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观后感精选8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语录都很熟悉吧,语录是指一个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语录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电影《芳华》观后感精选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1

《芳华》演绎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近期电影中,很少,战争场面很血腥,很震撼,描绘了一个残酷的战场和激烈的战斗画面。面对这祖国的将士的奋勇杀敌与重大的牺牲,我的`眼角依旧湿润,我依旧是那个小“愤青”。

从小受的教育要么是老妈让看的书,所谓的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么是学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而言之就是:为人要正义,为了祖国要勇于奋斗与牺牲。想起小时候某些“小官僚”耍威风,也是当面斥责。家乡人喜欢说你算老几啊你管我,小学时候我就能说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说出你们的错误。当时也是真楞!

正是由于这初心,才对新闻中的种种不平表示愤怒,对牺牲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的对待感到痛心;才对卫青霍去病的消失感到不安与愤慨,才对部分民族的肆意妄为感到内心压抑的悸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片刻都在耳边。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小时想的都是做一番大事,从来没考虑过金钱。即使长大了知道了金钱的奥妙,也是想有钱做一些想做的事,却从未包括吃喝玩乐。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辈如是。

芳华 篇2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早晨,弥漫起来的晨雾,被渐渐亮起来的灯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推开房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母亲忙碌的身影,“牛奶在桌上,记得喝啊。”我轻轻拿起桌上那杯牛奶,轻抿一小口,甜度刚刚好。忽然之间觉得世界是多么美好,有自己爱的人在身边,亦像晨起的一杯牛奶。

慵懒的午后,缓缓升起的云烟将光阴染成柔和的一片,随手拿起一本自己爱看的书,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思绪随着时光情不自禁的回旋,闭上眼时,柳絮在水湄徐徐翻卷,如画的江南便如泼墨般映入我的眼帘。睁开眼时,身上已然多了一件衣服,母亲坐在我身边,手捧着一本已泛黄的不知名的书。忽而之间,觉得世界也是美好的,有自己爱看的书,在平淡的生活中,能有书籍和母亲的陪伴,生活亦是很美好。

天光悠长,夜晚风凉。老旧的收音机重复着我爱听的故事,昏黄的小夜灯嗞嗞轻响,它们都睡着了,我偷跑的床边,伸手就碰到了月亮。我喜欢到夜晚时的静谧,那是大自然满分作文网带来的美好,其实世界还是很美好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思绪又飘回到几年前,在外婆家的那段时光。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外婆不识字,喜欢听我读书,字正腔圆,而他就在一旁织着衣服,东风拂来,映衬着外婆发上的白霜,岁月毫不留情的在她的脸上刻下痕迹。外婆家的院子很大,一到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在那个院子里玩耍,嬉笑声在空中扩散开来。那段时光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

其实世界还是很美好的,如浪子回乡归来时的火车,如烫金贺卡上的欢脱祝词,如隔壁家孩子手里的风车,星星沉入海底,融化地下冰川,我相信世上一定存在世外桃源那样美好的地方,那有一片海,海鸥扑腾着翅膀,清风袭过浪花,日出的温暖刚刚好,你安静的坐在那,给世界一记温柔。一切都还是很美好的。

最美好的事就是耳机音量刚好能盖过外界噪音,闹钟响起时你刚好自然醒,下雨天你刚好带了伞,你困了刚好身边有张床。愿所有美好都不辜负你的期待,一如芳华。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3

今天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刚看完时,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不怎么样,就像一锅大锅菜,白菜猪肉粉丝势均力敌,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本来是想吐槽这部电影的,我原来定的题目也是《芳华是个大锅菜》,可是写着写着,我越来越觉得这部电影有点意思,越写越跑偏,好好的吐槽就这么烂尾了,于是干脆换一个调调,主要写写电影里面的刘峰和何小萍。

刘峰是一个老好人,活雷锋,什么脏活累活都找他,他总是乐呵呵答应,从不拒绝;别人遇到点小麻烦,他也都及时出现,伸出援手。他就这样让自己成为了活雷锋的标签,付出多,不计较,乐观派,脾气好——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别人眼中他是雷锋的化身,专做好人好事,可是他自己真正在意什么,我感觉不到。他就像是一股空气,随时围绕在大家周围,导致大家对他的帮助和付出都习惯了,认为刘峰这样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可是这股空气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呢?这样的人物,最初确实没法让我感同身受。

