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演讲稿5篇

人生哲理演讲稿(精选5篇)

人生哲理演讲稿 篇1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刀尖上盛开智慧》。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元璋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元璋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于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元璋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出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十足十,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人生哲理演讲稿 篇2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刀尖上盛开智慧》。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元璋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元璋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于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元璋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出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十足十,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人生哲理演讲稿 篇3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变障碍为台阶》。

《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不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趁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按照吉礼,“大夫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出门在外)也,而馈孔子蒸豚。”朱熹说:“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他就是想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换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见阳货派人送来的小猪,就明白阳货的意思了。阳货给孔子出了两难题目:去拜访吧,就等于投靠,阳货可以以此散布言论,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社会影响;不去吧,违背周礼,不用说孔子本人不愿违背周礼,阳货也可以借此打击孔子,败坏他的声誉。

但这种小难题哪里能难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实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则不远——就用阳货的办法:孔子也打听到他何时不在家,并趁机去拜见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得很——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阳货!

孔子一看是阳货大夫的车马,自然是赶紧转弯避开,而阳货一见孔子的来路,以及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很生气,加上此时的他权势煊赫,说话的口气也冲:别躲!过来!我有话对你说!

孔子只好转回来,走近阳货。阳货说:“一个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仁吗?”

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

“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智吗?”

说得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

孔子显然不愿和阳货直接冲突,面驳阳货,所以恭恭敬敬顺着他说。但是,他的两个“不可”,很明显是敷衍,是虚与委蛇。阳货当然也能听出来,但孔子态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无从发作。

末了,阳货说:“日月流逝,时不我待啊!”

潜台词是:孔先生,您已经五十岁的人了!您还有几次机会?

我相信,阳货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孔子,触及了孔子心中蛰伏二十来年的从政之梦。孔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好吧,我准备出仕了。”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而是不愿到破坏政治秩序的阳货那里做官。所以,不见阳货,是“义”;不得已去拜见阳货,是“礼”;等阳货不在家才去拜,是“权”;路上碰见了也就恭敬相见,不愿意做的太决绝,是“毋必毋固”。阳货每一问,孔子必答,是阳货说得在理,孔子据理答复而不辩解,是谦逊而又不屈服。

即便是孔子这样超凡脱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难缠的人纠葛难解。这无需抱怨,我们可以像孔子那样,把生命历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们注定要经受的磨练。其实,任何一个障碍,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个高度,假如你不能高过障碍,甚至比障碍还低,只能与障碍平视,甚至仰视,障碍就是峭壁,挡住你前进之路。但是,假如你高过你的障碍,可以俯视障碍,就可以在障碍面前抬脚,把它踩在脚下,此时,障碍就变成了台阶,抬举着我们攀升。

面对阳货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现是唯唯诺诺而不辩——孔子终究不会去阳货那里为官,却也无需在此一争高低。

战胜小人的秘诀是:不是要斗得过小人,而是要高得过小人。

三十多年前,十七岁的孔子在轻视他的阳货面前不争不辩、转身离去,阳货那时就已经成了他眼中的台阶,更何况今天。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人生哲理演讲稿 篇4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眼睛最值钱》。

我喜欢假日的时候去逛古董市场,因为会遇上许多古董的行家,偶尔也会遇到自己喜欢的宝物。

日子久了以后,认识了一些卖古董的摊贩和一些古董的收藏家,我逐渐发现到,买古董的人比卖古董的还要内行,有许多卖古董的人甚至对古董一无所知,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货物。

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在一个卖壶的小贩摊子上,看到时大彬的仿制茗壶,时大彬是中国明朝最伟大的紫砂壶作者。眼前那一把壶虽是仿制品,却做得十分精美。

“多少钱?”我问。

“三千元。”小贩说。

“假的也卖这么贵。”

“什么假的?当然是真的啦!”

“时大彬是谁,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这一把是他亲手卖给我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

对于这样的古董摊贩,我们只有无言以对了。

因此,买古董的人,眼里只有古董,价钱是不太在乎的,卖古董的人,眼里只有金钱,他们才不在乎古董的价值。

例如一个明朝宣德的香炉,古董商是五千元批到的,他只要一万元就会卖,才不管那香炉的好坏,真正懂宣德香炉的人以一万元买到,可能一转手就以五十万元卖出了。

有一次,我和一个买古董的人蹲在小摊前看一尊魏晋的铜佛,他突然严肃地对我说:“说真的,我们的眼睛最值钱!”

“为什么?”

他说:“因为只有眼睛才能辨认真假、判别年代、分出美丑,所以,买古董的人,要先锻炼自己的眼睛,有了好眼睛,就不会受骗上当了。”

“我们的眼睛最值钱”这句话讲得真好,别人花十万才能买到的古董,我们花一万就买到了,我们那一次的眼光,价值正是九万。还有什么古董比这个更值钱呢?

因此,我们去逛古董商场,是对眼睛的一种学习。我喜欢中国台湾话把古董商说成是“古物商”,把古董摊子叫做“古物堆”,我们去找古董,正是在古物堆的破铜烂铁中寻找我们失落的那一对值钱的眼睛。

生活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凡俗的生活中追寻更永恒的价值,不也是在找回那失落的眼睛吗?

只要找到值钱的眼睛不只能找到最好的古物,也可以进而见及生命的真相了。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去拜在一位师父的门下,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生的真相。

师父只教他洒扫、泡茶、接待宾客,闲暇的时候就用来静心,并观看这个世界。

弟子过几天就会问师父:“师父呀!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人生的真相呢?”

