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8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1

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 彩色电影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本文由收集整理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 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2

战争是可怕的、是危险的,因为它使百姓们遭殃——让百姓们失去儿女,让儿女们失去父母,还有的百姓因为战争而牺牲……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红色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望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阿!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校园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园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须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湘江北去》观后感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国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但是是在那种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向瞧不起的“***”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明白会应对什么,不明白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3

关键词:模因论;红色文化模因;变异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载体,具有影响面广、信息传播快捷、受众多的特点。红色文化要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传播就要充分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在建国初期,红色文化通过电影媒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比如20世纪的《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影片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人们难忘的红色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改革开放以后,红色经典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红色影片的影响力一度递减,红色文化通过电影媒介传播受到严重冲击。而最近《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等影片成功与市场相结合,成为既卖座又叫好的红色影片,掀起了红色浪潮,激起了新的“红色文化热”,引起了人们对红色文化传播新的思索。本文试图以模因论为指导,分析以《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为代表的新时期红色影片,探讨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及在影片中的成功复制传播。

一、模因论

模因论是在新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一词最早出现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根据Dawkins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Blackmore在《模因机器》一书中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由此可以得出,模因要靠复制才能得以生存。Heyligbe认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同化是指被呈现的模因要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是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否则不能称为模因。表达是指将记忆模式的模因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传播是指模因需要依靠有形的载体或者媒体来进行传播。这几个阶段是循环往复的。每个阶段都进行选择,有的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但模因不是无意识的模仿,而是有选择、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有其客观的复制程序与传播途径。而模因究竟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当然,许多时候,模因的成功传递还与人的认知取向和偏好、注意焦点、情感状态、行为愿望及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说,模因具有保留性、变异性和选择性。每个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会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

二、红色文化模因在影片中的复制继承

影片中的红色文化模因讴歌了中国革命,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蕴含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对光明的向往,以及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和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不仅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且已经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色影片一直继承并坚守着红色文化这一内在精神实质及内涵,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中,那些充满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自信、向上、乐观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上世纪50年代《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充满了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80年代的《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影片弘扬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新时期的代表作《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一如既往地讴歌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弘扬了值得现代年轻人学习的勇于奋斗、敢于献身的革命意志。所以红色文化模因一直保留了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这也是年青一代要坚守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三、红色文化模因在影片中的变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化模因得到了很好的复制传播,红色影片中的许多优秀代表和民族英雄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人们难忘的“影像记忆”。红色文化模因所传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五六十年代人培育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情结。但改革开放以后,影片中的红色文化模因随着思想及消费的多元化一度陷入相对沉寂期,进入到“休眠”状态,没有得到成功的复制和传播,成了弱势模因。而随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建国大业》于2009年9月全国公映,最终获得了4.3亿的高票房,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15日在全国上映,首映周5天就取得全国1.1亿元左右的高票房,红色文化模因成功地在影片中复制传播,成为强势模因。那么红色文化模因为什么能够“复活”成为强势模因呢?其原因是红色文化模因在自我复制中进行了变异,这种变异顺应了人们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时代因素,使其成功进行了复制与传播。

首先,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认知因素。在模因复制过程中,认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Black-more认为,导致模因分化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如感知系统的特性、注意和记忆的机制等。很大程度上那些广为流传的模因并不是它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们容易被人记住。在我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红色影片曾经一度像是一种记录式的宣传片,只是把教科书用“蒙太奇”的手法包装了起来,通过画面对历史的还原和记录,谨慎的叙事和严肃的说教让观众铭记历史,达到宣传红色主义的目的。这样的红色文化模因只符合了政治的需求,而欠周全考虑观众的认知因素,所以没有复制与传播的动力和潜力。而《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影片大大突破了传统技法,尽量避免“政治说教”的印迹,在“观赏性”和“故事性”上下了大工夫,设置多处剧情悬念,充满惊险危机和紧张情节,不仅生动立体地还原了历史上的关键性人物,还最大限度上尊重并再现了历史,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这样使得红色文化模因更容易被观众和市场(宿主)注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了红色文化模因复制的成功率。