刘峰他自己感到开心吗?他好像随时都很阳光,很随和,但是未见得真正快乐。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当刘峰被处分要离开文工团,何小萍去送他。刘峰让何小萍把这些年他学雷锋做好事得来的奖状和背包等小奖品扔掉,何小萍说,扔掉干什么,都是新的,都能用呢;刘峰说,都印上字了,怎么用呢。背包上是一行"活雷锋奖励"之类的小字。看来在刘峰的心里,他也并不是很认同自己活雷锋的形象,那么这些年他的奉献与付出,有多少是真心,多少是行为上的惯性呢?

刘峰挺悲哀的,他虽然善良,可是一味地扮演善良的角色,反而让大家都对他的善良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他的善良了,他成了集体中带有光环的空气。所以,当有一天,这股空气也开始表露自己的心意,着实会把人吓一大跳。刘峰的暗恋对象,林丁丁,就被吓到了。林丁丁不是不谙世事的幼稚少女,她很早就偷偷跟部队的小干事谈恋爱, 男女之情于她绝非禁忌领域。可是面对刘峰突如起来的表白,她还是本能地感到不适甚至恶心。她习惯刘峰存在在她的生活中,她也习惯刘峰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她甚至都能接受刘峰这样的人,存在在英雄故事和传奇里,可是,她不能习惯刘峰对她有俗世的爱情。刘峰抱了她之后,她控诉刘峰耍流氓。她自己都哭着说,谁追求她都可以,偏偏不能是刘峰!

只有一个人能感觉地到刘峰的善良,那就是女主何小萍。何小萍的父亲被四人迫害,母亲改嫁,她在母亲的新家庭中不受重视,经常受欺负。好不容易参军,加入文工团,又在文工团中继续承担着被欺负的角色。在大部分的时候,她都是被嘲笑和歧视,感受到的都是周围人的不怀好意,因此对刘峰给予她的善良,她格外的'珍惜和看重。别人都嫌弃她身上味道重,只有刘峰不嫌弃,还自愿陪她练舞,所以当刘峰被处罚,要调离出队,她在文工团最大的精神依赖就被抽走了。她是唯一一个去送刘峰的人。她觉得整个文工团都辜负了刘峰,她也不再信任文工团。要知道,她刚到文工团时,可是摔在地上都能爬起来要给老师露一手的上进青年,刘峰走后,却宁愿放弃期待已久的上场机会,甚至不惜使用小伎俩。她的小伎俩被发现,断送了她在文工团的前途,她被发配去了野战医院。这样也好,她和刘峰,都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幻想和期待,最后却都让他们受伤的地方。很久之后,在野战医院历经枪林弹雨和生死关口的何小萍,在见到萧穗子后,仍然不忘记让萧穗子带话给林丁丁,她不会原谅林丁丁,因为她伤害了刘峰。

何小萍是爱刘峰的啊。纵然刘峰是个悲剧,他尚有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尚可以明白清楚地说出"我喜欢你"四个字,何小萍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却是难以言说的自卑。她觉得她配不上他,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向刘峰表明心意。多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见,刘峰早已不是当年文工团自带偶像光环的刘峰了,他少了一条胳膊,被妻子出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似乎跟不上时代节奏,浑身带着一种中年没落的潦倒,可是,在何小萍心中,她对刘峰的心意没有变,他仍然是她喜欢的刘峰。他俩并排坐在长椅上,何小萍说,有一句话,她一直没有开口,一直想跟他说。刘峰仿佛知道这句话是什么。观众也仿佛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我们以为的这句话,是"我喜欢你",何小萍缓缓说出口的,却是"可以抱抱我吗".

