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7篇)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通用7篇)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1

职业教育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级关注的“焦点”。最近,市委政研室会同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县乡村、工矿企业和学校,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基本摸清了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国家

三、对策建议。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发展应确立以下基本思路: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围绕建设新的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扣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寻求新突破,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着力建构立足经济、面向社会、服务各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新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在整体工作摆布上,应做到“三增”、“三创”、“三强化”。

(一)“三增”:就是增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增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首先,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既是较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又是人口资源大市,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把发展由依靠资源优势为主,转变到依靠人才、技术和劳动者素质为主上来,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可以肯定地说,我市成为人力资源工资考试、自主招生。要挖掘办学潜力,改变传统的正规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式,将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生源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让最应成为职业教育对象的中考高考落榜生、农村富余劳动力、退转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农民等群体,能够“无门槛”或“低门槛”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达到“让最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到最需要生源的职业学校培训”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三创”:就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用工就业制度。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方面,重点是突破体制性障碍。除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外,其他行业企业所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层次的资源整合,切实改变目前多头办学、分散管理、资源浪费的状况。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政府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院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间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要制定专门政策,引导企业强化职业培训,明文规定“办企必联校,建企先选校”,即凡在职职工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企业,均应建立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委托一所职业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凡不足3000人规模的新建企业应事先选择合作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多形式合作办学,支持成立以骨干院校为龙头、若干学校和效益好的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实施“名牌带动”,积极创建“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名牌基地”,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发展之路;以争创“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抓手,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当前,要突出办好市区三所高职院校,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适度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合理定位,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办强办大“龙头”,发挥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强化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我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先定专业、后聘教师”。我们通过调查认为,今后五年我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重点建设培育8类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即机械加工、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围绕这8类基地建设,重点培育80个骨干示范专业,力争30个专业进入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序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做到长短结合,以“长”促稳、以“短”促活,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用工就业制度方面,重点是推行职工持证上岗。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职工进入企业之前的必经之路,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鼓励企业在本地职业院校中进行招工,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尽可能在当地就业,推进“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赢。认真落实《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进行纠正并依法给予处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培训制度、学历文凭和职业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经人事、教育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

(三)“三强化”:就是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差已成为困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就没出路。建议今后市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重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即县市区和学校先拿出资金购买设备、建设基地,然后由市财政奖励其价值的2/3,直到该校实训基地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为止。同时,应当明确规定,新建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施必须达到设置标准,否则不予审批;现有职业院校,凡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审批新的基建项目。要探索实习实训的新路子,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行“顶岗实习”模式,并使之制度化。“最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线上、最新的农业技术在大田里”,因此,要想让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管打实用”,就必须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田间地头。要深入探索“企校合作、村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全市开展“一企联一校,一村联一校”试点工作。同时,设立“市职业教育年会”,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使之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走向社会的平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认定一批以校长为主的职教专家队伍,打造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培养认定一批专业带头人,打造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认定一批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力争末,全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60%以上。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全面实施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教师职务聘约管理制度,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启动师资培训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技能人才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人事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聘用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学校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待遇。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教育综合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全市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依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建立职业教育考核评估机制,把职业教育列入政府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网络人才信息公布制度,搭建全市统一的人才供需“平台”,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信息共享。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倡树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和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2

这些年来,我市重视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了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全市各行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有量最多的是冶金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调查显示,全市职业技能人才供需相对平衡,没有出现沿海一些新兴工业城市的“技工荒”现象。但是,通过对全市职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的分析发现,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开发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市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到1995年时,技工学校发展到31所,在校生14770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入,技工学校招生和分配都陷入了困境,20__年全市技工学校减少到23所,在校生不足5000人。后经几次技工学校的调整重组,加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迅速兴起,使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不强;初等级培训多,中高等级培训少;招生与就业的困难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民办职业教育集中于服务业且培训层次低。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和数量的同步提高。

二是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合理的职工队伍技能水平结构应为梯次结构,高级技能人才占较大比重。沈阳市提出到20__年,职业技能人才增加到40万人,同时在技能人才中,将有80是一线职工,其中高技能人才将占20以上。而目前,我市技术工人技能等级结构呈现“头尖肚大型”,高级技师和技师持证人数仅占总量的2,不仅远低于沈阳市,也低于我国高级技能人才占总量4的平均值。此外,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结构偏低。抽样调查企业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显示,35岁以下人员占257,36至44岁人员占484,45岁以上人员占25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21,初高中学历的占879。表明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绝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培养的,后续供给存在隐性缺口。

