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优秀10篇

上天都会给礼物每个人,央视网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怎么写,你的礼物是什么,以下的央视网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范文可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可爱的小编老李给大家收集的《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优秀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1

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独特的气质,董卿更邀请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节目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温度,还巧妙地将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对于观众将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400字

2.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300字

3.朗读者第四期在线观看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2

没有绚丽的舞台与喧哗的内容,只有朗读者安静地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通过那些曾改变主人公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获得收获和共鸣。豆瓣评分高达9.2以及一致的好评,足以证明观众对这一档“清流综艺”毫不掩饰的喜爱。由此不禁令人疑惑,以往一向“低调”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突然逆袭成为黑马似乎都预示着品质化综艺春天的到来。

扭转真人秀霸屏小众节目何以突围

如今人们在综艺电视节目上消磨的时间毫不亚于影视剧。有人说类似《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这样弘扬文化的综艺类节目的出现,预示着真正优质的“中国综艺”,终于从《跑男》等真人秀节目所开辟的流俗泥沼中脱颖而出,并有望将主流的电视节目观,引领到一个传播文化、更具深远意义的层面。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作为主持人兼制作人早已圈粉无数的董卿必然是节目一大看点,关于节目走红本身对“中国综艺”的大局观影响她也发表过这样的见解:“我并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

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朗读者》的节目编排很简单,每期会设定一个串联全场的主题词,比如第一期是“遇见”。以此为题,以诗词,散文等形式来分享嘉宾故事,感动观众。有些观众看过第一期后不由会想起《见字如面》,虽说实际《朗读者》与其在企划上并无关联。但事实上,同属三大“清流综艺”的《中国诗词大会》也曾采用过与之相似的形式,将参赛选手的“诗词人生”植入节目内核,引起观众共鸣。

那么,既已非“新酒”也不能算是“新瓶”。《朗读者》的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诗词大会》策划人之一的冷淞曾表示,之前的很多文化类节目之所以没火,重要原因是它们大多以专题或纪录片的形式去呈现,如此很大程度上不仅带出了沉闷的说教意味,也阻碍了作为综艺节目最大受众群的年轻观众的接受。

近年,随着各种同质化户外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节目模式创新不足、“有意思无意义”等弊端逐渐凸显,观众开始对其审美疲劳,催生整个产业迎向升级和转型,不然就会被人诟病,缺乏创新。其实所有的传统节目用娱乐化的综艺形式去呈现也不可谓不是创新。如《见字如面》选择将明星元素与书信结合起来,观赏度变得更高。又如四川卫视的《诗歌之王》选择将受众比较多的音乐与诗词结合起来,诗人写诗,歌手谱曲,让节目的流传度更广。

有人会说,《朗读者》不过仍旧只是一碗来自央视的鸡汤套路而已。确实,“心灵鸡汤”,这一被妖魔化的词加上综艺节目近年动不动以煽情博眼球的庸俗套路,无疑越发令许多人生厌。就好比以《小时代》、《爵迹》为例来概括中国电影都是垃圾一样欠缺客观。因此平心而论,相比之下,透过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来触动观众内心的节目就显得更加可贵。苍白空洞的毒鸡汤毁人,而真材实料的好鸡汤却能养人。

人文清流异军突起商业回报不容乐观

传统文化类节目有繁荣迹象不错,但面临的问题同样不少。就商业价值而言,传统文化类节目在商业价值丰厚的顶级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挤压下始终处在一个“夹缝求生”的尴尬局面,大多数节目口碑不错,但招商却举步维艰。娱乐节目广告商以“亿”起步,如《我是歌手》5.5亿、《中国好声音》近10亿、《爸爸去哪儿》3季共9亿、《奔跑吧兄弟》4季下来12亿轻松划入囊中。相反,书信类节目《见字如面》看似红火,但却没有任何冠名商,直接“裸奔”上线。而像“诗词大会”这样的成功案例,商业价值也无法达到《奔跑吧兄弟》类似的程度。