好在岁月流转中,除了凌厉,还有温柔。彼时刘峰伸出手,揽住了何小萍的肩膀。何小萍往刘峰怀里靠了靠,露出了满足的笑意。

结尾只有萧穗子口述,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其实是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他们自蒙自的长椅上分别,又是十年未见。几年前,刘峰大病,是何小萍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料,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却已把彼此视为唯一的亲人。萧穗子在小辈的婚礼上看到两位,他们相互依靠,生活平静,眼中只剩温柔。

社会早已巨变,人也是。萧穗子成了一个需要接受采访的作家;林丁丁离开文工团后,火速嫁给华侨,从此侨居澳洲,变洋气的同时也在变胖;同为官二代的郝淑文嫁给了陈灿,陈灿在经商,应酬拿地片刻不得闲暇,郝淑文也变成了一个时髦的富太太。若说在这尘世间,还有谁不为浮名累,保持着当年的质朴和纯真,当属刘峰和何小萍了。两位似乎脱离了滚滚向前的时代巨潮,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走,相互依靠,这种没有婚姻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当真是让人动容。

这么想想,《芳华》其实也还蛮好看的。若是睡足了一个午觉,闲来无事,不妨也去看看。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4

看过电影《芳华》后,便找来原著读了起来,读后发现,还是更喜欢电影的表达。电影里稍显圆满,是我愿意接受的表述方式。而原著则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结局也令人惋叹。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里的少男少女们有关青春的故事,以及各奔东西后为了生活过出的世间百态。他们的生活有幼稚也有成熟,有欢乐更有泪水。

故事的主角刘峰,又名雷又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团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因此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是出了名的“活雷锋”。他爱上了团里的上海女孩林丁丁,如果丁丁也爱他该多好啊,那么他的命运也许就不会那样曲折。可一个“如果”包含了多少的无奈与辛酸,丁丁不爱他,所以在刘峰与她发生肢体接触时她下意识的喊了声“救命”,这一声“救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刘峰推进了深渊,让这个给过大家无数帮助的`楷模走入了黑暗。如作者在书中所写,他们那个时候其实对刘峰是有妒忌心的,总盼着身边这个“圣人”可以出点乱子,自己不想着进步,似乎别人退步了,自己和模范的距离就近了。这一天终于被他们等来了,他们抓着了刘峰的“把柄”,刘峰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到伐木林、参加越战失去一只胳膊、转业、再也没有爱上任何人、患上癌症离开世界。

刘峰因为林丁丁而误了终身,而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何小曼也因为刘峰误了终身。

小曼的童年十分不幸,父亲因忍受不了“迫害”而自杀,母亲带着她改嫁后,她的生活里便充满了阴霾,本以为进了文工团就可以开始新生活,可大家不喜欢她,男文艺兵都不想与她搭档跳舞,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从那时起,小曼就爱上了刘峰。可刘峰不爱小曼,他只是想给小曼最单纯的帮助,仅此而已。可刘峰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小曼的世界。

刘峰患病最后的时光,何小曼陪在刘峰身边,他们没有结婚,也不是恋人关系,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

读完故事,心里隐隐作痛,为刘峰,为小曼,为那个被作者撕裂的大结局,为这个不美好的故事。然而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不完美,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不想为他人所知的地带,也难免因自私给他人带来无意的伤害。努力的生活,但难免会事与愿违。面对命运,生命如此渺小,我们无法为所欲为,更无法左右他人的感情。幸运的是我们都拥有一段无畏无惧的青春,可以尽情哭、尽情笑、大胆的去追逐。生命终将逝去,但夺不去的是那段永恒的记忆,认真生活的岁月永远都是芳华。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5

不知道是岁月给青春留下了烙印还是青春给岁月留下了温馨!——自语

这是一个小学生的《芳华》观后感: 电影演到快结束的时候,小萍姐姐真的好起来了。可是,小萍姐姐好像生活得并不好,可是她那些曾经欺负过她的其他姐姐们好像过得都很开心。我就看不懂了,为什么小萍姐姐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而那些“坏人”们却能过上好的生活。

“好人”多磨难!似乎印证了什么!

我一直还在纠结着,小学生眼中是好人坏人的标准,好人不得好报,这是小学生的疑惑,但我作为一个成人看到的是人性的撕裂,不是用好人坏人能解释的问题。

小时候看电影,也只有两个标准:好人,坏人。而且那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好人赢了,坏人输了。那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从不看电影,就是在家门口演电影他也不看。但唯一的一次,在我们软磨硬泡下,在我们反复说明不是那些好人坏人的片子的情况下,父亲和我们一起在生产队的场畔里看了一场电影,那部电影是《卖花姑娘》。在那个“英雄”的时代,人们习惯了好人坏人的时代,《卖花姑娘》的放映,感动了多少人!底下哭声一片,我们哭了,一直刚强的父亲也哭了。那个情形累似今天《芳华》的情形。

