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在造型上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以过年为主题的儿童画(精选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盼望着,盼望着,灯笼挂起来了,春联贴起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春节的味道浓了。
烟花,是小孩子们春节最爱玩的。我喜欢那种没有响声的“电光火花”,点燃后拿在手里,多像魔术师手里的魔法棒啊!“电光火花”喷出的火花就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跳跃着,嬉戏着。不过,那些调皮地男孩子可不喜欢“电光火花”,他们喜欢声音响亮、刺激的“甩炮”。他们不时地从兜里掏出一只,用力往地上一甩,“啪”地一声大响。如果你正好从那儿经过,肯定会吓得一个激灵,那些“小调皮们”则哈哈大笑。当然,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大礼花炮。当礼花炮点燃,各种各样的图案,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会呈现在空中。有的礼花炮冲上天空如同花蝴蝶般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有的礼花炮冲上天变成了牡丹花、菊花,犹如花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还有的礼花炮冲上天后变成大大的“笑脸”,仿佛在向大家说:“新年快乐!”春节的味道就在这烟花中绽放开来。
美食,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火锅是家家户户都爱吃的。肉丸、木耳、香菇、蔬菜在锅中沸腾着,翻滚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地吃着,真是回味无穷。小孩们则一般喜欢吃年糕和冰糖葫芦。年糕软软的,甜甜的,拿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尝,令孩子们百吃不厌。红红的山楂裹上一层糖,串在竹签上就成了美味的冰糖葫芦。咬上一口,“嘠吱,嘠吱”地响,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混搭在一起,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春节的味道就在舌尖上扩散开来。
看春节晚会和走亲戚是大家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吃过除夕团圆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热闹的歌舞、幽默的相声、高超的杂技、神秘的魔术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正月里家家户户走亲访友,人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见面都相互说着祝福吉祥的话儿。孩子们则对大人们伸出手,嘴里大声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然后一边清点着“战利品”,一边心里盘算着这笔钱是用来交学费呢还是买文具,玩具呢?春节的味道就在这欢声笑语中弥漫开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论你身在祖国,还是身在海外,春节的味道永远烙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我们盼望了一整年,好不容易终于盼到了春节。春节里,人们可以回到家乡好好休息休息,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之余,有空的去别人家拜拜年。拜年,肯定少不了寓意把美好的祝愿给予别人的红包,这也是孩子们盼望春节的到来的原因之一。
在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一进屋,已婚的成人就会立刻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鲜艳的红包(广东人俗称“利是”)派发给未婚的后辈,表示把好运带给他们。
这种派发红包的方式,还有一种更有趣的方式。父母会在除夕夜,孩子睡着了的时候,悄悄地把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等到了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就会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惊奇地发现红包,开心得不得了。看看,这多有趣啊,跟外国的圣诞节袜子里的礼物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而红包旧时是用红纸来包着压岁钱的,但后来因为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为了方便、美观,改用红当当、式样多变的“利是封”来代替红纸。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拆开红包是一种不礼貌的做法,因为红包的意义在于那个红当当“利是封”,而不是那里面的钱。
我听爷爷奶奶说,对于分派红包意义民间有多种较迷信的说法。有一种就是认为分派红包给小孩子是因为,当恶鬼妖魔或怪兽“年”去伤害小孩子时,小孩子可以用这里面的压岁钱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其实压岁钱的多少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心意,而且我们应该善用压岁钱把它花在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地方。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了,唐人街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龙灯舞了起来,唢呐吹了起来,锣鼓敲了起来,龙灯有狮的头,鹿的角,蛇的身。炯炯有神的眼睛象铜铃般大小,身上长满了金光灿灿的龙须,象雄师的髯,锋利的牙齿象一把利剑。
龙的旁边站着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高高举起一盏彩色的荷花灯,荷花灯上系着一条粉红彩带,在空中翩翩起舞。舞龙灯的人将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象活了似的上下翻飞,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龙腾虎跃。 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开来,象鲜艳的花儿,吸引了众多的行人驻足观看。
唐人街传来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刺耳的鞭炮声和人群的欢呼声,汇成了一首欢快的乐曲。 古色古香的楼上刻着三个镀金大字:唐人街。屋檐下挂着四个大红的灯笼,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唐人街的春节真是热闹非凡啊!
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唐人街春节的盛况。作者描写细致,“舞龙灯的人将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象活了似的上下翻飞”,“一盏彩色的荷花灯,荷花灯上系着一条粉红彩带,在空中翩翩起舞”,通过描写舞灯人的连续动作,烘托出热闹的氛围。可见小作者语言精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采用总分总形式,结构紧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热闹非凡的春节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