其次,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创造红色文化强势模因的驱动力,成功的模因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如《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电影站在客观的角度,避免了将英雄人物进行“高、大、全”的脸谱化处理,对于乱世枭雄、亦正亦邪的风云人物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扣几顶帽子就草草了事。在领袖的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人物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比如《建国大业》里听到冯玉祥将军遇害的消息后,踢翻洗脚水,大发雷霆;西柏坡会议时,各人大常委面对摄像机时的千姿百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往的红色影片中很难看到的,这样也使其红色文化模因更符合人们的情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两部电影在情节设计上也更为细腻,更生活化,比如《建党伟业》中在表现和的爱情故事时,极尽浪漫之色。和在片中以“润之哥哥”和“开慧妹子”称呼,当两人第一次相遇时,比画了身高后爆出了一句“哥哥你好高啊”,顿时给影片增加了一股清新之气。影片中和相互依偎看烟花的场景,除夕夜奔跑在走廊的慢镜头等情节的设计更贴近“80后、90后”的情感,让“80后、90后”看到和的甜蜜爱情后很感动,像是在看一部爱情片,既有时代感,又很有历史真实感。这些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赋予了镜头中的人物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人文内涵,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这样使其红色文化模因符合了观众(宿主)的情感喜好及行为愿望,加速了红色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

最后,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时代因素。当前中国电影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受到了国外商业大片和市场化的冲击。而长期以来红色影片与商业化的矛盾,使得红色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生存更为艰难,发展止步不前。所以红色影片必须顺应时代趋势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大胆尝试创新,影片中红色文化模因在自我复制中为了顺应时代背景,结合了商业元素发生了变异。而正是商业元素与红色文化完美地结合促成了红色文化模因在这两部影片中得以成功地复制传播。首先这两部红色影片采用了全明星创作模式,这是以前红色影片少有的。两部电影都是超常规模的明星阵容,汇集了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明星,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盛大的主创阵容,观众几乎平均每隔几分钟就能看见一张熟悉的明星脸。这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明星就是商业市场的潮流中,影片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取向。大量明星的出现提高了红色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使红色文化模因更容易复制成功,广大的观众群体也加速了红色文化模因的传播,使其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历史功能得以更好发挥。其次这两部影片在发行层面上遵循并把握了市场规律。两部影片在制作发行的各个环节都以市场为主导,以“向祖国献礼”的姿态,主动地面向市场。前期全方位地宣传,选择最能产生效益的商业档期上映,发行中大量拷贝,并举行盛况空前的首映礼等,彻底改变过去红色影片靠组织、靠包场的行政方式和与市场脱节的做法。这样使其红色文化模因顺应了时代背景,顺应了观众、市场和社会(宿主)的价值取向及注意焦点等,促进了红色文化模因的复制传播。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4

[关键词]色彩;艺术;电影;情感

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语言是电影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电影中使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就像用光线来描绘现实景物一样精准。”张艺谋导演也曾表示:“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是最能够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元素。”由此可见,色彩对于电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最直接的美学意义,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将相关艺术信息直接传递给大脑。同时,色彩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它可以破除传统语言和地域的限制,让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领略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色彩不但可以精准地刻画人物形象,创造特定的艺术氛围,而且还能够表现电影的思想主题,阐释人物的情感变化,更是创造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

一、主色调在电影中的运用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的运用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意义。一部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色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该电影价值取向和故事背景的具体表现。从广义上讲,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特定的主色调,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黄土地》中的黄色、《疯狂的石头》中的青色、《海角七号》中的蓝色,等等。这些电影主色调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成功地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境界。

