并非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这也正是他能够生存下来的理由,否则没有人在众人的非议中保护他,总有一天他会在外人的非议中逝去。知道他的人不会再去打扰他,因为知道他已经习惯了安静,所以没有什么事他们一般是不会去相扰他的。

当每个人都说假话而你却说真话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你说的不是人话。他们会认为你是不入流的,但是当他们知道的时候往往会显出并不让人奇怪的趋炎附势嘴脸,因为他们不敢说真话,所以也就不会得到因为冒险而获得的报酬,所以他们希望依附于这种人来得到点什么,而这种人往往又是不爱计较什么的,所以某些人的小伎俩就得逞了,不过他们并不是看不见,而是这些事太小,不值得他们去动动手指去处理,但是一旦他们要动身处理的时候就说明事情已经严重到让他们看不下去,无可忍受,那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的结果想必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多数时候因为小人做得久了,所以即使在别人给自己做出指正的时候也不以为然,所以,总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时候,但是,最终真正受害的往往是小人。当别人给你最后改正机会的时候就应该学的老实一点,不要总抱有侥幸心理,否则最终只有后果自负,往往这时,留给自己的也就只有这一条路能走,因为这是留给自己的最后一条路。听别人的规劝不是说不辜负别人的期望,而是说给自己一个相信自己的机会,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够相信自己,那还指望谁能相信你?或许,正是因为小人做的久了,小人之心、侥幸心理一时间难以完全摆脱,所以很多人就连这最后机会都抓不住,又一次露出马脚,而这一次,可能会较以前任何一次都更甚,因为他们也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所以也不愿就这么善罢甘休,他们还以为自己是汉子,殊不知正因为小人心理已经将自己断送。

一个不研究人类心理,不研究人力资源的人,竟能够凭借经济学方面的能力将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把人用的得心应手,把对手打的不知所以然。我要说的是,或许他是真正抓住多数人的特点了,所以才能够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间游刃有余,不管是不管是坐拥千万甚至上亿财产的上流人士,还是向往拥有很多财富的小农,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利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能够将这些人放在一起去考虑,去使用。或许我们要说,是因为利益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利益使他们分道扬镳。真是因为此,"鬼才"丁元英才能够将自己在别人看来不切实际的计划逐步实施,直至最后达成。这是文化属性,也确实,不管哪国哪地区的文化属性,几乎都不可避免的有关于利益的角色,所以利益能够在这些人之间形成纽带,进而发挥其作用。研究人力资源如何,研究心理又如何,只对文化属性有那么一点兴趣就能够将事情办得如此出色。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已经不止再能够称得上是人的人,但是相对于主和神,他还是做人更实际一些。

他并不属于某一个确切的人群,他不属于某个圈子,他在哪都能够混下去,因为他是一个极品混混。如果只是一个只敢说实话而且趾高气扬的上流社会人士也就罢了,那样他就只在上流社会圈子出入,进水不犯河水倒也可以相安无事。但他偏偏不是那种人,他就是一个混混,无论在哪个阶层中间混,他都能吃得开,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他这种人,可以说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得敬着,同时也得防着,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这种人,有能者与之交,无能者,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他是混混,但又不是一般的混混,他不是因为被被生活所迫的混混,他,要雨得雨,要风得风,缺衣少食的情况可以说是不存在,但还是说他是一个混混比较合适,因为他就适合做一个混混,有时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像他这样一个老谋深算、深谋远虑、大智若愚的人能够在市井间活得那么自如,竟然没有人能够识破,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

也许他要的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公司撼动大企业的市场霸权,他看多了某家店、某家公司、某家上市公司的高调登场,黯然离场。格律诗的出现并不大张旗鼓,当然这是按照那个极品混混的意思来办的,但凡换任何一个人去做这件事都会随了俗,一定会大张旗鼓的热闹热闹。正因为他的高瞻远瞩,所以才能够做一些常人所不能做,也很难理解的事,他要做的正是蚍蜉撼大树,没有什么痴人说梦,更没有什么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实是他的确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完美,正是按照他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的,对此,我们不得不说,有时候做事就应该探索着走一些非寻常的路,但是这路却又不是谁人都走得通的。