三是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据对我市271户企业的抽样调查,20__年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流入人数为104人,当年流出人数为374人,中高级技能人才全年净流失270人,占被调查企业全年中高级技能人才缺口的891。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挫伤了国有企业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为此建议:

一、营造__品牌的技工人才洼地。

__以工业立市,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开发职业技能人才,既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工业强市的迫切需要。建议党委、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纳入全市人才开发战略和总体规划,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战略布局。应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政府扶持、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__品牌的技工学校,将技工学院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名牌技工学校,扩大招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建设工业强市急需的职业技能人才,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营造洼地效应,积极引进外埠技能人才到我市安家落户,补充我市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不足。

二、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出台培养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政策,特别是应针对期间我市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缺口制定专项规划,指导和帮助各类职工技校与企业落实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划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好各类技工院校,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培训师资队伍,扩大师资力量,提升办学水平。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训与使用的有效对接、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探索技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按企业订单有偿培训职业技能人才。

三、加大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服务和扶植力度。

建议政府重视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的新机制。政府应重点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素质。建立健全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选拔、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实行工人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对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和技能岗位,实行高薪。建立和完善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政府津贴制度,放宽高级职业技能人才来鞍就业的户籍限制,激励和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规范职业资格的考试和鉴定过程,严把质量关,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做好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使职业技能人才能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就业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预测和网络建设,为各地职业技能人才在鞍就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3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的安排,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教科文卫工委,于月日至日对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县教体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到县职教中心、县开发区部分企业实地开展走访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人获得省三等奖、人获得市一等奖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三是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年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江南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4

摘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开展的基本方向。如今的职业教育已经由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的提高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使其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本文对为推进高职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融合,创造出完整衔接、富有特色、能够进行动态化调整的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塑造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新常态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调查报告

一、高职工商管理人才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职业核心能力这一名词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腾斯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所创立的,主要包括有别于工作岗位所特定的职业能力的、在所有的岗位和行业中都能够用到的,同时在从业过程中占有主导与支配地位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有着广泛应用性,并且能够在不同职业中进行转移。

2.在当前,对基于产学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其原因就是许多国家都把产学一体化视为本国技术能力创新的主要途径,产学一体化已与全球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关系到了本国的国计民生。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之一。但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碰到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学校资金有限等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将学生的过去的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在创造企业管理价值中培育职业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产学一体化的新思路。这一模式满足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需求,师生在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价值。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第一,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的的对象主要是以广州为核心珠三角企业界中、高层管理人士;珠三角地区各高职院校工商管理院(系)的中层领导和专业教师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人员119人,高职院校教师75人,高职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学生721人。

第二,调查方法。

其一,访谈法。笔者的课题小组选择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学院等高职院校;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东莞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康年广告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访谈,了解兄弟院校领导和教师,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士对产学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并探讨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的'可行性,共同学习探索最新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并研究和探询存在的问题;

其二,问卷调查法。问卷1: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问题调查问卷;问卷2:广东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与产学一体化调研问卷;问卷3:广东省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产学一体化培育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认知的分析。产学一体化视角的高职工商管理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指的是把学习和岗位工作有效融合的一类教育模式,其有着多种表现形式,但不管何种形式都有着一个特征,即学生毕业之前既需要学习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工作锻炼,即把读书中所学到知识经过产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的平台进行实践和锻炼,在校企教师的指导下培育成一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企业需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特指某一种技能,而从生活到工作,从心理到身体,从学校小环境到社会大环境的一种全方位的竞争能力,在产学一体化的平台上工作同社会中的企业职工相同,能够获得劳动报酬,这是一种真实的工作而非模拟性的,也正因这种真实性,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工作,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对回收的问卷结果统计中,对岗位实践之前学生对顶岗实践的认知程度能够通过下面的表格表现出来:在对顶岗实践前的相关管理规章进行了解之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产学一体化实践有着一定的认知,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能够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结果显示,有86%的回答者对于产学一体化实践中有着正确的认识,认为自身具有双重分身,是在校学生和公司职员的融合。在对企业规定与学校规定的认识中,有90%的回答者觉得在实习过程中两者都需要切实遵守。由此可见,在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教育,能够有效的扭转学生的观念。