红色是火焰的颜色,象征着活力、希望、温暖,红色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热烈和激情,它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色彩,因而在电影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红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对红色的这种特殊情感在电影艺术领域也有着充分的反映。在中国,将红色的韵味表现到极致的当属张艺谋导演,他对色彩的运用有着极深的造诣,非常重视色彩在电影中的表现力,总是力图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红高粱》中的高粱酒、《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灯笼、《菊豆》中的大染坊、《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色小辣椒,等等,都展现了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亲切、祥和的感觉,同时,这些火红的色彩也形成了典型的中国文化标志。红色还意味着躁动和革命,很多革命题材的电影中均是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斗志和决心,颂扬革命先烈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对故事的情节和背景也起到了有效渲染作用。在电影《活着》中,红色的皮影戏、红色的宣传标语、中的大红灯笼、红色的主席画像以及红色的袖章等都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很好地营造出了那种革命的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蓝色具有忧伤的意味,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指出,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是宁静和蛊惑这一对矛盾的综合体。在著名的电影大师基耶洛夫斯基的影片《蓝色》中,到处都充斥着蓝色,例如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水晶饰品,等等,蓝色的单纯色调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给影片的主人公营造了独特的艺术背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海角七号》中的蓝色海洋则象征着一场伟大的爱情,尽管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却无法割断这对青年男女之间深深的思念。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着生机盎然和希望,与红色相比,绿色更能够让人的内心感到平和,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优雅色彩。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翠绿色的竹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官府追兵的服装同样也是绿色,与竹林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微风吹拂过后,绿色的竹林沙沙作响,意境悠远,营造出了武侠争斗时候的神秘氛围,武林高手们在竹林间穿梭飞舞,各种动作在绿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优雅,激烈的打斗虽然少了分血腥,却变得更加惊心动魄。

黄色是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颜色,在中国古代,黄色的使用受到了统治者们的严格限制,只有具有特定身份的达官显贵才有资格使用,因而,黄色是权威的象征,意味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不论是宫内的装饰,还是宫廷广场内的,都是黄色的,极尽奢华。在影片的最后阶段,杰王子率领身穿黄金色铠甲的军队攻入皇宫,那鲜明的黄色在夜幕中分外醒目,再加上军队进攻过程中势不可挡的气势,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黄色还代表着土地和沙漠,象征着一种原生态的朴实。在电影《黄土地》中,黄色被大量运用,出现在了很多特写镜头中,例如,在苍茫的原野上,黄土地无限延伸到天际,土地上没有夹杂其他的色彩,看不到绿色生命的半点痕迹。正当观众为这单调的颜色感到压抑时,远处传来了锣鼓的演奏声,粗犷的乐曲打破了这片黄土地上的宁静,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黄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西北人豪放的性格特征。

二、色彩在电影中的审美价值

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想象,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后,特定的色彩会表现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甚至阶级性的文化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张艺谋在拍摄文艺片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红色的运用,在众多的色彩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象征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国红。中国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体现的是祥和、喜庆和生命的张力。张艺谋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红色的特殊审美价值,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红色传统文化氛围。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导演大胆地将红色运用在人物造型、场景设置的方方面面,整部电影被中国红所浸透。例如,红高粱、红太阳、红衣服、红辣椒、红灯笼、红兜肚、红轿子、红盖头,等等。在这部电影中,红色不但象征着吉祥如意,而且还象征着民族的血性,同时也流露出了浓厚的西北地域风情。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也得到了大面积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红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象征着权势、希望、野蛮和欲望,等等。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身穿红色棉袄,带着红色的围巾和发卡,讲述了一场真挚而又单纯的爱情故事,观众们从那一抹红色中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且还看到了对爱情的忠诚和执著,这也是影片赋予红色的特殊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中的色彩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然而,张艺谋导演一直对红色情有独钟,意欲将红色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开满红花的山楂树、红色日记本和红色脸盆以及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色衣服,等等,都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并且具有更为深刻的隐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情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在艰难地发展着,尽管在故事的最后两人并没有终成眷属,但是却展示出了最纯真最宝贵的爱情力量,令人无限感动。张艺谋导演擅长塑造经典的女性形象,用红色表现刚柔并蓄的美感,并在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段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很多张艺谋电影中,红色与时代背景、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等紧密相连,可以说,只有成功解读了电影中的红色元素,才能够真正理解张艺谋电影中的深刻内涵。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导演倾力制作的一部古装影视作品,它主要讲述了皇室中的各个成员在重阳节前夕种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故事。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视觉印象就是金黄色。张艺谋导演选择黄色作为影片的基准色调,一方面切合了电影名称,另一方面力求通过黄色的大量运用来展现古代皇室中奢华的生活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导演用娴熟的艺术手法让皇室内部的惨烈争斗与奢华的皇室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华丽的皇宫里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血腥、暴力、肮脏和黑暗。通过金黄色的运用生动地展示出了权力对于亲情和人性的腐蚀作用。在影片中,三王子为了争夺皇位,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他的哥哥。大王极为暴怒,并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将三王子活活打死。杰王子率领黄金甲军队攻入皇宫与大王的军队展开殊死拼杀,灿烂的黄色被鲜血染红,此时,黄色隐喻着虚伪和堕落,表达了对争权夺利和压抑人性的批判。陆川导演在电影《南京!南京!》中摒弃了华丽的色彩,特意用黑白的影像来对历史真相进行发掘和还原。黑白色的影像虽然没有彩色影像那般华丽动人,却是表现历史真实感的最好颜色,在这部灾难题材的电影中,黑白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表现力,那种灾难的环境氛围被黑白色渲染到了极致,给人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