我一直纠结着,思考着。

何小萍是好人吗?夜读朱光潜——你要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又联想到《芳华》何小萍,她的。意志被现实征服,当兵是逃脱家庭,剧团不待见就消极对抗,高原慰问以高烧逃避,固然有弱者的一面,但不敢面对现实才是致命的缺陷。人性的懦弱暴露无遗。怪社会,怪自己,都不是理由。骨子里有好强争胜的性格,责怪林丁丁也是无理由的,你得不到的东西人家又不惜憾,怪谁!她以弱者的形象博得观众的同情,仔细想想,她倒底做了哪些好事?好事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生活是很无奈的,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何小萍改变了什么?她的懦弱、脆弱是导致经受不了刺激神经失常的根源。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前面大量的铺排已经给结果埋下了伏笔。她的叛逆,她的逃避,她的要强,她的消极,怪那个时代吗?我想不管放到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冯导或者说是作者严歌苓把她放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似乎更趋合理。其实,这样的社会一直在演义着,没有因了时代的变换而改变。

我说过,时代的是非功过自有时间的评判,人性的丑陋美艳也不是一个林丁丁的错,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元,自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不去评判,做好自己是我的信条!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很震撼人心,何小萍从剧场出来孤独的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蹈。是不是有世上污秽我独清的感觉!

做一个孤独的舞者!似乎我看到了我自己!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6

也许是才气过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严歌苓吸引了我,也许是大名鼎鼎的冯导吸引了我,让我在一个冬日的下午,如此安静地坐在影院里,感受青春,感受芳华,感受挥之不去的忧伤。

宽大的银幕,不断切换的场景,一个女性的旁白娓娓道来……手持一瓶温凉的矿泉水,温度在掌心里一点点升高,上一世纪80年代的唯美浪漫青春时光在手中被绵密地抻开,不可言说的美妙由内而生。我找到了存在感,并带着一份情怀去追忆那段美好时光。

《芳华》塑造了一组文艺兵群像。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芽。质朴善良的“好人”刘峰、因不良习气被集体歧视的何小萍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萧穗子等情感的缠绕、交集,大相径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电影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他们命运的流转变迁,有着对一段历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

世界是安静的,整个观影过程是安静的,即便是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画面袭来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不是观众,更不是旁观者,我身临其境,就活在那个场景里。

电影《芳华》的拍摄手法有别于冯导的其他影片,温情贯穿影片始终,我认为电影的主题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和情感安放。电影前半部分的俊男靓女,悠扬的音乐,清澈的和鸣,木纹质地的暖色地板,柔软曼妙的肢体,女性身体散发的清香以及暗生情愫的涌动……画面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纯真、美好和干净,让人有种不被时间蚕食的温暖。电影的后半部,涉及到了那段不轻易碰触的战争,尽管枪林弹雨,血肉模糊,这些芳华的年轻人经历战争的残酷洗礼,甚至付出生命却没有退缩。最惨烈的是,前期曼妙舞姿的轻柔肢体与后期残肢断臂的强烈对比,画面的矛盾和冲击直抵心灵,那些光鲜年轻的脸庞,那些平时被人忽略的细微章节,终归还是让观众获得了某种罕见的崇敬和震撼。

青春是整个片子的主线,但一切都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展开的,电影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有人说,这是一部以情怀取胜的电影。是的,无论是影片里呈现的集体主义与个性的压抑,还是禁欲主义与青春荷尔蒙的矛盾,还是时代更迭与个体命运的苍白和茫然,都不足以让人轻易释怀。唯一可以释怀的是电影带给我们的纯真,纯真是主体,纯真不仅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那种做人的底线、对别人的友善、对真爱的追求、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伟大祖国的捍卫,都需要纯真。

自由、真诚、冲动,懵懂,叛逆,不置可否,暗生情愫,秘密对抗……对青春的诠释隐秘而幽暗。没有人会讨厌自己的青春,尤其到了中年或者暮年,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一定会在内心世界里翻涌。

我们一直在与时间和记忆较真,但在历史大潮的汹涌下,在历史的变迁中,那些人性的丑陋和黑暗,那些扼腕叹息的感慨和愤懑都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我们一直活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此刻,我们只需要在宽大的荧幕前回望青春芳华,找到活着的证据,存在的痛点。