第二,高职学生对产学一体化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模式的评价。根据调查了解,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与产学一体化合作企业平时的日常管理与企业文化直接引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使学生们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当中已经知道应该具备什么样职业核心能力,定期的指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就会更加清晰。在关于实习对于你的沟通能力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高这个问题,在问卷和访谈结果中,有57.8%的学生的回答是综合各方面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有26%的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楚。在学生入岗实习后,校方会委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还会委派辅导教师关注学生在生活与思想方面的情况。第三,学生对产学一体化实习考核模式的评价。在学生岗位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通常会根据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所作的实习日记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综合的对学生实习状况作出评价。调研显示,认为学校采取的这种评价办法比较合理的实习生占到86.7%;认为应该降低在岗实习日记书写次数,将其改为两星期书写一次的实习生占到92.3%,多数学生觉得所书写的岗位实习日记通常存在很多重复事项,日志记录形式过于单调。对评价以何种因素为主的回答中,有22%的实习生觉得应当将是否按照学院相关实习规定进行实习作为主要因素。

四、调查结论

第一,提高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方法和水平。

其一,强调情感,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对于那些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应当尽量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讲解,使学生更易接受。例如,市场营销促销的技能,教师可以把促销的各种形式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用幻灯片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有更真实的感受;教授学生实际操作与需掌握的相关方法时,可以采用现场模拟效果,让学生分组扮演各种不同角色,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最佳教学收效,一些特殊的内容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展示或是放慢播放速度,通过些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在进行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让给学生,让提前学习过这方面内容的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训练,而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协助,让学生能够把某个繁琐的商务谈判逐步分化为为一个个子系统和小项目,分析每一步的要点和特性,从而掌握相关的训练。

第二,深化校企产学一体化合作机制创新。

其一,既要重视让学生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能力,又要强化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技能学习的始终。高职院校应当优化专业配置与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并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促进培育目标与专业配置以及授课活动的有效整合,创造出完整衔接、特点突出、富有动态性的职业教育授课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核心培养渗入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换言之,高职院校应当将国家、社会、企业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育计划,制定出校内职业核心技能的评测标准,并细化为相关的专业群与专业评测指标,行为化的评测指标最后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此外还需创建科学的评测体制对整个实施状况进行测评,要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闭环式的系统,既有调查与反馈,又有相关的调整措施,这样方可实现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相符合,职业核心能力同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型相符合;

其二,学校应当把产学一体化合作企业的文化理念、职业素质要求、工作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引入到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现代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使学生对企业与社会的认知更为成熟,明确应当树立何种从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梁伟华.高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xx(9):224-125.

[2]林光,王珍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比较研究[J].东北亚坛,20xx,(5):105.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5

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大学的第一个年头,进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我的暑假生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了。我要过一个既有意义而又充实的暑假,我和室友讨论过许多次,我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费,当然更多的是想通过亲身体验让我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和认知这个社会,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暑假中增长见识,更为重要的是想检验一下自己是否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大家庭并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差距。因为专业是日语,才大一结束,专业知识还不是很牢靠,所以没有打算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就在网上的一些招聘网站,比如说赶集网、百姓网等等。想找一些服务员、促销员、营业员、收银员等工作。但由于我们放假较迟,工作基本上都被今年的高中毕业生应聘完了。所以网上基本上找不到什么工作。于是就只能到街上去挨家挨店的问是否需要人手。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找。很多店他们都不招收暑假工,有的店贴着招聘启事我就会打电话去问,人家一听是暑假工就会说他们不招收暑假工。有的店没有贴招聘启示的时候,我就会进去问。其实进去的时候真的很尴尬。有的店直接告诉你没有。有的店铺我刚一进去,会很热情的招待,然后当我问是否需要人手的时候他们就会很不耐烦的说不需要不需要。那个时候真的很挫败也很想放弃。每次从一家店里无果出来到时候,就特别想放弃,我就会对自己说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下一家再不行,不然我就回家。可是我在下一家没有结果走出来的时候,又对自己说了