三、色彩对人物情感变化的阐释

色彩艺术在电影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一部出色的电影除了需要具备完整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融入影片的色彩元素中去,以增强影片的艺术美感,形成独特的风格。人物的情感变化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色彩艺术的加入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将人物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因此,色彩对人物情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阐释作用。电影《无间道2》是成功运用色彩艺术对人物情感变化进行阐释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代表着正义力量的香港警察与代表着邪恶势力的黑社会斗智斗勇。其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即警方卧底陈永仁在因公殉职的警官陆启昌的墓碑前敬礼。此时,卧底陈永仁心情非常复杂,他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与黑社会势力的日夜较量中,他的心理近乎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陈永仁仍然坚守着信念,坚持与黑暗势力抗争下去。他站在草地上,神色凝重,然而周围绿色的芳草却生机盎然,象征着希望,即使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只要坚守信念,决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里,绿色的加入令观众眼前一亮,也反映出了电影主人公陈永仁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

在电影《2046》中,众多人物的情感都非常细腻,心理活动也非常复杂,导演王家卫用独特的眼光将多种色彩融入场景中,很好地阐释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在这部电影中,很多镜头都是灰色调的,反映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真实心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早已被世俗生活磨去了个性的棱角,变得处世圆滑,同时又迫于生计而到处奔波。因此,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并不是五彩斑斓的,而是灰色的。尽管他们身处繁华的大都市中,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显得与周围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因此,最能够反映这些人物生活和情感的色彩就是灰色,而且灰色与都市里其他的鲜亮色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繁华的都市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而只能在浮华之下忍受生活的压力,这也反映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理上的一种无奈。

[参考文献]

[1] 王磊,卢嘉。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 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5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服饰;色彩

电影注重的是视觉效应,一部好的影片,首先在视觉上俘虏观众,能让人有兴趣欣赏,有耐心看下去,需要很深的技巧和功底,可以说十分艰难。可是有一个人能凭借自己多年的拼搏与奋斗,如今举手投足都影响着中国的电影界,成为中国电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艺谋无疑是众多后辈的老师与楷模。一部部叫好又叫座、脍炙人口的影片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艺谋就用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制作出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影片,诠释着自己的个性与见解。这些电影都有着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和浓郁的艺术色彩,如果稍加留意,观众们就会发现张艺谋在服饰颜色的运用上,有着大胆和惊人的气魄,能够既融合场景,又凸显本色,将银幕涂绘得色彩斑斓,却又醉人心脾,没有丝毫的唐突,反而有着让人啧啧称赞的独到魅力。

服饰的色彩在影视剧中十分重要,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如果没有了它,影视作品就好像少了灵魂一样,变得苍白乏力,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服饰运用得出色,那么它向我们传达的震撼效果简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颜色可以分为冷暖两个体系,在电影作品中,这两种色彩的搭配运用,让影片表现出了更多的韵味和深意,配合灯光、舞美等艺术元素,综合起来,一部超强震撼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张艺谋喜欢在视觉上做文章,在服饰颜色的使用上沉稳而又大胆,一方面尊重时代,遵守传统理念,一方面又勇于推陈出新,敢于尝试不同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张艺谋在影片中的思维也一直包含着两个层面:既要制作华丽,有着十足的商业元素,保证票房收入和观众口碑,另一方面还要色彩浓郁,有着民族风情和“中国风”格调的流行元素,给电影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 、张艺谋的中国红情结