如果说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有针对的,一阵见血的,那《天道》就处处戳到中国人的痛处。因为丁元英是在德国受的大学教育,所以受德国文化的影响甚大,但是到了中国,很多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都涌现了出来,这是为什么,难道说中国人真的就不比外国人觉悟高,真的就冥顽不化?一句"文化属性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让我们无言以对,这句话似乎是在说我们,不管我们想做什么样的动作去掩饰都是徒劳的,但似乎又不是在说我们,文化属性问题,岂是一两个人能够决定得了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虽然总体上的文化属性是我们所不能决定和改变的,但是我们每一个都是形成这种文化属性的贡献者和受者,即使我们现在已经不能够改变,但也不能对此视若无睹,至少不能够再同流合污,不能再引导更多的人走进去。虽然一滴清水改变不了一杯早已浑浊不堪的污水,但是,要相信,只要有行动,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进,总有一天能够将污水稀释,能够将杯子洗净。那一天也将是总体文化属性的改变,这的确是一项很浩大的工程,比起三峡大坝、火箭升空、探测月球这等已经相当巨大的项目来说有过之无不及。如果我们还只是想想也就罢了,那倒真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如果我们付诸行动了,那就该是另一种说法了。

影视终归是影视,相对于小说,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方面要逊色许多,虽然配有旁白,但是有些方面还是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好。剧情安排比较好的是开始时用了倒叙,一开始就将部分结局呈献给观众,更加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使观众有兴趣看下去。虽说这部剧有点难于理解,但是仔细品味一下,有些地方正是反映出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只是说我们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总感觉这与自己无关,其实有些人物也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写照,影视小说等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就体现在这一点,有时就是在写自己的,但是还不会让读者很简单的就发现。

这部剧刚开始给我的感觉是很突兀,或许正是为了体现人们的一些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总感觉似乎少了一些人情味,几乎到处都是以利益为连接,或许这正是为了突出问题而不得不做的改变。

这是一个由一部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这并不鲜见,但原著值得一读——《遥远的救世主》。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3

电视剧《天道》演绎了1995年丁元英(男主角)在柏林解散私募基金,回到中国某古城隐居,与年轻女警官芮小丹(女主角)结识。芮小丹被丁元英的个性和才华吸引,心生爱慕,两人擦出激情的火花。之后,为了送给芮小丹一个神话礼物,丁元英以非常规的“劫富济贫”方式帮助王庙村扶贫,从而引发社会各色人等在同一文化属性下展现出来的不同人性的故事。

该剧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其剧情基本上沿袭了小说人物命运的脉络,故事情节张驰有度,剧中人物性格特色鲜明,加上演员精彩的演绎,是一部可看性比较强的电视剧。

《天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化属性思考。文化属性是什么?引用丁元英的话,“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 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剧中通过丁元英的视角对文化属性的思考和解读,非常有深度,也比较耐人寻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丁元英看到了文化属性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个影响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道观念的藩篱,成了他画地为牢的囚笼,他到古城隐居,他认为佛法“可悟不可修”,以及他对人和事的算计,无一不是这个影响在他身上的映射。

丁元英长年在德国留学及工作的经历,让他具有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即竞争意识,竞争的结果是强者胜。而丁元英作为一个强者,他参透了文化密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这让他具备了在股市巧取豪夺的能力,也有了力量去左右和影响他人的命运。这形成了他的强势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征服和掠夺,于是他不遵守世间法则,利用文化密码在法律真空地带对中国股市进行屠杀性掠取;为了送给女友一份神话礼物,利用法律漏洞和农民急于脱贫的心态,设一个具有杀伐之气的扶贫局,把多人都网在其中;算准了人性,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考验人性,而最终导致林雨锋、刘冰的自杀。这也是丁元英未出场,就被评价为“可以是魔,是鬼,但绝对不是人”的原因。