同样的话。总是觉得可能在下一家有了工作呢,万一呢,我要是放弃就会错过了。可能是机会就出现在下一家店里在电视剧或者小说里几率才会奇高无比吧。结果就是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走完了市中心的几条街。每家有可能需要人手的店我都问了却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工作。也是在那个时候才明白,工作是多么的不好找。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可能连养活自己都很难。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想说去发发传单什么的。结果正好在网上看见要招收促销员,是牛奶的促销员。但是短期工只要四天。我其实并不喜欢这种不安定的短期打工。我喜欢长时间的稳定的工作,哪怕枯燥一些。但我知道现在的我没有任何选择,我只能去做这份工作,所以我就去试了试。我没有任何的促销员经验。但是很巧的是我就应聘上了。第一天我在超市里站在一堆牛奶前面非常紧张,我都不怎么敢开口说话。而且人来人往的我觉得非常的不好意思,更开不了口了。所以当时班上到一半我就被我们主管给说了。他说这样聘请我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浪费他们的钱因为我根本没有做任何的事情。于是那天另外一半班。我就拿着话筒逼迫自己开口喊。下班前看了一下这个牛奶。这个牛奶它是全脂牛奶。当时我就想现在大都喝脱脂牛奶的全脂牛奶怎么卖呀。但是我还是回家上网搜了下全脂牛奶和脱脂牛奶的利弊。结果好像忽然看到希望了。网上说全脂奶的脂肪含量为3%左右,低脂奶(半脱脂奶)含脂肪1。0~1。5%,全脱脂奶含脂肪0。5%。也就是说,如果每天饮用一袋250克(243毫升)的全脂牛奶,摄入的脂肪为7。5克。对于绝大多数小康家庭的消费者来说,每天从日常饮食中

摄入的脂肪达75克以上,牛奶中脂肪在一日当中所占比例仅为10%,并不算高。如果把全脂牛奶换成低脂牛奶,会有多大效果呢?仅比全脂牛奶减少脂肪摄入3。75~5。0克,即便换成全脱脂奶,也只能减少6。25克。

然而,牛奶的脂肪部分还有不少好东西。首先,香气成分全部存在于乳脂当中,脱脂奶是没有什么香味的。其次,牛奶中的维生素A、D、E、K都在脂肪部分,它们对健康防病作用很大。另外,牛奶脂肪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特别是共轭亚油酸。所以如果没有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儿童少年和中青年人不一定要饮用脱脂牛奶。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还是要继续拿这话筒喊,其实我还是很不好意思,但是已经比第一天好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看见了,一个阿姨牵着可能是孙女,她手里提了一箱脱脂牛奶。我居然大着胆子提着自己这一箱牛奶就走到她的面前。我先向她问好,然后问这个小女孩是不是她的孙女。牛奶是不是要买给他的小孙女的。然后我就向他介绍了全脂牛奶相对于脱脂牛奶的优点。又向她说明啦全脂牛奶在营养,还有孩子可能比较喜欢全脂牛奶的口感和味道。并将她推荐我手上的全脂牛奶。阿姨居然买了。我觉得这应该是我最得意的事情了吧。当然这种事并不多,我也没有因此而走上事业的巅峰,开玩笑的。我清楚我的性格不是一个适合干促销的人。其实促销员促销员嘛,首先是这个产品搞促销活动。最主力吸引顾客来买的并不是促销员的说词。而是个产品的促销力度。我想我也并没有多么地提高这款牛奶的销量。但是至少后来我没有再被我们主管骂了。四天也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就又成为无业游民了。

后来巧合,邻居家的阿姨给我介绍了他们厂里的工作。结果到了阿姨的厂里他们说,不招收没有经验的,但抹不过面子,我呆的时间又短,就把我留下做了打杂的工作。 其实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工作有什么不好。除去学不到太多社会经验以外。我对这份工作还是挺适应。就是扫地要扫的面积有点太大了。我知道我自己并不是个勤快的人,不过一旦做起事来,很认真也很尽职不怕苦不怕累。

工作了一个多月。跟阿姨厂里的另外一些同事相处还不错。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集中,没有工作的时候我又不能回家。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往食堂跑。有的时候搭把手帮帮忙,跟那边的阿姨相处的还好。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里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而且小公司也没有太多竞争,不过也打杂的谁跟我竞争呀。话虽如此。从我这个角度感受这个公司。气氛还是挺好和睦的。

所以对这公司我也不多说。现在回头想一想这个暑假。促销虽然只有四天,但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这一个月在公司里,虽然没学到什么社会经验,不过体验到人情味儿,感觉社会也还算是温暖。刚开始因为找工作而受到的那些不愉快倒也烟消云散了,对社会的一些消极情绪倒也都没有啦。也算是好事一件吧。

回想这一个多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社会有了一点浅显的了解。但我深切意识到,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而找工作的经验让我深切意识到。社会