红色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心潮澎湃,在中国,红色是传统意义上的吉祥、喜庆、热烈、奔放的象征,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并且红色更能代表中国,中国红在世界上也都享有盛誉。张艺谋对红色有执著的偏爱,在其所执导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见端倪,《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咄咄逼人、刺激着荷尔蒙的红:火红的高粱地、迎娶新人的红轿子、“我奶奶”的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红得鲜艳,红得喜庆,红得让人想入非非、热血沸腾。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其明艳强烈饱满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到了电影的结尾处,巩俐身上穿着小红棉袄,铺天盖地的红高粱漫天飞舞,,抬头是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所有的红色交织、融合在一起。我们似乎被包围在血海之中,压抑得无法呼吸,红色在张艺谋的镜头中给我们另一种暗示,观众通过视觉感受到了某种情感。如果说红色在张艺谋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基色,也不为过。

经过数载的打磨,张艺谋对色彩的掌控越来越娴熟,运用得也越来越有心得。《英雄》中的服饰颜色,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红色,而是巧妙地过渡到了鲜红、朱红、深红等同一色调的不同分支,显得成熟大气而且不失内涵。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其中有一场雨中对打的戏,张艺谋苛刻地要试验出灰色面料的干湿颜色效果,要求干与湿之间需要有变化,哪怕是最细微的地方,还好他身边有这么强大的团队,表现得非常专业。一个红色,设计师就染出了上百种红来进行挑选,其试验了各种面料的混织法与染色法,日日泡在染坊里,以求不同的红色。

在一张剧照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曼玉的服装领口、腰带以及外衣就是用三种红色来进行过渡,表现出人物的与众不同。而李连杰虽然也是红色,但是又有别于张曼玉的那种瑰丽和鲜艳,而是多了男性的力量与沉稳。于是通过这一种红色,就在剧中演变出了无穷无尽的变化,虽然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颜色,然而通篇看来,张艺谋可算是将红、蓝、黑、白等颜色运用到了极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感与震撼感,让人惊艳。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红色最出彩,也许这是张艺谋最最擅长也最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二 、浓郁的黄色风情

黄色在中国古代是专属于帝王的颜色,象征着尊贵与权力,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是没有胆量穿黄色的衣服的。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符合历史情节,导演们都会对剧中的人物服装给以相应的颜色。可是如果整部剧里都是金灿灿、耀人眼目的黄色,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是会给观众带来超强的震撼,还是会因为颜色太过单一而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张艺谋凭借自己对于艺术的高度自信,拍摄了这部争议不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是摒弃以往服饰色彩的一次革新,当曾经的那些颜色都已经运用到了极致,如果还依旧运用以往的色彩而没有创新,对于导演来说就等于踏在原地没有进步。于是在宫廷斗争的紧张氛围当中,金灿灿耀眼的光芒,琳琅满目华丽异常的皇家颜色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影片将金色发挥到了极致,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

为了表现大气,将唐朝的瑰丽服饰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没有拘泥,而是决定找来刺绣师傅,通过一针一线亲手在龙袍上绣出了龙形的图案,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令人咋舌。整个龙袍厚重异常,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手工制作的金线,尽显奢华尊贵。所以当演员们后来穿上这些衣服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并为此大加赞赏和折服。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些明晃晃的黄金铠甲,还有那些胸脯高耸半遮半掩穿着艳丽的宫女以及上万条围巾。观众们在刚刚观看的时候,一时还难以接受,觉得服装设计得好像是一个暴发户,宫女的性感造型太过绮靡。不过由此所导致的蝴蝶效应也很大,批评声带动了一股热潮,论坛的数落声,电视节目的讨论声,甚至还有商家看到商机模仿宫女的内衣,也在悄然上市,这些都为张艺谋带足了人气。不过张艺谋毕竟是张艺谋,他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他能够把握自己,让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你无论在什么时候,谈到他的作品的时候,都会由衷地赞叹那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