丁元英喜欢谈经论道,但更像是坐而论道,他自认掌握了文化属性,却没有抓到文化之魂,他没有认识到正是传统文化之魂,推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这个魂便是效法天地,唯道是从,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剧中丁元英、林楚风二人到五台山探访高僧时,丁元英谈到了对佛法的认识,他说“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他的一句“可悟不可修”就可以看出他的境界,他的认知仅停留在知的层面,不愿在行上约束自己。正是因为他不愿在行上下功夫,所以形成了他不管做任何事情,在任何地方都爱钻空子,喜欢走捷径,爱冒风险的行为模式。剧中五台山寺庙的平台上,韩楚风掏出烟给丁元英一支,问:“佛门净地能抽烟吗?”丁元英笑笑说:“栏内是净,栏外是土,靠着栏杆就能抽。”这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他的精明和算计。

丁元英似乎看透一切,包容一切,高高在上地看着众生在红尘俗世挣扎浮游,他把自己看作救世主,却不是真正的救世主,他的行为不含悲心,无关救赎。他在王庙村扶贫,不考虑整体和长远,不关心村人的命运,不关心扶贫的结果,甚至不关心王庙村的后续发展,他只关心文化属性与得救之道的讨论,因为这才是他送给芮小丹的礼物。他想游离于文化之外,却不能全身而退,他做私募,做扶贫,包括与芮小丹的爱情,最后的结局都是为社会所不容,讨来一片骂声。剧中借用芮小丹审理王明阳的对话,与其说是为王明阳找灵魂归宿感,不如说这也是丁元英这种带有灵魂负罪感的人性本能的需要。他到古城隐居,恰好是一种寻求避世求解脱的心理。剧中林楚风借用尼采的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来评价丁元英,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也正好说明丁元英的认知不落地,不究竟,所以他的灵魂无所皈依,其人生注定是飘浮不定的。

丁元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足够的悟性,他以“觉者”自居,但他既不能把握“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这一天道规律,也没有超越文化中惟命是从的价值判断体系,很明显,他不是真正的“觉者”。智玄大师说他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我的理解是,这一步之遥,就是佛与魔的一念之差。丁元英掌握的文化密码就象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造福社会。但丁元英却把它当作掌控他人的武器,他在王庙村设扶贫局,算定了格律诗公司的发展,算定了乐圣公司的命运,但当格律诗公司面临被起诉困境,叶晓明等人对他心生疑虑之时,他故意不将自己的全盘计划告诉他们,其真实的意图就是考验他们的忠诚和信任程度。最终三人因为忠诚和信任度不够强而离开公司,只有自始至终对他深信不疑欧阳雪成了最后的受益者。在这个扶贫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丁元英骨子里是喜欢唯命是从的人。他的强势思维让他不顾及他人感受,随意摆布他人的命运,让人敬而远之,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以“觉者”自居的丁元英必然是孤独的。

《天道》能引人以思考,这思考是对文化属性的深入探求与认知,更是在掌握文化密码之后的选择,是启迪人以觉悟造福人类和社会,还是让它成为私有武器而任意杀伐?看罢电视,我想每个人的心中自会有一个答案。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4

一直甚少看电视剧。有朋友推荐了一部电视剧,名叫《天道》,说值得一看。这个名字起得极大,初看之下,让人想起那个成语:替天行道。

或许导演、编剧起这个名字的时候,的确是有这个意思的。因为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丁元英是个很特别的人。可以说,他游走在俗世边缘。一开始,他用德国人的资金和自己的头脑,和德国人一起来中国股市捞钱。后来,他退出了私募基金的公司,而因此被冻结了个人的全部分红。他委托助理通肖亚文过古城的刑警芮小丹,在古城租了一套房子,从此过上了深居浅出的生活。他挣钱却不恋钱,有口饭吃就满足了。

这个世界只有男人和女人,所以,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情节都是不浪漫的,故事都是讲不下去的,电视剧也是没法儿演的。连那个最浪漫的“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也不能免俗,更何况,芮小丹,美丽,大方,敢作敢为,敢爱敢恨。被这样的女子爱上,怕是哪个男人都拒绝不了的吧。如丁元英一般,一直排斥女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汉子,也拒绝不了芮小丹如此这般的绕指柔。