还是不容易的。同样知识和一技之长真的非常重要。否则找工作真的很难。因此一定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的文化知识。暑假的打工,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也希望这个起点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地成长……我会一直的努力。虽然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会尽力做到最好,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思想上,我都会努力的完善自我,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做事。在新的一学年里,努力学习好各门学科知识。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学好课外的一些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竞争了。能力与机遇从来就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生的,提高自己的自身能力,把握好每一次机会,成功就在不远处。好好把握大学生活,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会收获更多的友情与感动。社会实践是学习的延续;是锻炼技能的平台;是成长自我的垫脚石。把握好每一次实践;把握好每一次锻炼;把握还每一次自我成长。我们就会学得比别人多;发展的比别人快;就会成功的比别人早。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6

为摸清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现状,加强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4至5月份,在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石材加工等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启动前,省安监局组成调研组,对XX市、XX市等地区的6类12家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其中,调研石膏矿、磷矿等非金属矿山企业7家,铁矿、铜矿等金属矿山企业5家。调研的企业中,既有大冶铁矿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小型民营石膏矿企业。调研中通过座谈交流、查阅档案台账、井下现场检查、现场检测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重点岗位职工交流等,对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建设、职业卫生“三同时”、个体防护用品佩戴、职业卫生培训教育等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了基本了解,对做好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了新思路。

一、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约3000家,其中,地下矿山近500家。主要分布在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恩施州等地区,开采矿种主要以铁、铜、磷、石膏、石灰石、露天采石场等为主体。由于矿体条件复杂、不安全因素多,在采掘、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破碎等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工业外伤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威胁着劳动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近几年来,我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尤其是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转后,全省各级政府以及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依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围绕国家和省职业病防治规划提出的防控目标,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全省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级安监部门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省安监局的部署安排,扎实推进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用人单位职业卫生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职业卫生工作不断规范。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基础仍很薄弱,防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主体责任还没有认真落实。比如: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多数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标。20xx年以来,我省在8个重点行业开展了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作,但是,并没有涵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行业,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存在和产生的粉尘、高毒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情况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全符合要求。从调研的12家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看,11家企业设置或指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机构;6家配备了职业卫生管理专职人员,6家配备了兼职人员。

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落实及公告工作还不规范。12家矿山企业中6家制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但只有2家按照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公告栏,公告了国家安监总局第47号令规定建立的13项制度;3家企业公告了职业病防治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3.职业卫生培训有待加强。12家矿山企业10家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加了安监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培训;但是,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落实,只有3 家企业对部分重点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卫生培训,培训人数也只占应培人数的30%,培训内容与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合不紧,针对性也不强。

4.绝大多数企业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没落实。12家企业项目建设时均没有认真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没有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竣工验收时也没有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验收。20xx年以来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企业只有3家,只占应进行现状评价企业的25%。

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要素不全。12家矿山企业中,11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但是,申报项目内容要素完整的只有5家,占全部调研矿山企业的41.6%。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情况

1.小型企业工作场所生产布局不合理。矿山企业生产布局、工艺流程设置与矿山的选址、地形地貌、矿产资源赋存有很大关系。调研的12家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落实了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生产布局合理,产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等生产区域与非生产区域都留有足够的职业卫生防护距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减少了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的接触时间。但是,3家规模较小的矿山企业存在生产布局不科学、工艺流程不合理问题。

2.部分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不达标。2家铁矿和1家铜矿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建设维护情况较好,但多数石膏矿、磷矿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相对不完善,1家石膏矿企业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有些企业尽管建设了“六大系统”,但多数通风系统达不到应有效果。

3.大部分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标。对2家企业的粉尘浓度及4家企业的噪声、2家企业的`电离辐射强度进行了检测,粉尘总尘浓度分别超标68倍和 103倍,4家矿山企业的16个噪声检测点12个点超标。对2家企业巷道掘进面6个点的电离辐射强度进行了检测,没有发现超标现象。

4.多数企业个体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12家企业均为接触粉尘的劳动者配备了防尘口罩,但8家企业职工的防尘口罩佩戴没有全覆盖,部分职工佩戴方法不正确。12家企业只有3家为接触噪声的劳动者佩戴了防护耳塞等防护用品,7家企业为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劳动者佩戴了防毒面具,但其中4家使用的防毒面具为无 “劳安”标志和无“生产许可”标志的不合格产品。

5.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没有完全落实。调研中,从每家企业抽查10份职工健康检查档案,12家企业没有1家100%落实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健康检查制度。绝大多数企业检查结果告知方式不规范,2家企业甚至没有将体检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