三 、张艺谋对其他颜色的理解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我自己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服装作为色彩最直接的运用,不仅可以把剧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传达给观众,而且也传递着角色的信息,什么场合,什么情绪,什么思维。帮助观众逐渐进入创作者的情感世界。

从单一的红色到红色与其他颜色的对比,再到多种色彩的不同诠释,张艺谋在色彩造型这条路上不断求新求变,每一次都力图把色彩的表意推向极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英雄》算是服饰色彩的一次集中爆发,因为影片的投资很大,为了让影片的配色华丽奢靡,张艺谋也算是挖空了心思,请来设计师精心制作了多款的服装,以映衬影片中细腻入微的造型。

在《英雄》的一段故事里,影片中主人公的服饰着意用了冷色调的蓝与绿。当几位刺客在刺秦的过程中,一位刺客最终献出了生命的这段故事情节里,从演员的服饰到自然景物,都处理得大有深意。两位刺客的服装一位淡蓝,一位淡绿,暗喻着淡淡的忧愁与伤感。最后死去的刺客被安放在湖心亭上,背后是青山,脚下是绿水,无形中在色彩上让人物服饰与自然景色构成了一种和谐,创造出一片悲凉的基调。

到了《十面埋伏》,华丽色彩逐渐地有些衰落了。如果说《英雄》好像一块调色板,将五颜六色都物尽其用,发挥到了巅峰水准,那么《十面埋伏》无疑难以望其项背,总体感觉是有些没落了。但是即便如此,在总体的大方向上来看,仍然不失为一部有着浓郁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在影片中,挺拔垂直的一片竹海,每棵竹子上的捕快们纷纷滑下。女演员飞扬的翠绿衣裳、在天与地、竹与人之间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也让人心碎。

服饰色彩在配合全片的基本色调之后,在细微之处更加精心处理,不仅服装的样式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颜色的搭配和处理上也大下工夫,有许多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么多的色彩尽管出色,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仰视的高度,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其汇集天下颜色,却不能超越自己,思路似乎止步不前了。

四 、回归民俗本色

艺术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加工创作,赋予了高于生活的基调。张艺谋在其视觉实验的道路上,不再拘泥于个性的张扬,而是超越了自我,将运用到极致的服饰颜色,回归到民俗的道路上来,可谓效果喜人。

小沈阳的桃红粉艳喜人,闫妮的叶绿骇俗乍眼,再加上毛毛的亮蓝和程野的橘子黄,几个人仿佛在扭着东北的大秧歌,虽然有些俗不可耐,可是组合起来,却又搭配得相当成功,在画面上就给人一种喜庆。这些或许从民间的年画版画、纸活皮影中汲取灵感的服饰,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这些配色绝非是谁的发明或者自创,而是中国民众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在不断沿袭的结果下,所偏好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与之前张艺谋的作品相比,没有了精心雕琢的设计气息,而是回归到中国特色的传统。

或许是张艺谋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之后,终于悟到,只有民俗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电影,因为那是老百姓的色彩,老百姓喜欢了,就是成功了。褪下那些华丽的服饰,张艺谋还原了最本真的自己,其魅力,依然无可抵挡。

[参考文献]

[1] 王慧。张艺谋电影中服饰色彩的冲击功效[J].科教创新,2010(02).

[2] 陈靖霞。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象征表意[J].文艺生活,2010(10).

[3] 边哲。张艺谋电影色彩视觉美[J].电影文学,2007(13).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6

近日,在单位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反映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的红色电影《忠诚与背叛》,其中王荷波、杨匏安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冲击了自己的内心,给了我全新的洗礼。

影片中,纪检监察战线革命先驱在恶劣的环境下既同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顽强战斗,又同党组织内的背叛行为坚决斗争,他们坚定追寻真理、救亡图存的信念,成就了我们伟大的事业,也成就了被无数人讴歌的经典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影响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毫不讳言,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打动,这种打动不是来自影院立体环绕的声响,也不是唯美大气的影像画面,只是透过声光影,感受到信念的力量,潜入并镌刻在心灵的深处。

剧中,有一句台词反复出现: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久存在。这是信念!在中国共产党五大会议上,王荷波、杨匏安等人根据党员数量扩大,动机不纯、投机分子增多,背党、叛党行为得不到处理的形势,据理力争,坚决提议建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并获得通过,这是信念!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对党内腐败分子、投机分子罗易、徐云天等人作出有力处理,纯洁了党的队伍,严格了党的纪律,增强了党的战斗力,这更是信念!