有了爱情,就有了故事。把一个贫瘠的王庙村变富裕的神话,也不过是丁元英送给芮小丹的礼物。两人相爱后,芮小丹说:“古城是留不住你的`,我也没有奢望天长地久,你给我留个念想,让我知道,你曾经这样爱过我。”丁元英有这番理论: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于是,他不愿意违背这个情字,于是去导演了一场杀富济贫的戏。

不得不承认,在丁元英的身上,我们看到自己隐藏最深的梦想。“可以活着,却又在生活之外”,丁元英最初从德国回来,在古城安家的时候,便是这种状态。只保证自己的生活必需,与世隔绝。无须应付人情,无须假装世故,无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无须看那些温情的无情的绝情的脸。他以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活着——只为自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剧中说:“他和正常人的思维颠倒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但还有道理,像魔,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个极品混混”。在我看来,他是个智者,他的一切作为,不过是做着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说着我们想说但说不出来的道理,验证着我们常说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的那句话:以出世之心入世。他有着达观的生死态度。

面对父亲的要成为植物人病况,他选择让父亲尊严的死,而不是痛苦的活。这一点,一般人绝难做到。我们都希望亲近的人活着,长命百岁。但我们都忽略了病痛对一个人的折磨——在这里,我只能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份,来揣测一下被病痛折磨的人的心理。

虽然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生就决定了我们的死,但是大多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是充满了恐惧和不甘。可我也看到很多饱受活着折磨的病人,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对身体的折磨,还要承受“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心理的折磨。在这里,我们无法评说哪种折磨更摧残人,但在这双重折磨下,人活着应该是生不如死吧。就算没有心理的折磨,仅从身体上来讲,不能自理,吃饭、穿衣、翻身、大小便都得靠别人,这又是一件多么无奈和痛苦的事。我常羡慕那些无疾而终的人,觉得那应是人生最大的恩惠。若真有一天面对死亡,我希望,我能够在金钱上、精神上不拖累我的亲人,有尊严的死去。

面对芮小丹的死,他说: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由,丫头,不简单呢。芮小丹死,他没有掉一滴眼泪,却伤心至呕血。他这个“从骨子里害怕女人”的男人,没有抵挡住芮小丹的爱恋,他感叹: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芮小丹临死前打来电话,他没有说一句话,致使不能参加她的追悼会。他没有争辩,因为,他对芮小丹的爱“不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理解就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

谁不希望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但常人在厮守的过程中,却往往被那些平淡而琐碎的错误拉远了距离。在丁元英与芮小丹交往的过程中,因为芮小丹的工作性质,其实很多的时候是聚少离多。他们都留给对方足够的空间,用想念和浓浓的关爱来淡化这种“平淡而琐碎”的错误。他们是精神上高度的契合,是一种纯粹的、深刻的、单纯的爱。因为互相吸引,所以彼此相爱。不需要任何形式来证明,不需要别人的理解,爱了,就彼此珍惜,离开也没有遗憾。当枪口对着丁元英时,他用从容镇定表露出了对芮小丹深刻的爱:小丹已经先我一步,我随后而去无缺无憾!不需要什么言语,大爱无言!

至于贯穿全剧的“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原谅我的才疏学浅,我无法表述对这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的理解。智玄大师说:“进则净土,退则凡尘,这一步之遥难如登天”。丁元英说:“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远在凡尘,离净土非一步之遥。而丁元英,或许是一步净土,一步凡尘,用净土之禅意点化凡尘,用凡尘之灵性参悟净土。

这个电视剧由王志文演丁元英,当真是导演独具慧眼。在当今的男演员中,只有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把丁元英的淡然、孤僻、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为大家。剧中刻画的几个女性形象都很精彩,敢爱敢恨的芮小丹、大气豪爽的欧阳雪、有胆有识的肖亚文,反衬出了叶晓明、刘冰等男人的渺小和自私。