6.部分企业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制度未落实。12家企业有5没有落实每年1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7家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没有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三年1次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落实日常检测制度,5家企业暨没有日常检测设备,也没有指定日常监测人员。

三、措施和建议

从调研看,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普遍存在职业卫生主体责任不落实,生产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检测评价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健康监护及个体防护用品佩戴不规范等问题。矿山既是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也是职业病发病的重灾区,规范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做好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企业职业卫生主体责任。

职业病防治工作事关广大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重要民生工程,各地可依托主流媒体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增强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意识,促使企业自觉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主动依法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加大经费投入,落实职业卫生相关制度,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开展专项治理,规范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针对全省金属非金属矿山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严峻形势,可通过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依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卫生专家等技术支撑,为现有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把脉问诊”,督促企业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制度,落实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强化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培训,提高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治能力,建立应急预案,提高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能力,全面规范矿山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三)依托安全监管,促使企业职业卫生制度落实。

国家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预防环节的监管职能从卫生部门划转到安监部门,各级安监部门可结合安全生产监管,转变监管方式,组织相关内设机构,共同推进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卫生主体责任,促使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有较大幅度提升。

2024年职业调研报告 篇7

前言

目前,职业病防治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劳动保护力度薄弱积累下来的职业病隐患进入了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约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十分严峻和紧迫。由于劳动保护水平普遍较低,处于煤矿、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低产业链的职业伤害比比皆是,这意味着大量劳动者承受了极大的病患痛苦,甚至失去生命,政府和社会则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

20xx年以来,全国人大连续两年将《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列为一类立法计划。20xx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草案的立法建议。与此同时,不断在媒体上曝光的职业病案件,如苹果公司供应商员工职业中毒事件等,也屡屡牵动着社会神经。由于涉及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保护义务、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力度、经济发展产业格局、全球化经济供应链等问题,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已经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制度变革的前台。

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职业病调研,力求了解职业病患者群体的生存状况,寻找职业病防治制度的`顽疾和解决之道。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目标群体为全国的职业病工人。开展有关职业病工人的实证研究,我们所做的是首创性工作。由于缺乏系统的相关统计信息,我们的样本选取面临着很大困难。考虑到职业病的种类分布情况(尘肺、硅肺发病最多)、患者从事行业的分布情况(中小煤矿、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以及群体性发病特点,我们构筑了由以下重点人群构成的调查总体(抽样框):

1、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如在深圳患尘肺病的79名湖南耒阳、张家界工人;

2、我们机构直接接触的职业病人646人;

3、其他民间组织掌握的职业病案例,涉及在广东、浙江、重庆等地中小型企业务工的共301名职业病案例。我们的抽样框兼顾了全国劳动力的区域分布情况,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地区及北京周边等重点区域。

通过前期处理职业病案例及访谈职业病工人掌握的情况,我们编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和针对性的"全国职业病工人劳动保护现状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完成质量,我们对调查员(包括中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培训。然后,在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期间,我们在抽样框1026名职业病工人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通过单独面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完成每份访谈约需1个小时。我们共完成有效访谈问卷172份。回收问卷后,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未成为样本的职业病案件,也将在本报告的描述性分析中体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调查报告所采集的样本均为已经经过法律程序确诊为职业病的劳动者(也就是在法律上已经解决了职业病诊断难题的个案),不包括只是在临床医学诊断上确诊为职业病人的个案,因此调查报告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与社会大众及媒体关注的案例有些出入。特此说明!

调查结论

职业病患者基本生存状况

调查显示,职业病患者中最大的群体为尘肺病患者(70.2%)。其次为职业中毒群体(19.1%),主要为苯中毒、镉中毒、铅中毒。这些职业病多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无法根治。例如,尘肺患者已经发生纤维化的肺部,无法再复原,只能采取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而慢性苯中毒会对脊髓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严重时将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其他职业病种类,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炎、职业性肿瘤等(10.7%)。患者主要来源于矿业(36.4%)、加工制造(14.7%)、电子(10.5%)、化工(6.3%)、建筑(5.6%)等行业,主要从事的是采掘、加工制造、装配、风钻爆破、切割等工作。这些生产企业,66.7%为民营企业、21.4%为国企、8.2%为外资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1]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0.7%、29.1%、20.3%.可见,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劳动保护条件方面尤为薄弱,但国企、大型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也并不乐观,亟待加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