特别打动我的是文工团那段内敛的抒情,我们凭借所谓的“现代视角”返回那个特殊年代,本身就带着情感,小心卑微地察看内心世界里的光与影,洋溢的青春碎片在父辈们身上即可看到。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剧团工作,那熟悉的场景和气息一直在梦里缠绕。那时候,剧团里的演员们平时在大舞台上排练,留给幼小的我对舞台艺术这种表演形式的无限向往。我们一群孩童,照着大人的`样子劈叉、下腰、拿大顶、踢腿、练功,所有让身体变得柔软的方式方法都一一尝试,乐此不疲……

那个时代,剧团还是很光鲜的。父亲是乐队的演奏员,他和年轻的演员们走在希望的原野上,背着琴弦,意气风发,生活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有时候没有出去演出任务,剧团里的演员们就神圣地走在游行队伍里,肩上扛着巨幅领袖像,游行的木制大车上坐着四处观望的我,街两旁围观的人群瞬间让我觉得剧团的游行队伍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那些光鲜靓丽的演员走在人群中很是耀眼。

记忆较深的是两个连接东西两个方向的大院里,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唱,一起跳,那些女演员在餐厅吃饭,翘着兰花指拼命地挑拣肥肉,男演员们将碗伸过去,眼睛闪耀着光芒……

最崇高的事,最容易破碎。后来剧团处于边缘化,大家还是走散了。

还有八十年代的那场战争,我们刚上初中,被战斗英雄的事迹感动的直掉眼泪,每次英模报告会都会哭得一塌糊涂,如若那天有沉闷的类似雷声的响动,校园里会有人惊奇而神秘地说,这是老山前线的炮声呢。学校的黑板报上每次都有文学爱好者的文章,我就是在一个落霞的傍晚,清晰地记住了抄写板报的丁俊玲,她将自己的一篇《母亲》规范规整地抄在黑板上,我看到了一位母亲盼望前线儿子早日凯旋的复杂心情……对于老山战争的所有记忆,都在校园里,都在青春里。

我父辈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甚至下一代的青春,都因这场电影而芬芳。电影《芳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我们找到了青春年华的影子,也找到了彼此,以及面对现实时的回望和感慨——逝去的芳华永远回不来。

我只想说,现实中我们更期待芬芳年华里的纯真和温情。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7

我已经很久不去电影院,但是《芳华》预告出来后,我一直很期待。虽然冯导上部《我不是潘金莲》让人略感失望,但他仍是我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因为没有合适的同伴,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看的时候几次要落泪。

我不喜欢写影评。在我内心里无论怎么欢欣愉悦愤慨恼怒,写评论时总会习惯性克制的波澜不惊,可能感情在观看时已经宣泄完,任我手写我心,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心情。

导演为了有矛盾冲突,设计出大家排挤小萍的原因,因为她土,没背景。这种孤立在生活中有很多,但电影中最残酷的就在于她被下放了,下放到了特殊时期的战争中。当其他人都享受着青春,放声歌唱的时候,她和刘峰面对的是血肉横飞的战场。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没有。为什么要比别人过的更辛苦?因为善良?是的,命运从不会因为你善良而眷顾。

看影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你带着什么心,就会看到什么。有人在电影里看到了阶层,有人看到了青春,我看到了人性。我爸是那个年代的炮兵连长,差一点就上了战场。他看这个电影,感触更多的是战争的残酷和对牺牲战友的怀念。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关于这场战争这么具体的描绘,炮火连天,尸横遍野,残肢断臂。隔着屏幕,似乎都闻到了浓浓的血腥味。

是的,我喜欢小萍,同情刘峰,因为他们是这场青春的牺牲者。当芳华已逝,留给他们的只有残缺的身体和破碎的心。他们怀着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却始终不被善待。所以,我同情所有努力生活却遭遇不公的人,被周围人排挤欺负却不会辩解的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上五年级时,我从乡下转到了城里独自求学。到了陌生的环境,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努力融入班级,给同学讲题,帮同学买东西。可是不管我怎么向她们示好,讨好她们,还是被她们取笑,每天被同桌挤得只能趴课桌边写字。女生都孤立我,没人和我玩。只有偶尔她们需要帮忙时才叫我:一一,过来。