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士则一致认为是正常现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说过:“文化类节目的商业价值要想达到明星真人秀那样的火爆程度本身就是悖论,因为文化类节目定位和诉求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追求浅层娱乐消费的明星真人秀那样,迅速走红。文化类节目有内涵,有积淀,并不是说文化节目必须要自顾自的曲高和寡,而是指它的火是有相对性的。”

诗词文化的特性注定了小众。这就等同于你不能拿KTV与诗社的分布量来比较,群众基础决定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很难像真人秀节目那样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当然,尽管文化类节目商业上没有获得那么理想的价值,但文化传播价值却远远超过了商业价值。

只有当文化类节目寻找到摆脱这种受众束缚和桎梏后,像《朗读者》这样不靠流量明星刷关注,不喧哗自有声的人文综艺,今后才有实力与主流娱乐相博弈。

董卿《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3

自《中国诗词大会》后,又一次被央视的文化档节目《朗读者》深深吸引。

主持人董卿说,“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有关文字,“者”与人相关。谁来读,读什么……

董卿做这档文化类节目的“心”很大。在多元视听的当下,她选择了“朗读”这一最传统的聆听和表达方式,试图以不同“者”的声音,以不同“者”背后的故事,将那些散落在角落的文字,那些沉默于心的呢喃,那些久已生疏的情感,以这样不同的声音,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每一期,有每一期的主题,分享不同的朗读“者”。“遇见”、“陪伴”、“选择”……每一组嘉宾,每一种完全不一般的人生体验,如清泉,如细流,如春天扑面而来的风,如湖畔刚刚沁枝的柳,如小河边独自摇曳的迎春,抑如青草地星星点点的“二月兰”……你,只需要慢慢地停下来,去倾听,细细地体味那些朗读中、那些文字里的气韵情感,感叹我们终于没有疏远了那份遇见,那种陪伴,时光里无处不在的选择和情怀。

朗读,不仅仅在每周一期的节目里。我知道,为“朗读者”而设的朗读亭正走入不同的城市,走近纷繁的当下,走进匆匆的人流。

当朗读亭抵达杭州的时候,《朗读者》节目已播出了第一期。

2月22日,朗读亭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那天,细雨、冷风,春天不期而至的寒流,凌乱了这个江南城市的淡定。朋友从现场发来图,天下着雨,人们撑着伞,队伍很长很长。

那天,我恰好路过浙江大学的玉泉校区,那个写满了历史的老校区,每次路过,总是会放慢脚步。

老校区正对着大门的街角,筑了一组纪念浙大抗战时期西迁壮举的雕塑群像。“教育救国,科学兴邦”,陋室栖身,俭餐淡食,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值得铭记。正是在西迁途中,竺可桢校长倡立了“求是”作为浙大的校训。

老校长问学子们:诸位校友,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了做什么样的人?我想,他不尽然是在问浙大的学子,他也是在向所有的学子作出叩问。

据说,紫金港校区的朗读亭,直到晚上十点,还有许多人在雨中安静地等候。远远地望去,静默的的人们逶迤着,散发着温暖和亮光的亭子,似有朗朗的书声流淌着,灯光不灭,队伍不散,雨中的灯色犹如冰心散文里的“小桔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为何要“朗读”,他们为谁在“朗读?

再度回想竺可桢校长的两个“问题”,从过去、现在以至于未来,该给出怎样的答案呢?或者,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永远在更新、选择中。因为,《朗读者》前三期节目的关键词,由“遇见”、“陪伴”到“选择”……

“朗读”的书籍,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遇见和陪伴的人,选择带来的影响,无时无刻地充盈在每个人的人生中。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岁月的脚步不容置疑,不曾停顿。那么,何妨慢下来,朗读给自己的内心听。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4