信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没有信念,很多事就不好做或者做不好。反过来,我们拥有怎样的信念,也就决定了拥有怎样的人生和事业高度。

的确,和王荷波、杨匏安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远离战火,走进和平,享受着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然而,党的纪检监察事业始终战斗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到反腐倡廉“三个并存”、“两个依然”的形势,小到查办案件面临的压力,执行纪律遭受的诱惑等等,破坏信念,冲击信念的暗流,蠢蠢欲动。作为一名年轻的纪检监察干部,信念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是要树立“四个对”的信念!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7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1

8月1日当天,电影《建军大业》在北京市王佐镇正式开机。开机会前,一份《建军大业》的内部演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鹿晗饰演邓小平、舒淇饰演宋美龄、郑爽饰演杨开慧、马天宇饰演林彪、王凯饰演张国焘,演员阵容令人咋舌,不少网友感叹片方用人之大胆。

目前除了马天宇饰演林彪得到确认、张国焘演员变更为吴樾,其他演员阵容仍未得到证实,但不排除鲜肉加盟。此外,刘烨将继《建党伟业》之后再度出演毛泽东,而周恩来的扮演者为朱亚文。“小鲜肉”欧豪、刘昊然则分别饰演叶挺、粟裕。

谈到为何启用年轻的面孔,导演刘伟强解释道:“领袖们和将领们在当年革命时也都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轻和对国家的热血忠诚,才造就了建军的伟大事业。”同时,刘伟强希望这些年轻演员能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延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

执导了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韩三平此次担任影片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担任影片监制,与香港导演刘伟强共同完成该片。

韩三平坦言,《建军大业》的前提是一部热血青春片,“电影里的领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他们才二十多岁就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其实是非常励志的。所以我们找来了刘伟强导演,来解决我们以往同类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

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加盟势必会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国际化叙事,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电影。对此刘伟强表示压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要怎么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轻人的激情,拍好这部电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员,还确定了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饰演向警予的马伊琍、饰演瞿秋白的白客、饰演蔡和森的刘循子墨、饰演周逸群的李岷城、饰演陈赓的梁大维。

对于网上流传的名单,片方负责人表示并不准确,今天只是公布部分演员,其他演员还没定也未进组,会陆续公布,一切以官方统一出口为准。另外,据鹿晗经纪公司壹心娱乐的内部消息,鹿晗因为档期问题,可能无法接下这一角色。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2

给中国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有多强大家喻户晓吧,可以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第三部《建军大业》即将开拍,在小鲜肉当道的影视圈,该电影会是什么阵容呢?

《建国大业》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3

电视剧《建军大业》,是由张多福执导,黄海冰、郭广平、李信睿、周惠林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建军大业》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

为真实再现19世纪20、30年代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剧组先后转战七八个拍摄场地,足迹纵贯祖国南北。

剧中,“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由李信睿扮演。相对首次出演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是饰演鼎鼎大名的元帅,李信睿深感压力的同时也倍感荣幸。

之前他曾多次出演过军人形象,不过这次却与以往大有不同。这是他第一次出演有历史原形的人物,还是将帅之才。虽是年轻时期的聂荣臻,但也不能失了大将之风,既要有军人的礼仪形态,又要保持元帅的风范,两者兼顾,缺一不可。这对李信睿的演技是一大考验,既不能太松弛也不能太紧绷,要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现场,李信睿获得了导演的认可与肯定,等《建军大业》播出以后,是否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一起拭目以待。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4

由郭广平等主演的《建军大业》已经圆满杀青。该剧由张多福导演拍摄,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剧中,演员郭广平“三度”饰演伟人周总理。

