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最新6篇】

全国211中医药大学只有两所,那么它们的具体排名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最新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篇1

什么是精、气、神?

俗话说: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为什么说精、气、神是人的三宝呢?这里我们就具体解释一下。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具有多种功能:1.促进生长发育:精是构成形体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基础,并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物质;2.滋养作用: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起着滋养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3.生殖作用:生殖之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充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当气的运动失衡时,就会引发疾病。因此中医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恢复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

神,是人的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主宰者。神的物质基础是精。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神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所以只有水谷精气充足,五脏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人的神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因此人的身体状况必定会反映在神。当身患疾病时,神受到侵害,就会出现种。种异常状况,如目无光彩、语言失常、昏不知人等。所以临床观察病人的神,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精、气、神三者,中医称为三宝,认为它们是可分不可离的。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 鉴于三者间的互相关联,任何一个的失调都会影响其它二者,只有当三者和谐稳定时,人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2

目前来说中医学的就业前景也是比较好的,现在很多的医院对于中医学的毕业生需求也是比较的旺盛的,再加上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学专业,对于这块的就业前景也是比较乐观的,中医药要运用平台、大数据进行管理,把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好评率、性价比率、病情控制率、病情发病率,费用回报率等等作为大数据对医生、医院进行考核。管理现代化是中医腾飞的根基。

中医学专业的小伙伴们的就业方向单位包括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社区医疗中心、药店、康复治疗机构、制药公司、保健机构以及投资和医疗科技企业,可以从事中医治疗、药剂师、健康管理与咨询以及中医养生等工作。

中医药法五大亮点 篇3

一、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规定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二、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在中医诊所、中医医师准入、中药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包括允许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凭处方炮制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或者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等。

三、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包括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四、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加强对中医药的监管。明确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加强中药材质量监测,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鼓励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医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

五、加大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中医诊所和中医医师非法执业、医疗机构违法炮制中药饮片、违法配制中药制剂、违法发布中医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加大对危害中药材质量安全行为的惩处力度,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中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篇4

传统职位:医师

进入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成为一名医师是中医学专业小伙伴们最对口的工作,但是现在这个行业人才趋于饱和,大中小城市的公立医院一般都要求硕士学历,而私立医院发展一般,城镇医院的人才需求也已经很小。不只是咱们专业,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同学们也很难在这些单位找到工作。

不过,这几年咱们国家的农村、社区医疗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小伙伴们可以考虑在一些社区、街道医院或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做全科医生。这些单位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并且当地人对于中医更为信服,非常适合中医学专业的小伙伴们。

全科医生的工作较为繁琐,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内、外、妇、儿等临床诊疗任务,双向转诊任务及院前急救与转诊任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组织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组织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社区护理、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指导等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等等。

由于全科医生需要对病人各个系统的健康状况做全面的评估,所以咱们需要提前进行系统的全科训练才有能力胜任这一岗位。建议想要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小伙伴们在毕业之前就做好准备,可以自己拓展全科临床方向的知识,也可以补充自己所不擅长的专业知识。

药剂师

除了做医生,小伙伴们也可以做药剂师,在制药厂、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药房、医药公司和零售药店里工作。

药剂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取药、整理药房这么简单,还需要指导和参加药品调配工作;负责药品检验鉴定和药检仪器的使用保养,保证药品质量符合药典规定;配合临床研究,制作新药及中草药提纯;检查毒、麻、限、剧、贵重药品和其他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处理,并向上级报告;按照处方为顾客配药,并且向顾客说明如何服用等相关事项;回答病人和其他专业医务人员的咨询。

在制药厂及一些大型医院工作的药剂师负责研究、开发并参与医药产品的生产制作工作,负责新药产品的医效实验和生产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工作。

小伙伴们刚毕业,可以先从药剂师的岗位开始,在工作中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与用法,无论是将来继续从事药剂师工作,还是转行做医生都很有益处。

健康管理与咨询

现在线上医疗咨询与服务工作越来越火热,小伙伴们可以向医疗服务方向发展,在一些涉及医疗的投资管理公司、电子科技公司等从事网上医疗服务咨询工作,同样也可以发挥自己所学知识。

这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健康管理系统评估模型,在疾病改善方面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撑;针对数据分析优化处方;定期跟踪客户和用户的使用、执行及改善状况,并提供分析报告;收集整理客户及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体验;对用户咨询进行答疑和互动;负责健康管理系统涉及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健康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

对线上健康管理具有浓厚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尝试这类工作,在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上,首先要学会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善于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体验进行研究,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在行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形势下,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逻辑思维的小伙伴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份工作,更容易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中医养生

现在很多人逐渐注重养生,中医养生因为温和持续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医养生就是通过中药理论进行养生,包含穴位经脉和药物两方面内容。因此,擅长针灸的小伙伴们从事这项工作很有优势。中医养生工作需要通过舌诊、脉诊和手诊辩证顾客体质,制订调理方案;建立顾客档案,实时跟进顾客身体状况;针对顾客身体情况,制订相应疗程。