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迎来第四期的播出,这一期的主题词是“礼物”。本期节目中,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倪萍将登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首次同框,讲述多年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淡出娱乐圈多年的李亚鹏重回公众视野,分享他的教育观点及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此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前女排名将赵蕊蕊等也将在本期节目中亮相。

倪萍为儿子求医退出舞台 回顾多年心路历程

倪萍曾是一代人的春晚回忆,她的声音陪伴大家度过了13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是无数观众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在,倪萍4个月大的儿子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疾病,如果不治疗,他的眼睛就会慢慢看不见,甚至会死亡。倪萍为了儿子赴美求医,退出央视的舞台。,倪萍又重回央视舞台,对倪萍来说,守候她的观众是失散多年的“礼物”。倪萍为何回归?重新站在舞台上的她有何感受?在舞台下的倪萍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种种心路历程,倪萍都将在《朗读者》中对董卿和盘托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代央视一姐同台惺惺相惜,董卿称对倪萍充满敬佩之情,倪萍也称赞董卿说“为她骄傲”,两人同框是何种画风?节目播出便可一睹究竟。

父爱如山 李亚鹏大方分享教育心得

知名演员李亚鹏,本期节目也走进了《朗读者》的现场。他是《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青春偶像,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大侠,他是一位商人,更是一位父亲。对他来说,女儿李嫣是上天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女儿的到来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十几年时间,嫣儿撕掉了唇颚裂儿童的标签,成长为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女孩儿。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父亲的李亚鹏都做了些什么?为何令董卿发出“如果拼爹的话,嫣儿赢了”的赞叹?李亚鹏坦言,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教育真的是有方法的,但如果缺少了爱,一切方法都是教条。”除了分享与女儿的故事,李亚鹏还在节目中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朗读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文字。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5

每一期,节目都有如“遇见”“选择”等主题,选择合适的朗读者并匹配好内容是引发共鸣的保障。从效果看,《朗读者》有好反响,或许和找到了不少有阅历和感染力的嘉宾有关。

徐静蕾和已过世的奶奶有着割不断的感情,当她朗读史铁生《奶奶的星星》的片段时,很多观众落泪;“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献给自己10个月大的女儿,她那“愿女儿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期许打动荧屏前的无数妈妈……

在《朗读者》策划之初,节目组就意识到单纯依靠专业朗读这样“曲高和寡”的方式来吸引大众显然行不通。他们寻找到的高而不“冷”的表现语言,拿刘欣的话来说,是“以文字为介质,以情感为窗口”。把文字和人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奥的文字,自然就拥有了柔软的质地。

而文化大咖、商业精英之外,平凡如你我的“素人”的加盟。这也让节目区别于常规的朗诵类节目。“素人”嘉宾杨乃斌在第二期亮相,儿时他就失去了部分听力,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过了小学、初中甚至大学。从朗读优劣的角度看,杨乃斌在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过程中吐字并不标准,但导演田梅

有时候,节目组也会碰到让他们都觉得意外的嘉宾。如第一期的翻译家许渊冲,邀请他时更多考虑的是他的成就值得书写,但到了录制现场,老人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被激发了出来,他的激情四射触动了观众的泪腺。“这是我们事先没料到的,这样的嘉宾,对一档节目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田梅感慨。

董卿《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6

礼物,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词。

它涵盖了太多的寓意。 就像节目开始,主持人董卿娓娓道来: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

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

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

朋友是陪伴的礼物;

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

节目第一个出场的是大家熟悉的李亚鹏。

李亚鹏和他的女儿,当然,还有著名的嫣然天使基金,早已闻名遐迩。

在节目中,李亚鹏说了很多,他说起和女儿之间的点点滴滴。

我注意到,他似乎很少提自己对女儿做了什么,他说得更多的是女儿对他的关爱。

情人节亲手制作的巧克力,生日送给他的贺卡,提醒他应该戒烟了。

还有女儿的降临给他带来的成长,使他更努力地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他说,女儿就是上天带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倪萍的出场真的让我落泪了,就是现在码字中,说到她我又忍不住热泪盈眶。

是的,就像大家所看到的的,倪萍变老了,变沧桑了,连走路都有点步履蹒跚。

可是她曾经多么美丽!