人性本是如此,善恶皆在自心。一个24集的电视剧,不是我三言两语所能说完的。还是用智玄大师的谒语结束此文吧: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5

丁元英未出场,就被评价为“可以是魔,是鬼,但绝对不是人”。因为他有着超常人的思维和睿智,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计之中;而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不按常规出牌,个性极不入世,又让人不可理喻。其实,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同而已。他只是一个善于拨开表象看本质的思辩者。之所以说“善于”,是因为他在不断地经历着觉和悟的过程。很少有人真正懂他,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层面对话,因此他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让人觉得悲凉;他精神的超现实某种程度也决定着在生活中的格格不入,他的这种自我修炼有点出家人修行的味道,这也应了小丹那句“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偏见”,也就是说有着对当下的主流文化不同的声音。为什么用“偏”字,本身就说明传统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不包容性,才会让人们觉得他怪,觉得他身上充满了“不合时宜”。他有着长时间在国外留学和生活的背景,使他得以感受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从而比更多人有了抽身而出反观中华文化的机会,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的不适他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而恰恰是这种普通人所没有的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使得丁元英对周遭的人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恰恰由于有了“偏见”,他才会深刻反思一个人在主流文化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己、尊重规律的重要,他以对天道的认识和思辩,以对文化属性的抽身反思,获得了缜密的智慧;以毫无圆通却真率的人品赢得了信任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使格律诗公司海外检验通过、市场顺利打开;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预料到了一桩桩事件、策划了成功的扶贫商战;而他的智慧和劳动又没有用来为自己、为小丹有所图!他的想法和行为,在这个金钱和权利已成为推动力的社会里太凤毛麟角了,太标新立异了,这样的大智慧、大境界,有几个人能够理解?

丁元英与世俗文化的格格不入,还体现在有一种执拗。通常看来,被认为处世成熟的人,也就是那种常常被主流文化所肯定的人,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现是可以从容变换的,而被人们认为“不合事宜”的人往往不屑于为了主流文化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外在言行,因为他们认为那种改变是虚伪。当元英要去五台山小丹说没有办法请假陪他时,丁元英的回答很直接,小丹不免嗔怪他不能顺便装着表示一下遗憾,丁元英就回答:“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条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可看出他那他不愿意向世俗文化妥协的孩子气般的执拗率真。

他其实是很善良的,希望人们能够充分认识文化属性,尊重客观规律,抓住机遇勤奋获取,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在循循引导着身边人。但他坚守一条,就是帮助不是给予,人必须靠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他帮人不是帮在表面,而是内心,是意图改变人们故以为是的世界观,让自己的认识从主流文化中冲出来,转变观念,尊重天道,回归自己。因此,接近他、了解他的人,逐渐被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认识了、理解了这种世界观,不知不觉中,“觉悟天道,名开天眼”,就被他“扒拉了灵魂”。

通常我们会认为孤独的人,内心爱的能力较弱。但从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来看,恰恰是孤独的人,一旦真爱起来,是会强烈、专注到极致的。他真的把小丹视为知己,至情至圣:“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小丹回德国探亲,思念驱使他不远万里飞特拉维夫,陪伴她游耶路撒冷。当所有人都指责他对小丹临别前电话的冷漠、质疑他对小丹的情感时,他沉默着,他的感情没必要向任何人辩解、证明!“情感不需要证明,证明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亵渎”,这只有小丹才能理解!他伤恸得吐血了,他是动了真情的啊!

