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范文(优秀3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范文(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 篇1

聊起六年级学生的习作,我们常常诧异于学生习作水平差距之悬殊。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还比较生动,有条理,但是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有的学生习作内容很真实,感情也真挚,但寥寥几个字,只有事情梗概,没有细节描述,没有详略安排,更谈不上恰当的表达方式,不能深切地打动人。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发现造成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

1.从课程目标的把握上看,存在理念偏差的现象

审视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习作要求的梯度: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到了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及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到了第四学段,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课标中虽然没提及小学生习作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但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有所渗透,尤其是作为小学向初中过渡阶段的六年级习作教学中。有了六年级的铺垫,将来达成这些目标就会容易一些。但许多老师没有深刻理解叶老话中的“初非必要之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凭着“只要能写长,文章就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经验走路,结果字数倒不少,内容却大多如流水账。

据我了解,处于一线的大多数六年级老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和目标的有效实施是有欠缺的。

2.从教学过程看,存在着方法指导缺失的现象

课标强调小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小学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写作建议中还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面对宽泛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各不相同的经历,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有的大致讲一下习作要求,读几篇例文,就让孩子开始写作。有的对拓展习作材料这一环节还比较重视,至于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常常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材料取舍的指导,没有安排内容先后和详略的指导,没有细节描写的指导,没有条理清楚地表达的指导,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就像未加管理的禾苗,饱满的有几株,大多数淹没在岌岌荒草中。

3.从教师的教学评价上看,存在着效能失却的现象

翻开孩子们的习作本看老师的评语,字里行间的确闪现着对学生写好文章的鼓励,但缺少一些对文章技巧的指导——“要把这件事写详细就更好了。”“这件事的过程基本上写清楚了,但重点不够突出。”“如果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再具体些,文章就会更出色”“象山旅游,好玩在哪里呢?”这些评语无疑成了马后炮,很少有学生会再根据这些评语重新审视习作。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文章技巧的指导提至习作前,落实在构思、起草等写作实践中,效率会大大提高。

4.从学生的习作态度看,存在着作前疏于思考的现象

现实中,孩子们普遍在习作前疏于思考。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学生往往稍作思考就匆忙下笔,然后边思考边写作,停停顿顿,磕磕绊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很少能做到习作前先通盘考虑。胸中没有成竹,要想写出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的文章,也就是难题一个了。许多老师也教过学生列作文提纲,但由于提纲条款过于整齐,格式过于呆板,只能粗线条表现习作过程,却不便于表现思维中细节的部分,再加上学生怕麻烦,很少被自觉运用到习作中。而画思维导图可以用各色彩笔绘制,绘好的图案就像一朵欣然怒放的焰火,绘制的过程就像艺术创作。

三、策略内涵

本次实践探究主要是针对学生起草习作前的思维过程而设想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

(1)学生层面:依托思维导图,学会在习作前思考,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构思,提高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2)教师层面:探索依托思维导图的六年级课堂习作指导的模式。

四、策略实施

1.依托思维导图,寻求途径和方法,达成学生层面的目标

(1)范例导引,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为了直观地让学生感知思维导图,我指导一学生画好简单的思维图(如上图),出示在投影中,并让那个学生说说绘制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思维导图有了最初的印象。

(2)扶放结合,尝试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着手教全班学生如何尝试画思维导图。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习作:我是大自然的一员。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并把这几个字圈起来,然后问孩子们:围绕柳树,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师生讨论,交流。有的说,可以写它的生长环境;有的说可以写它一天中看到的好风景;还有的说,可以写蝉、小鸟和它的美好生活……教师相机伸出一根一根的线条,每根线条上相应写上一些关键词。学生再进行思考,讨论,哪些线条上的内容应该重点写,末端还可以辐射出哪些小线条,再写上关键词。一步一步地教,学生很快就学会了。

(3)大胆放手,绘制思维导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基本掌握,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绘制了。如六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习作主题:人间有真情,写作技巧上要求会用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我要求孩子们根据积累的日记材料,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本次习作的写作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鲁××同学确定了上课时肚子难受的事作为写作内容,我就以此来绘制思维导图。她从主题圈中伸出五条线条,分别是开头、赵老师发现我肚子难受、赵老师帮助我、我的脸色慢慢恢复了、结尾。她把“赵老师帮助我”作为了重点,从线条末端又伸出了许多小线条,写上了关键语句,还标上了写作序号。思维导图虽然还有些稚拙,但已有板有眼了。

(4)有效点评,改进思维导图。绘制好思维导图,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图例,根据习作训练重点,师生进行当堂点评,针对图中欠缺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优化习作思维。上面鲁××同学的思维导图就作为代表性图例,当堂讲评,肯定了优点: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清晰,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明确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也落实了,只是题目“人间有真情”太宽泛,应改一改。后来她改成了“胜似母亲的关怀”。

(5)起草习作,物化思维导图。完成了思维导图后,学生开始习作,把作前的思考变成文字呈现出来。

如果孩子们在第三学段中养成了习作前根据主题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会审视自己的习作思维,那么要达成“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的习作目标也就容易了。

2.依托思维导图,探索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达成教师层面的目标

(1)绘制思维导图,拓展习作素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拥有素材,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了。还是以上面所举的“我是大自然的一员”为例。教师出示一个中心话题:我是一棵柳树,问孩子们,围绕柳树,可以写些什么?除了上面所说的内容,孩子们还说到可以写它一年中的变化,可以写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可以写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还可以写看到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妇女在洗衣服……随着一根根线条的添加,孩子们惊叹道竟有这么多内容可以来写作。