春晚舞台,综艺大观,十几年如一日,她是舞台上最靓丽的那道风景。

端庄大气的`舞台形象,挥洒自如的主持风格,她给她的观众们带来多少欢笑和和快乐!

不幸的是,2004年,她的出身才四个月的儿子罹患严重眼疾。

作为母亲,她不得不暂别她那么热爱的舞台,还有她的观众。

整整十二年,她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就这样奔赴在来回国内外的求医途中。

十几年的艰辛和坚持,终于让孩子的病稳定下来。

2014年,她回到央视,重新拿起了那支离别了十几年的金话筒。

她说,她的观众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礼物。

在这档节目中,有一位最特殊的“嘉宾”和一群特殊的朗读者。

一群孩子要将朗�

就是这位赵教授,当他得知自己肺癌晚期时,他决定将毕生的积蓄 ,一千五百多万元,全部捐献给了这些陌生的贫困学生。并留下遗嘱,死后将遗体也捐献给国家 。

他有儿女,有家人,可他说,我已经将儿女培养成人,他们应该自食其力。

董卿说,这是这期节目中最让她感动的故事。

赵教授虽然已经离世五年。

但是他所播下的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是留给这世界所有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董卿在节目开场白中提到过一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拉夫·米沃什。

这位波兰诗人写作过一首著名的诗:

《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早已散去,我漫步花园。

蜂鸟歇息在忍冬花上。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遭受过的一切邪恶,我都已忘记。

....

董卿日有所思地说,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最美好的礼物。

是啊,看似简单的诗句,却是意味深长。

字里行间,饱含着人生历尽沧桑之后,所获得的那份智慧与欢乐,还有力量。

这确实是一件馈赠给心灵的礼物。无论自己,还是他人!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7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8

第一期主题“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人心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朗读者》开启了与我们第一次的“遇见”。

第二期主题“陪伴”: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第三期主题“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第四期主题“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篇9

一部优秀的、成功的影片,不仅仅在于给人们以视觉的享受,或是动人故事情感的呈现,或是历史的重现,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思考,一种认识领域的感悟,也就是一种关乎人类生存的哲学般的思考。相比于《朗读者》,《梅兰芳》虽然同样展示了战争背景,展示了一种不被世俗接受的恋情关系,但是整体的思想性似乎逊色不少。爱情的主题可以渗透很多对人性的思考与反省,而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反抗,虽然故事环节的设计有争议,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对现实的报复。对于《海角七号》中的友子会爱上男主角这点,剧情给的有些牵强,就因为她的工作完成不了,所以爱上了那个在她看来有点拽的男人?挺莫名奇妙的。用一封信描述了一个日本男人对一传统台湾女人的爱恋与愧疚,虽然爱情的过程是美好的,可是,在没有爱情的日子里又将是多么艰难的旅程呢?本片到底是要倾诉恋情中的美好感觉,还是要为那不负责的。懦弱男人减轻情感的负罪感呢?

问题的深刻性是需要细心的挖掘与动情的感悟,没有思想性的影片、或没有深刻寓意的影片终究是难以获得全球共鸣的。

《朗读者》承载了太多的思考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真实的剖分了男人的性心理与女性的感情观;以Hunna与Michael相差20岁的忘年恋(不能算是姐弟恋了)为主线,贯穿着对纳粹集中营的审判来凸显人类的自私与尊严、无知与善良的冲突。

影片以一个较为常见的情景开场,为女人准备了早饭后,男人开始工作,而女人抱怨着难以走入男人的内心世界,这恰好的暗示了男主人公尘封的情感世界。镜头回到了Schmitz Michael15岁那年夏季的雨天,与36岁的Hunna相遇,虽然不是一个诗意的场景,但这确是一个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情景。整个影片反映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观后感 篇10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 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