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示范模式优秀2篇

近年来,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已在北上广等城市率先启动。目前,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城乡更大范围推广与实施。如何才能让垃圾分类制度走进平常百姓家?在广东,有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用了5年时间,摸索出垃圾分类的新模式。不仅攻克了垃圾分类难题,而且还将垃圾分类投放与学校管理模式、学生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相结合,着力构建一个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素质高职人才培养示范模式优秀2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训 篇1

德能兼备,学以成之

校训注释:

1933年广东省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成立,时任广东省长的胡汉民先生题词“本其职志,学以成之”,以此表达了对职业教育理想与使命的期许,而当前我校提出的“德能兼备,学以成之”正是对我校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德能兼备,学以成之”意为:我校人才培养和师生成长的目标是德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通过学校精心治学、教师严谨治教、学生一心向学方能成就。

一、德能兼备

德能兼备,顾名思义,有德有能,以德为先,以能为本,兼而备之。“德”即做人之道,有德之人是品行端正、宽厚仁爱、富有团队精神的人;“能”为做事之道,有能之人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德能兼备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栋梁之才。

德能兼备既反映了我校的人才观和对师生的要求,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追求。我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本位,既注重师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又重视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师生德能双修、德才兼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品德敦厚、知识扎实、技能出众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以成之

“学以成之”,是承接了“德能兼备”,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唯有不断进取,方能学有所成。

“学以成之”中包含有对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训诫:对学校而言,要精心治学,以培养道德高尚、传授高等技术、技能、技艺、促进人的发展为己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对教师而言,要严谨治教、师德为范,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实现德能兼备人才培养之目标;对学生而言,要一心向学,勤于学习,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德才兼备的人才,为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德能兼备、学以成之”的校训,提出了我校道德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目标,指明了治学向学的育人途径,合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方针,与我院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篇2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3年的“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至今已有83年的职业教育历史,先后为社会培养了9万余名毕业生。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21700人。2006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2007年,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6月,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示范验收。

学校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500亩(其中广州校区218亩),校舍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578万元。学校有实验实训场地面积148205平方米,有268个实验实训室,2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205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总数的86%,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学校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一个由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级经理人等组成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数与专业专任教师数之比达到1:1以上,较好地满足了目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轻工特色明显,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坚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坚持“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实践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下设艺术设计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轻化工程系、传播工程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经济系、旅游系、应用外语系、电子通信工程系、汽车系、环境工程系、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院系,共有70个专业,130个专业方向。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了30个培训服务机构,与企业共建12个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2个),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学校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建成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6个,学校重点建设专业30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4个,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6个,2011年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经费支持专业2个,获省专项资金支持专业6个,2012年获得省级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4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22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2009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9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学校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珠江学者3人,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南粤教坛新秀1人,南粤优秀教师9人;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2人、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38名(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6人);广东省科技特派员35人,广东省基金项目评审专家7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咨询专家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35人。学校获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21本;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近百项;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

连续多年,广东省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的上线考生数均在计划招生数的3倍以上,文理科实际录取分数都高于广东省划定的本科2B分数线,是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录取分数最高和第一志愿上线率最高的高职院校。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0~2014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9.63%、99.58%、99.58%、98.79%、97.47%。

学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双证书”专业中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9.5%。学校设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考试站,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数控技术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授予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校的软件学院是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与企业共建12个技术研发机构,其中2个为省级工程中心,既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又提升了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17项;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工业攻关、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领域的项目29项,其中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8项;面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507项,实现科技服务到款为1345万元,名列广东同类高校前列;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并通过省级鉴定3项;共申请专利342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软件版权登记专利95项。

学校教师多个项目成果获得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佛山市科技进步奖、汕头市科技进步奖,我校还获得中国轻工联合会“‘十一五’轻工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校重视面向社会的培训工作。2008年以来,在进一步提高已有18个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新建13个培训机构,到2012年累计完成培训量共108821人次,其中为中小企业职工培训52306人次。我校在2010年被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认定为首批广州市国际服务外包培训机构,2012年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为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对6个地区的27所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对口支援活动。

学校是全国轻工职业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理事单位、广东省轻工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