中医养生工作虽然和医生不一样,但也是在运用医学知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只要咱们谨慎对待每一个病人,认真钻研病症,几年之后也会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继续向着行业上层发展,或者转向医院,或者在药店里当坐堂医生,也可以自己开诊所,前提当然是要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

随着毕业生的大量增加,传统的就业渠道早已趋于饱和,中医学专业的小伙伴们想要找到工作就一定要打开思路,跟随时代的潮流,寻找临床工作的机会。只要小伙伴们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怕转不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上吗?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中医学专业的更多介绍,如中医学专业描述、就业前景、就业方向、主要课程、专业排名等,请继续下拉查看推荐阅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 篇5

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先后直属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学校秉持岭南人特有的开放和务实精神,大力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学校现有二级学院16个,本科专业26个,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全日制在校生18520人,其中本科生13769人,专科生857人,硕士研究生3274人,博士研究生620人。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拥有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其中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 29584科2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两所中医药高校之一,也是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根据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一级学科中医学全国排名第二、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三(并列)、中西医结合全国排名第四。汤森路透2016年7月15日数据显示,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表明学校在关键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重经典、强临床”是学校本科教学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学校办学六十年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八十年代中期,学校率先启动经典回归临床的教学改革,把四大经典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施“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促进医教协同发展。“‘重经典、强临床’高素质中医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均为“优秀”。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突出,通过率始终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茅。

在总结七年制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于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继续引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招生规模长期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2015年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引证报告》中,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总被引用频次居全国医药卫生类院校首位。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获得中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以开展岭南医学研究为己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的科研成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牵头的“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终身教授王建华领军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标志性成果“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于2016年入选《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袁浩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中,学校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主张中医药早介入,广东也因此病死率全球最低,抢救成功率全球最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 3B710认可,并被推广到全国。学校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国桥教授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复方抗疟药被确定为国际抗疟疾一线用药,其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特聘教授、“杏林学者”、“青年英才”、教师出国访学、“薪火计划”等五项人才提升计划,迎来了人才辈出、名家荟萃的生动局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4人,其中正高职称369人,副高职称467人。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学校现有五所直属附属医院,年门诊量超过1200万人次,相当于1/10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出院总量达18万人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首屈一指。附属医院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大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形成了以50个国家重点专科为龙头的专科专病技术群,辐射和带动了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医疗综合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

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的中医院,连续三年位居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中医院竞争力100强排行榜”榜首,连续12年4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被誉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也是全国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的三所中医院之一,其无偿救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享誉全国。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代南药工程技术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等七大平台,努力构筑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学校拥有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为服务广… …东中医药强省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与广药集团、华润三九、康美药业、复星医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由学校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肾育胎丸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企业的核心产品并畅销全国。学校与省内外15个市县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全省指导建立了16个以“南药”为特色的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在帮助农民脱贫奔康、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全社会塑造了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由学校建设的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高校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自建成以来接待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30余万人次,并与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一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广东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通俗中医药丛书》、《岭南中医药文库》等一批大型图书,成为“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重点推荐的书目。此外,学校还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了12集大型纪录片《悬壶岭南》。

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自197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境外学生达2300多人,就读本、硕、博各个层次,规模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历年来,学校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万名中医药高级人才。海外中医药社团的负责人很多都是本校校友,如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局长薛长利、美国中医公会会长黄宪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多年来,学校一直与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合作开展抗疟研究。由李国桥教授团队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4代青蒿素系列复方抗疟药,被列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对外合作项目,更是被当作“国礼”赠送给许多非洲国家。至今,青蒿素已取得包括美国在内的38个国家的国际专利保护,29个国家的商标注册,在22个疟疾流行国家上市销售。宋健平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科摩罗国合作实施青蒿素复方快速清除疟疾项目,有效地遏制了当地疟疾流行,实现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疟疾零死亡,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

第一附属医院与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签署了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研究的合作协议。第二附属医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签署了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协议,与美国麻省总医院签署了在珠海横琴建设麻省总医院中国医院的合作协议。2015年底,学校与深圳市人民政府、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正式签约合办深圳生命健康工程学院。此外,学校还主动承担了外交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项目,与东盟国家就传统医药高等教育展开合作。

征程万里云鹏举,敢立潮头唱大风。学校将以建校六十周年为新的起点,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以及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为发展中医药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211中医药大学排名 篇6

1、北京中医药大学(211)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教职工4481人,专任教师117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2.6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0.58%,有博士生导师397名。学校有“国医大师”5人,“首都国医名师”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5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96人,其中本、专科生6635人,硕士研究生3281人,博士研究生680人,研究生占37.39%,境外学生占10.02%。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042人,远程教育学生15655人,目前全校各类在校生达29293人。

学校现设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第七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6所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5个。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7个。另有临床教学基地36所,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

自建校之初,学校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接收外国留学生,已为世界91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美国中医中心,与日本法人兵库医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医药孔子学院。

学校主办有国家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面对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学校正加快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之路,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