但作为一个思索者,丁元英又是矛盾的。他“处处体现出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这种包容,其实就是自己坚信的真理无法融入实践的一种无奈的姿态。他在格律诗创办之初去五台山见佛,求的是个心安。他在边缘思索,企图清静无为,……小丹的坦然赴死,触击了他灵魂深处的所谓居高临下的包容!小丹抢先一步进了基督的窄门,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小丹所达到的,就是他一直希望而没有达到的高度。佛讲一门深入,道讲清净自然,基督讲善恶有报。基督最了解人类,是基础;佛最了解宇宙,是升华后的更高境界;道教取法自然,或者规律。但是首先要了解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关系,自然成就人,人也成就自然,人不能脱离自然独在,当人希望改变自然、实现自我的时候,清净无为就无地自容了。小丹要丁元英给她造一个神话,只是一个善巧方便,不如说她给丁元英指了一个安心的法门。她不怕失去他,因为丁元英的缘起为她打开了窄门,她成神了,所以她可以继续讲故事。丁元英如果想进窄门,也只能沿着小丹的路继续走下,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若是继续清净无为的话,则永远只是一个身处其中、却欲冷眼旁观的消极避世者,他的心将永远不得安宁。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6

应朋友的特别推荐我看了电视剧《天道》,场景的唯美一出场就出卖了作者的性别。时空、人物背景的处理让该剧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面。此剧涵概哲学、佛法、道教、禅理、基督及音乐艺术领域的形而上理论。一句“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的台词,就包含了儒、道、佛、精深玄机。必须承认作品很有思想性和值得现代人思索的人生哲学。精彩的台词是本剧最大的亮点。著名影星王志文、左小青饰演的男女主角是一大看点。好听的我就不多说了,看完作品静下来写点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观众对作品的肯定和尊重了。一部好作品是要经得起思考和推敲的,我就说点自己在观看后的直接感受吧!谨代表个人意见。

编导意在用一个高层面的视角展开一部富有传奇色彩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现代商战片。它的很多思想很有思考价值,却有无以为凭的空泛之嫌。随着剧情发展,那种文化属性理论的表达与其说是强化男主角丁元英的智慧之光和思想张力,还不如说是剧本的自我推销或卖弄。那种表达超越了叙事的本身,遗落了刻意的痕迹。尽管贯穿全剧的精彩台词给人云山雾罩、深高莫测地耳目一新,有深度,长见识,受教育,对忙于生计只善形象思维的芸芸众生来说很难参透里面的精要含义。很多觉悟只浮于浅表而未达境界!也许太在乎高论立意的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

天道即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属性决定命运。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而中国五千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颠覆或改变的。一个标志性弱势文化属性的民族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挑战及抉择呢?对于剧中角色丁元英这样的明白人来说又是那么的无奈,他只有以自己的一种姿态保持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属性?我们这个民族他又将它归类于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呢?严谨的逻辑思维、开阔的视野、特立独行价值观、人生观、思辩能力又给这个角色涂抹了什么样的色彩?观后发人深省。从写作构思上本人有如下看法:

一、作为音乐发烧友对音乐的评论太过简单。少了深层次挖掘的内涵,仅凭《流浪者之歌》的三个版本小提琴演奏的阐述是不够音乐发烧级的评论档次的,缺少更多具体音乐表现手法浓墨重彩的重点品味与描述。音乐是天赋、悟性、文化修养、艺术境界的融汇。作为贫困县最贫困的王庙村三个农民都是音乐发烧友的设计背离了现实状态。一个偶然有可能,三个太过牵强。

二、商战序幕的拉开构架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程序式神话。很有戏剧效果,却忽略了程序谋略的实际操作性。一石击起千层浪的跳跃性思维,使得千万资产的民营企业溃不成军地瘫痪惨败,其夸张性让人哑然失笑,不作采信。

三、作者过多地强调了立论的精髓,学识的高深莫测,欠缺对男主人公塑造有血有肉的饱满和个性的多层次感。明显地看出作者女性身份对男性人物内心刻画的局限性。

编剧通过两个有着特殊背景传奇男女的爱情礼物引出杀富济贫的商战主线,通过蓄意的操控谋划让王庙村穷人上井沿看一眼天,摸一会老虎屁股。从而警醒人们: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的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神不是外来的,神就是你自己,所以,作为自主的人不要靠神、靠别人来拯救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7

当我提起笔时,看完了电视剧《天道》,共24集。一时我真的不知该说点什么。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平生以来,我活了20年以来,看过的让我最为感动的一部电视剧,而且不能用简单的感动来形容。我现在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内心此时的感受,来自心灵的震撼。