该剧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此次郭广平在戏中饰演从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的周总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奉献给革命事业和自己的人民。郭广平将为观众诠释伟人的一生。郭广平曾动情的表示“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是我最敬佩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建军大业》将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将打响新年戏第一炮。对于参演此剧的郭广平来说,无疑是演艺生涯的又一次升华。期待好剧,期待郭广平的又一个好角色。

建军大业观后感范文5

近日,演员党伟宣布自己已经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献礼片《建军大业》中个人戏份的拍摄任务,正式杀青,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荣誉出品,汇集了众多实力演员,自开机以来便受到了万众瞩目,党伟在剧中出演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一角。

电视剧《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红色经典故事,党伟在剧中出演的“张太雷”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12月12日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

枪击身亡,献出自己29岁的年轻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在拍摄张太雷牺牲的戏份时,党伟感触良多,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烽火岁月中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种感觉就是震撼,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一种威慑人心的力量”。

党伟去年收获颇丰,从《冰刃》里的侵华日官,到《杨家将》中驰骋疆场的罗华,再到《恋恋仙缘》里上演前世今生爱恨纠缠的“董永”,从古代到现代,从铁马疆场,到古今爱情,党伟凭借纯熟的演技,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党伟直言,“自己想当一名纯粹的演员,用银幕上的百变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8

为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全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经研究决定,从2011年12月起在全县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这一主题,广泛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落实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舆论支持、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

二、活动内容

(一)广泛宣传,提高对苏区精神的知晓度

着眼苏区精神人人关注、人人知晓这一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苏区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不断提高苏区精神的知晓度。

1.开设专题宣传。县电视台、《桃江源》、《手机报》和党务公开网开设“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红色故事”等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活动动态,推介活动典型。设置大型宣传牌、悬挂横幅标语、刊出宣传专栏(苏区精神宣传标语见附件),着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组织宣讲活动。组织“三送”干部和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开展苏区精神宣讲活动,在全县兴起学习宣传热潮。

3.开展文艺演出。编排以反映苏区精神为主题的节目,组织开展广场专题文艺演出和春节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4.举办书画展览。面向全县征集、创作反映苏区精神、展示发展成就的诗歌(散文、小说)、美术、书法、摄影等精品力作,在春节期间展出。同时组织书法家在春节前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二)深入教育,提高对苏区精神的认同感

着眼推动人民群众深入理解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一重点,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苏区精神的认同感。

1.品读一批红色经典。广泛开展以“读红色经典,学革命历史,树崇高信念”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县电视台继续开设《品读经典尚德崇文》专题,通过品读红色经典,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红色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革命信念,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

2.观看一批红色电影。在影视频道展播优秀红色电影,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红色经典魅力,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红色影片,强化党员干部对革命历史的记忆,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3.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为扩大学习教育效果,全县党员干部要结合所观看的红色电影或品读的红色经典撰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评选出优秀观后感或读后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将苏区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4.开展一次红歌传唱活动。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为内容,在县电视台继续开设《学红歌唱红歌》专题,并将选编的100首红色经典歌曲编发给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组织开展红歌传唱活动,唱响和谐盛世新气象。

(三)积极引导,提高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力

着眼使苏区精神成为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的内在动力,积极创设载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群众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力。

1.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春节前夕,组织县领导和有关单位对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同志、老党员,革命烈士遗属、伤残军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被中央、省、市授予其他荣誉称号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走访慰问。

2.开展“三走进三倾听”活动。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结合“三送”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倾听想法、倾听需求、倾听呼声,具体做到“五问”:问村、组生产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问帮扶困难家庭困难情况,问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工和创业情况,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情况,问村、社区基层组织和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开展“学传统、找差距”活动。结合“一述双评三争创”考核机制,进行“三对照三查摆”(对照苏区优良传统,查摆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年初各项目标任务,查摆工作成效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纪政纪和廉政准则规定,查摆廉洁守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围绕“弘扬苏区精神,着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这一主题,在全县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并择优在《社科》予以刊登。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各乡(镇、场、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广泛参与、全力保障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宣传教育的各项活动。

2.精心组织。活动牵头单位要及时与各责任单位协商,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活动子方案。各乡(镇、场、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向县属新闻媒体报送工作信息和典型经验,县属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向上级新闻媒体报送,让“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氛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