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最新7篇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难电影,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942观后感最新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1942》观后感 篇1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论文

题目:观《1942》有感

系部:国际关系学院

班级:14班

学号:20201202080062

姓名:王国毓

观《一九四二》有感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

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1942观后感 篇2

《1942》观后感最近看了《1942》1感受颇多。

1942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中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尝试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着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我们看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惨剧,悲愤,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记者走得更远,更近。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1942》电影中的画面有的触目惊心、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等,有的催人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基督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等。每每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

人总是能在悲痛中找到力量,人的本能是求生,但比生命更重要的还是感情,支配人一切行为的也还是感情,当我们知道人世间有这么一种感情存在的时候,就会更加坚信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算活的在艰辛,也总还是有面包吃有牛奶喝的,当我们活在这么好一个年代 想追求更高目标的时候,这是我们好好生活的基石,世界各地不管什么地方,其实都可以凭借这个活的很好。

1942观后感 篇3

1942观后感

今天是《一九四二》的首映,揣着一颗忐忑的心走进电影院。影评给我的感觉就像今天下午外面那阴雨绵绵的样子,一切显得很压抑。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不存在的,不在记忆中留存的历史往事近乎于不存在,很多中国人是习惯于遗忘、淡漠的,并不很遥远的惨事也可轻易放下,甚至都不知发生过。真实历史犹如沙画一般早已经扬尘暴土般剧烈出现然后再次归零。与刘震云的中篇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相比,冯小刚导演、刘震云编剧的电影《一九四二》,在信息量上更加庞杂丰富,也更容易为普通群众所接收信息。

冯小刚和刘震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是向中国人说:“别忘了这段历史。”《一九四二》最终,出现一个孤女,三十五秒钟,按照编导的说法,她才是本片的主人公,她交待了画外音旁白者的来历。与3000万饥饿中的河南人相比,是食物链顶端的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和苏联人等等的信息,丘吉尔的感冒绝对比远征军的劫难和河南省主席的灾情汇报更重要,陈道明和李雪健饰演的角色,在历史的缝隙里无法自由呼吸,但是他们的迟滞或颟顸决定着更多人的生死。历史最残酷的无情之处,是只能记住极少数名字的帝王将相的家族或相砍史,而不会记得数百万人如何挣扎,无非是“大饥荒”、“人相食”罢了。国史馆的刀笔,从来都是短缺的,而墨写的文字总是要比血写的现实更

加易于风化,且群众也几乎不看书、不记得老故事。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相信是九成九以上中国人第一次通过影像的方式知道那段历史的存在,本片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此。

1942观后感 篇4

《1942》观后感

今天看了《1942》这部电影,河南粮食短缺,三千万人饥荒成灾,国家对外作战,各方做出自己的保障措施,听从调令,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解决饥荒。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粮食生产丰富,而生活中应做好自己为人的本分,做好为官的本分,做好自己本职本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了解历史的灾难灾情,感受今天的幸福美好。让我们牢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13年5月7日

1942观后感 篇5

新家居建材商场市场推广部

观《一九四二》有感

《一九四二》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自然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痛苦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同一部影片,不同的观众,异样的视角,万千的体验。

1942大饥荒,对于我们这30多岁的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小时候只是听家里老一辈说过吃观音土、吃树皮、吃树叶这种事情,没有多深的印象,看过《1942》后,这种印象更深了,联系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粮食无价,人人要节约粮食。

没有粮食,人们把树皮剁碎了碾成粉烧出稀薄的汤水果腹;没有粮食,男人卖儿卖女;没有粮食,妇人想要掐死自己的新生儿;没有粮食,女儿把自己卖了,给自己一条活路也给家人一条活路;没有粮食,人们死在路上,别人只能说早死好,早死少受罪,下辈子别投生到这里了;没有粮食…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电影中人物在饥饿中挣扎,粮食在那个时候是多么重要,一碗小米,一块儿饼干都是那么的珍贵。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内心有一种很沉重的感觉,有些欲哭无泪,欲言无词。回想我们日常生活中,餐厅吃饭,有不少同事,自己打的多吃不完,白花花的大米饭倒了,垃圾桶内都是粮食,很是可惜。观影之后,这种现象有明显改观。但是,也有同事说,大家不是诚心想浪费粮食,实在是餐厅师傅的水煮的菜太难吃,每次只要菜做得难吃剩饭就很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节约粮食,要求同事们和餐厅一起努力。