当初老师向我介绍这部电视剧时,根本没有想过,会给自己带来这样的震撼,现在的感觉是心底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翻腾,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只得马上冲回来,提起笔,认真的思考一下,梳理一番。

这部电视剧是由作者豆豆《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来。初看时,第一感觉就是,其中的台词尤为的精辟,并且与我所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有着母与子的联系,这样说或许不够准确,是所学之识的高度概括和历练,而且有的哲理也不是我现在的学识所能启及的。特别是王志文所扮演的主人公丁元英。对他的言语,让我感到由衷的佩服,仰慕,五体投地的折服。在他的身上,我几乎找不到什么词语去形容,言饰了。我是在现有接触的基础上,体味到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博大精深,无边的宽广旷远。品味剧中的台词,仿佛是自己置身于浩瀚的哲理海洋之中,徜徉在其中,受益于其中……

一集一集的观看,一点一点的升华,愈是继续,愈是让我感动,震撼,由佩服——仰慕——折服——震撼,以至于到了瞠目结舌的地步,同时又在感叹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不可量度,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获益,什么是读哲明世,就如那首诗所讲"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一切内涵不是能用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能用简单的心去领悟到的,并且也并非是那些俗世凡人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和所能启及的学术范围,或者说是只有那些在常人眼里是疯子,是病态的人,才可以悟到,但也不是全部能理解的。我现在真正的信服于书中所讲的"一个人的觉解程度,直接决定影响到一个人理解通晓事理的能力",不是那些个庸俗小人所能看到,理解得到的,这也是世间的一个悲哀。

剧中左小青所扮演的女主角芮小丹,是一个赋予时代精神的女性。不仅仅是常规法律,特别是在丁元英的影响之下,进入"法"之圣境,西方,东方的伦理道法融于一身,有挥之不掉的超俗魅力。特别是在第22集,因公殉职之时的悲壮场面,更是激起了满腹的震撼,不觉的让自己也进入了戏中的场景。仿佛是自己在经历一般,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是我平生以来看过的让我震撼的一部电视剧。之前我也看过比这惨烈的场景的电视剧,也有浓重的视觉刺激,也会让我心头一颤,但这次真的是不一样,在我感觉,有本质上的不一样。以往的电视剧有着不可否认的炒作性和商业性,演绎的大多是普通画面的衔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这部电视剧给我的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再是虚幻飘渺,可望不可及的,在火光冲天那一刻,我看到了精神的升华,即便我知道这是一部电视剧,一部小说,不是真实的生活。但我感受到了它的力量,沁人心脾的力量,也许吧,这就是魅力,来自于生活的魅力,无法抗拒。在面对死亡之时,是那般的"如法"的从容,我也在想,若是我,恐怕我不会那样去选择,因为我真的没有那么高尚,没有那样的精神境界,我是那样的卑微,主人公的举动不是我所能启及的,同时看到了觉解程度的贫乏,自叹不如……

丁元英,在面对芮小丹离去只时,表现出的沉默,影射出的从容,更不是我们常人所能做到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深刻阐述,道法之神韵,正如片中所说,那时,无须解释,解释便会带出一连串的错,说什么也是他和芮小丹两人爱情的亵渎。我领悟到一点超脱尘世之外的东西,一点物质之外的东西,也觉得自己越来越疯,不愿与那些个庸俗之人往来,憎恶接近他们,怕沾染了自己。因此,我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仅是和那些在小人眼里和我一样的"非正常人"有话可说,我想这就是所谓投缘而聚吧!