(2)审视思维导图,取舍习作材料。这个环节,主要是审视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与习作话题关系紧密的,取;与话题关系不紧密的,舍;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作为习作的内容。像上面的例子中,孩子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素材都写到同一篇习作中去,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和自己的思考,选择其中的一些素材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比如,可以选它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阳光下的柳树和雨中的柳树作为写作内容,也可以选择生长环境、一年中的变化、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等作为写作内容。

(3)细化思维导图,丰满习作细节。这个环节中,要指导学生确定习作重点,并考虑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上例中,如果把柳树与蝉和小鸟的浪漫生活作为重点,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相依相存、温馨和谐的生活再现出来。如果把小朋友在树下看书,老人在下棋或妇女在洗衣服作为重点,则可以进行场面描写的训练。

上面三个环节其实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作为一个范例提供给孩子们。他们可以模仿着来画“我是一片云”“我是一条小鱼”“我是一株蒲公英”等的思维导图。

(4)交流思维导图,优化习作思维。孩子们画好了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指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在前面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5)依托思维导图,开始习作呈现。经过了前几个步骤,学生呈现习作的速度大大加快,往往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大概400字的习作,而且每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也能较好地落实。

与同事们交流,大家普遍反映,这种习作指导课的模式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不仅六年级可以用,其他年级也可以用,只是在细化思维导图的环节中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 篇2

我的困惑

每接手一届新的学生,我都会被他们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气得直挠头。“武、式、丧”总多加一撇,“绒、或”的一撇又不知丢到哪里了,“爽、转、考”的笔顺容易写错,“嫩、懒”的最右边总是弄混,还有“立即”的“即”与“既然”的“既”根本就不分。这些字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2500个会写的常用汉字。虽然错别字在不断出错、纠正、再出错、再纠正中逐渐减少,可是还有阅读与习作如同两座大山压在我的心头。

课堂上,在我的引领下,学生勉强能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需要老师点拨,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就更离不开老师了。课堂检测时,学生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就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在课外阅读中情况也不容乐观,班级中最多有一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积极主动的阅读兴趣。

习作始终是令学生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到了六年级下期临近毕业时,学生的习作能基本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但离“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就差得远了。每到上习作课,学生的习作基本上与生活和个人的真情实感没有联系,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要么是搜肠刮肚地抄那些在作文书上看到的优秀习作。

连续六年的毕业班教学使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为什么每一届学生到了六年级都会出现这些错别字?为什么他们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窄?为什么他们的笔下总是写不出真实的情感?我已经习惯了这样六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烦恼。

我想改变

面对小学升初中的压力,课堂上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多读书、勤练笔,而学生却是一副懒洋洋的表情。想想家长焦急的眼神,我一直在思考:在小学六年毕业之际,怎样送出一批令人满意的学生?

教六年级这几年,我和同事一直在尝试改变,但效果总不理想。2012年6月,校领导和毕业班老师座谈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张振敏校长说:“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但向低年级推卸责任可不是解决之道呀!不如你们向郑州师范学院的张家胜教授和她带领的团队请教请教吧!”

趁着张教授和她的团队每周三到我校听评课时,我向专家请教。张教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向我提出这样的建议:“你近几年一直都在教六年级,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清楚,你能不能下到三年级试着教一教?三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识字量很大,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习作开始起步,从三年级找突破口,然后一直送到六年级,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听了张教授的话,我觉得顾虑重重。从高段到中段,从12岁到9岁,这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学段、3岁的差距,更是对我自身的一个巨大的考验。教熟了的年级备课毕竟轻松,重新换年级就意味着新的挑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干好了自然不必说,干不好的结果就是“瞎逞能”。面对挑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

2012年8月底,开学初,我正式向学校提出要求:“今年,我要尝试着教三年级。”

我的收获

带着问题,我走进了三年级教研组。开学初的集体教研,我和老师们一起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决定把三年级上学期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培养阅读兴趣和习作起步的引导上。开始上课了,我发现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三年级的孩子,刚从一二年级大量识字的学习要求,提升到现在不但要识字,还要大量阅读,更要学习写整篇文章的更高要求,真是很难为他们。但在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三年级的孩子同六年级的孩子比起来,识字量小得多,我就让学生先交流怎样识记生字,对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再重点讲解。三年级的孩子记得快,忘得更快,我就根据遗忘规律,每学一课就进行一次默写,错别字在下一课第二次默写,一单元学完后,针对本单元的易错字第三次默写。

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得到表扬,喜欢竞争。我就为他们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建立班级虚拟图书角,对能主动阅读的孩子大加表扬,利用每周一、周三下午阅读课的前三分钟让他们在班级进行好书推荐,并开展“阅读大王”的评选,这些举措调动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想写作又不知怎么下笔,我就先指导学生从课后小练笔入手,放手让他们自由写作,尝试互相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准确。然后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生活,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可以模仿经典课文的写作思路,结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来写作文,学生不再“谈文色变”。

六年级第三单元作文 篇3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5.习作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习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从两个阶段来说。一是三年级的作文,因为三年级是起步阶段,此时教师应将作文从写片段开始,甚至从扩句开始,逐步逐步教给学生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扩写详细、精彩。这样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不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二是高段的作文,高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就应从丰富学生的好词佳句着手,让学生多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尽量培养学生摘抄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