这些情况老师都看到了,可是他们都像影片中的团长,选择性忽视。直到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和一个女生打架。她比我高半头,那天又无缘无故把我的书包和文具扔在了地上,然后挑衅地看着我,没有人帮我。我忽然怒了,抓起一盒粉笔朝她砸去。最后我俩扭成一团,滚在地上,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虽然批评了我俩,但是明显是冲着我,让我先道歉。那时年幼的我,沉默倔强,头发被扯,一身的抓痕,任老师怎么斥责,强忍着泪水,始终不发一言。

但是从那时起,班里人再没人欺负我,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你可以善良,但不要软弱,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所以,林丁丁为了保护自己,诬陷了刘峰;萧穗子为了保护自己,虽然同情小萍,但在所有人诬陷小萍时,并没有挺身而出,她始终选择和郝淑雯们站在一起。看到一篇文章中写到:“霸凌者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恶意。”意识不到吗?在影片中推动他们命运的政委和团长没有意识到吗?不,团长看到了视而不见,政委更是利用完小萍演出后,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一手把她送到了前线。无论刘峰和小萍怎么努力,他们最终还是被这个集体无情的抛弃。

最后直到在战场上,刘峰与小萍才得到了信任与尊重。

我不想责怪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的选择。我只想说:你可以不善良,但不要欺负善良。

而你们,欠他们一个“芳华”。

电影《芳华》观后感 篇8

最近围绕电影《前任》的话题很多,这个自带感情色彩的名字,自然可以吸引痴男怨女的围观。同事分享种子好几天了,我却不愿点开,不想给自己伤口撒盐。

吉哥哥看过《芳华》就忍不住分享了自己的感想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让我心有所向。他说“《芳华》的票房可能不及《战狼》,但它的艺术价值在《战狼》之上,我相信十年之后他仍是经典。

之前看过一个节目,宋丹丹老师说“不能引发人思考的作品就没有艺术价值”,我不能再赞同。虽然我对艺术的欣赏尚停留在大众水平,但是我可以通过思考和再创造使它价值提升。引发观者的无限思考,就是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

坐在电影院的我旁观着那段离我们很遥远的年代,影片之初,对于他们的理解最多只是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热情高涨云云……随着人物关系的阐明,矛盾的显现,那个年代的特征才开始鲜活。

1.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强压着身份不做好的普通民众,让一颗原本就怯懦的心连同对军装的向往被外人曲解为行为鬼祟。是那里的现实残酷还是人性的邪恶,我倾向于前者,所以对那些像恶霸一样的军人表示包容。

2.我觉得丁丁是影片中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人物。她骨子里有追求和尝试新事物的胆魄,四个人躲在屋子里接受新音乐的洗礼,甚至为了追求极致体验特意营造氛围,以及后来远嫁海外都能证明。影片之初,刘峰接小萍到文工团时,丁丁争相与刘峰握手,那时的她感觉荣幸至极,还当众戏称一个月不洗手。结果在刘峰鼓起勇气跟她表白时,却转变成为旧时代女性的思维方式,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也许是对先进个体的神化,让她认为,优良的作风是一种天性,他一生的职责便是英雄的使命,他应该是无私,不食人间烟火的。一旦像常人一样有情感诉求,英雄形象便崩塌了,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扭曲的精神脊梁。我其实能理解,她并不是惺惺作态,也不是小题大做。她的分裂像极了我的纠结,不同的是她是受时代的局限,而我是受自我的禁锢。

3.小萍精神恍惚地观看着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次演出,忽然之间有了意识,独自一人在草地上翩翩起舞那段最让我动容。面对现实的残酷,人很容易迷失,陷入一无所有的挫败感。她厌恶刻板的组织纪律,逃避让她受尽委屈的家和组织,都不过是想远离是非,简简单单,诚诚恳恳地生活,却不小心把自己封闭。谁也料想不到,唤醒她的是曾熟悉的舞蹈。或许正是因为舞蹈单纯,不曾伤害过她,所以她隔绝了所有不如意的事,物,唯独她的热爱。直到影片结尾,她将埋藏在心底十几年的感情向刘峰表露,最终如愿靠在他的怀里,让人欣慰和敬佩。

《芳华》对于我的启发是人的思想和信念是可以贯穿整条时间长河的,纵年华易逝,然初心不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