天道,道法自在其中,看似没有规则,但却真的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遥远的救世主,人们总希望有救世主,可以来救赎自己的灵魂。从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来讲,救世主即是物质之下的意识,但却往往是一味的寄希望于救世主,却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救世主!谁才可能,谁才可以真正的救自己,寄命于天,听天由命,到头来是丧命于尘世。道法,讲求的不是单纯物质的充济,而是"无中有,有中无,有时自有,有时却无"!超脱尘界。我想这大抵就是其中让人难以捉摸,难以悟到参透之处。"你不知道你是你,你才是你,你知道你是你,你不是你"!重要的是你的觉解程度,可以领悟到。再有,那首自嘲"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觉解程度的限制,不能完全掺悟到这其中的内涵和实质。

再有,片中的那首《天国的女儿》,原本感觉来自青藏之颠才会有的天籁,如今却听到了升华之后的版本,更有可言不可尽的神韵所在,当奏响它时,就已经深深的被它所感染,感觉是脱胎换骨一般的涤洗灵魂和精神,在其中感受到的只有美,没世俗的丑恶,更没有俗世的罪恶。仿佛就是驱除了体内所有的污垢,所有的罪恶。这曲子是如此的干净,如此的一尘不染,清净耳根,浑身都是舒服的感觉。当火光冲天时,仿佛在耳畔响起了天国的女儿。丁元英和芮小丹也在演绎着一段俗人难求的天国之恋,诠释爱情的真谛。我在想,她的微笑,应该就是天国的女儿留给人间最好,最美的礼物。天堂和地狱,有多美好,有多可怕,全都融于人们的心间,两者之间,绝对没有一个严格确定的量化评比标准。

死亡,不可抗拒的力量,其实真的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或许,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丽,在选择之间出现的魅力,从容的去面对,去领悟,就会心如止水,就会由激越到平和;或许前世姻缘的造化会带来后世的圆满,或者今世的德善积攒,会换来来世的圆满。这些谁也说不清楚,全都在自己的心中。

另外,佛,道,法,追根溯源,都会与哲学相干,并且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裂开来,任何事理可以将他们融于一体,进而得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解答,而且学习哲学,也也不能仅停留在书本字面,因为那样根本拿不到真谛,拿不到实质,说起来民主需要悟性。三分学,七分悟,有着不上强学可以学到的,并且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一个水平,一个程度的。可能用一生都还不能做好。哲学,这是一条很长很深的路……

我说过多次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者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都不是仅停留在视觉冲击之中,而是可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与以往不同的思考。并且这部电视剧所带来的思考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此,不会止步于此。我想随着自己学识,阅历的增加,还会有新的感悟,新的思考,对生活,对人生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日方长,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去用心品味理解,它,没有尽头……

最后,希望有看过的朋友,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所收获的感想,大家一起来分享受益……

对于这《天道》部电视剧,对我而言,两个字:震撼!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 篇8

网络上无意的浏览,得到了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感触。

“天道”——一部现代城市电视剧,触动了我尘封的心灵,仅仅看了几集,让我的心感觉像婴儿般在接受天雨的洗礼,久久回味。

习惯了现代安静生活的我们,何曾想到过外面还有更为崇高的生活方式,还有更为另类而又是我不断向往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听着“天国的女儿”,仿佛又回到了剧情中女主角那瞬间被震撼的永恒感受,听着纯净的乐声,感受纯净的灵魂从天而降,静静拷问心灵,默默流泪。

默默吸引我的是对剧中男主角不尽的解读,他高学历,对传统文化反感到骨子里但又有无上的包容,在经受不住对中国股市掠夺的良心谴责后,回到古城。

对男主角,我感受到了自己与他在文化上的巨大差距,他叱咤商场,能够让古城“发烧友”汗颜,文学上所做词让文化局长羞愧难当,对人性的解读撬开万死不赦囚徒的嘴,而心理学的造诣又让他生活的清楚明白。

这一切,都注定了他是生活在生活顶端的王者。

在使我感到生活的差距的同时,又使我有了细细解读他的欲望。

阶层,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在剧中表现的如此的真实,感觉是如此的不可逾越,在芮小丹与韩楚风的交谈中,芮小丹商场的购物中,都显示的如此震惊。

反过来想,阶层能否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还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问自己,是否需要辉煌一次?

对一个如我彷徨的人,最有益的良药莫过于精神文化的拯救,“天道”中的语言、剧情及灵魂的拷问无不是我的着魔的所在,愿更多的人喜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