看完影片回到家就觉得非常饥饿,将家里的红薯洗洗蒸熟,很快解决一个最大的,或许吃相真的很糟乱,家里人一直冲着我笑,但是,吃饱了,感觉真好;能欢笑,真好;能活着,真好。

感谢公司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电影《1942》让我们反省自己,体会到幸福,体会到公司发展的艰辛。

新家居市场部 吕岳

温馨提示:活动期间所有商家只能开据“新家居建材商场”订单,以更好保证您的利益!客服专线:66929888

***

1942观后感 篇6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导读: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篇1:1942观后感】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心痛。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但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这真是让人义愤填膺!

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

1942观后感

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灾难才能最终避免。

【篇2: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500字】

我爸爸介绍我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1942》,看完之后我心里很震惊,庆幸我生活在新社会。

影片说的是1942年的河南,当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兵匪横行。当时河南一千三百多万人,死掉了三百多万人,让我震惊的场面是,人吃人,狗吃人,为了活命,四升小米买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而重庆的达官贵人,却在莺歌燕舞,推杯换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在外国记者白修德的揭露下,政府才发下来救命粮,但是被贪官层层盘剥,到老百姓手里已经少的可怜了。如果有地狱,我想这样的情景就是吧!

当时的兵,抢夺逃荒的百姓,像强盗一样横行霸道,现在呢?2008

1942观后感

年的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无能、官员腐败,连救济粮都贪腐,现在呢?国家领导人总是第一时间到达抢险救灾第一线指挥救援。

当时粮食是多么珍贵啊!现在呢?我们的粮食多的吃不完,衣食无忧,不知道珍惜,吃不完的就扔了。如今人们一天浪费的粮食,都够救活那些饿死的人们。

看了这个电影,我的想法很多,但是我现在能做到的是不浪费粮食。有些官员能做到的应该比我更多。

【篇3:1942观后感】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

1942观后感

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

1942观后感

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

1942观后感

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1959》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篇4: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_800字】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1942观后感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

1942观后感

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篇5: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700字】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1942观后感

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篇6:《1942》观后感】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

1942观后感

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1942观后感

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942 观后感 篇7

《1942》这部电影于2012年11月29日贺岁上映,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徐帆,李雪健,张涵予,范伟,冯远征等联袂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1942年,抗日战争的第5年,河南旱灾,饱受内忧外患,河南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命运。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以下几点观后感:

1.演员阵容强大,张国立,徐帆,李雪健,张涵予,范伟,冯远征,段奕主演

2.场面真实而精彩。此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河南内忧外患,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3.经典对白,融入河南地方方言,这部电影虽然苦难,但苦难的人民又不失幽默风趣,(1)我就上吊给你看。--上吊,有房梁吗?

(2)死了好,死了不受罪,我还想被飞机炸死呢。

(3)如果两个人要同时饿死的话,饿死了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4)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5)老马(出庭审判时):“三升白面?中午法庭烙饼,结案!”

4.《一九四二》北大研讨会:哀而不伤给人温暖,诸位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一九四二》将对中国电影历史产生深远影响,饶曙光说“《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标志性意义,只有我们的民族强大自信之后才能面对自己的灾难,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 张卫形容《一九四二》为“一幅民间苦难史诗长卷”,路海波认为“《一九四二》体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华民族的普适情感。” 钟大丰直接评价“《一九四二》可与《现代启示录》、《阿拉伯的劳伦斯》相提并论。”赵宁宇也肯定道“《一九四二》是电影艺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观念流变之后的成果的展现,也为未来登上新的台阶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 陈旭光则从多个方面肯定了《一九四二》的价值所在:“《一九四二》第一具有启蒙价值,是鲁迅精神的银幕传达。第二,它有这对个体感性生命生存权的尊重和悲悯,而文明的进程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它塑造了集体意识,打造了公共记忆,善莫大焉。第四,题材的超越性,不是简单的战争片,抗日题材等能概括的,格局更加宏大。”

总体来说,《1942》这部电影题材好,情节也紧凑,很喜欢,值得一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