又过了一阵子,弟子更着急了,问师父:“师父呀!你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告诉我人生的真相呢?”

师父被问烦了,拿一个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个石头到菜市场去估价,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在菜市场里,有两个人想买这个石头。有一个人出价十元,另一个出价二十元,第一个是要买回去做秤锤,第二个是要买回去做砚台。

弟子把石头带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这个石头有人出价二十元。”

师父叫他把石头带到卖玉石的市场去,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到五十万元,因为那石头看起来非常稀有。

弟子把石头带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这个石头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

师父:“好!现在你把这石头带到钻石市场去,只要估量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弟子欣喜若狂地跑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听钻石市场人说,这是一块最完美的钻石,有人开价五千万呢!”

师父说:“没错!这是最完美的钻石,可是只有用钻石的眼睛才能看见它的价值。你每天追着我问:什么才是人生的真相,用菜市场的眼睛、玉石市场的眼睛,和钻石市场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真相都是不同的,你到底想用什么的眼睛来了解人生呢?你要先锻炼的是钻石眼睛,而不是不断的追问呀!”

弟子听了,就心开意解地开悟了。

我们大部分的人,穷尽一生在奔驰追求,希望寻找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物,却很少有人了解,我们的眼睛才是最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山,山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海,海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阳光,阳光就有了价值,因此禅师才说:“日照一隅,也是国宝。”

太阳所照耀到的每一个角落,都像国宝一样的珍贵,这种深刻的见解,只有好眼睛的人才能体会呀!

人生哲理演讲稿 篇5

大家好!我演讲的哲理故事是《眼睛最值钱》。

我喜欢假日的时候去逛古董市场,因为会遇上许多古董的行家,偶尔也会遇到自己喜欢的宝物。

日子久了以后,认识了一些卖古董的摊贩和一些古董的收藏家,我逐渐发现到,买古董的人比卖古董的还要内行,有许多卖古董的人甚至对古董一无所知,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货物。

举个例子,有一天我在一个卖壶的小贩摊子上,看到时大彬的仿制茗壶,时大彬是中国明朝最伟大的紫砂壶作者。眼前那一把壶虽是仿制品,却做得十分精美。

“多少钱?”我问。

“三千元。”小贩说。

“假的也卖这么贵。”

“什么假的?当然是真的啦!”

“时大彬是谁,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了,这一把是他亲手卖给我的。”小贩面不改色地说。

对于这样的古董摊贩,我们只有无言以对了。

因此,买古董的人,眼里只有古董,价钱是不太在乎的,卖古董的人,眼里只有金钱,他们才不在乎古董的价值。

例如一个明朝宣德的香炉,古董商是五千元批到的,他只要一万元就会卖,才不管那香炉的好坏,真正懂宣德香炉的人以一万元买到,可能一转手就以五十万元卖出了。

有一次,我和一个买古董的人蹲在小摊前看一尊魏晋的铜佛,他突然严肃地对我说:“说真的,我们的眼睛最值钱!”

“为什么?”

他说:“因为只有眼睛才能辨认真假、判别年代、分出美丑,所以,买古董的人,要先锻炼自己的眼睛,有了好眼睛,就不会受骗上当了。”

“我们的眼睛最值钱”这句话讲得真好,别人花十万才能买到的古董,我们花一万就买到了,我们那一次的眼光,价值正是九万。还有什么古董比这个更值钱呢?

因此,我们去逛古董商场,是对眼睛的一种学习。我喜欢中国台湾话把古董商说成是“古物商”,把古董摊子叫做“古物堆”,我们去找古董,正是在古物堆的破铜烂铁中寻找我们失落的那一对值钱的眼睛。

生活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在凡俗的生活中追寻更永恒的价值,不也是在找回那失落的眼睛吗?

只要找到值钱的眼睛不只能找到最好的古物,也可以进而见及生命的真相了。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去拜在一位师父的门下,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生的真相。

师父只教他洒扫、泡茶、接待宾客,闲暇的时候就用来静心,并观看这个世界。

弟子过几天就会问师父:“师父呀!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人生的真相呢?”

又过了一阵子,弟子更着急了,问师父:“师父呀!你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告诉我人生的真相呢?”

师父被问烦了,拿一个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个石头到菜市场去估价,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在菜市场里,有两个人想买这个石头。有一个人出价十元,另一个出价二十元,第一个是要买回去做秤锤,第二个是要买回去做砚台。

弟子把石头带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这个石头有人出价二十元。”

师父叫他把石头带到卖玉石的市场去,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到五十万元,因为那石头看起来非常稀有。

弟子把石头带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这个石头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

师父:“好!现在你把这石头带到钻石市场去,只要估量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

弟子欣喜若狂地跑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呀!听钻石市场人说,这是一块最完美的钻石,有人开价五千万呢!”

师父说:“没错!这是最完美的钻石,可是只有用钻石的眼睛才能看见它的价值。你每天追着我问:什么才是人生的真相,用菜市场的眼睛、玉石市场的眼睛,和钻石市场的眼睛看到的人生真相都是不同的,你到底想用什么的眼睛来了解人生呢?你要先锻炼的是钻石眼睛,而不是不断的追问呀!”

弟子听了,就心开意解地开悟了。

我们大部分的人,穷尽一生在奔驰追求,希望寻找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物,却很少有人了解,我们的眼睛才是最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山,山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海,海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阳光,阳光就有了价值,因此禅师才说:“日照一隅,也是国宝。”

太阳所照耀到的每一个角落,都像国宝一样的珍贵,这种深刻的见解,只有好眼睛的人才能体会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