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神所默示,由君王、农夫、政治家、渔夫等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编撰、传承的作品。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圣经基础知识通用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为主写成,个别段落用的是亚兰文。最早的圣经是用羊皮卷或纸莎草纸抄写的。1947年考古学家在死海西岸库姆兰地区洞穴中发现了较完整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的手抄希伯来文圣经,学术界以此为依据将犹太教圣经古抄本分为3种:古巴勒斯坦抄本,古埃及抄本,原始传统抄本。新约原文为希腊文,其原本已失传,现所发现的最早抄本残片约为公元2世纪时所抄。在4世纪新约文本大致固定后,有埃及、亚历山大、叙利亚等抄本流行。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腊文《圣经》抄本为4~5世纪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和亚历山大抄本。
圣经的翻译大至可分为三个时期。
古代和中世纪时期
希伯来文圣经(阿勒坡手抄本)图册此期间圣经先后被译成希腊文、拉丁文、叙利亚文、哥特文、格鲁吉亚文、埃塞俄比亚文、亚美尼亚文等。从古埃及抄本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子译本和参照希腊文、希伯
来文版本译成拉丁文的“通俗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后的1000余年中,通俗拉丁文本一直是天主教圣经的正式版本,后来许多民族语言的译本都以此为依据。
14~17世纪
此期间由于民族意识的增长,要求用民族语言讲道和举行仪式的呼声极高。宗教改革在这方面的结果是圣经以拉丁文独尊的地位结束。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圣经全书或《新约》译本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于1611年颁布的“钦定本”被公认为标准英文本。后来,冰岛文、瑞士文、丹麦文、荷兰文、俄文等语种的译本也陆续出现,在亚非国家还出现了印地文、日文、中文、尼日利亚文的译本。
近现代阶段
此期间圣经翻译工作进展极快,新的版本不断产生。语种更多,译意更准,文字简明是当今圣经翻译的特色。英译本有《美国标准译本》、《耶路撒冷圣经》、《新英文圣经》、《当代圣经》、《福音圣经》等等。中文圣经则有和合本为中国新教徒通用,思高本为中国天主教会通用。
《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被奉为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将这些书定为正典圣书者认为各书具有神的启示和旨意。名称源于希腊文圣经i圣经lia,意为一组书卷,为复数词,拉丁化后成为单数词。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记录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的发展,也为以色列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它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为其信徒提供了信仰的准则,同时也为基督教教会的组织和礼仪活动作出了规定。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出现的版本最杂,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图册《圣经》分为《旧约》与《新约》两大部分。“约”源于希腊文diathēkē,拉丁文作testamentum,意为盟约。
《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订立的。基督教各派所收旧约的卷数不尽相同。天主教除新教所收各卷外(卷次编排略有小异),还另外收入被称作“第二次正典之书”(又称外典,或次经),计有《多比传》、《犹滴传》、《便西拉智训》、《所罗门智训》、《巴录书》、《马加比传》上下卷、《以斯帖补篇》和《但以理附录》等卷。多数古代东派教会的圣经亦同此。希腊正教会和俄罗斯正教会部分神学家对此曾持异议。各派所收新约各卷基本相同。
拿撒勒人耶稣(约公元前4一公元29或30),生于耶路撒冷附近的小城伯利恒(在历史上以大卫城著称)。耶稣为童贞女马利亚所生。耶稣是__的中心人物、教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不是在公元29年就是在公元30年。“基督”一词源出希腊文Christo,是个称号,意为照天意选定的人。《圣经》中的“基督”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同义词。
耶稣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鲜为人知。约在公元28年时,他的生活同施洗者约翰的事业相互连结在一起了。约翰是个暴躁的先知——传道人。他来自旷野,号召人们悔改、领受洗礼。他是个据理力争的人,不久即遭到罗马帝国分封的王,加利利的傀儡统治者希律王囚禁,后被斩首。耶稣听了约翰传道,就随着群众去约旦河里施洗。耶稣领洗以后当即到旷野去祷告,沉思默想。
福音书报道他在旷野受撒旦(魔鬼)的试探,考验耶稣想当什么样的群众首领:1、施行奇迹的神人;2、满足大众需求的恩主;3、掌握大权的国王。耶稣选定了一项较为艰难的、不大受人欢迎的使命——上帝之国的使者。
耶稣从旷野回来,开始在加利利传道。他最初宣传的和施洗约翰所讲的相似:“日期满了,上帝的国临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他告诚人们不要沉湎于过去,上帝将要推翻旧制度和旧生活方式,以便实现一个无限美好的、崭新的未来。耶稣招收了十二个门徒跟随他。
彼得认耶稣为弥赛亚以后不久,耶稣带着门徒,去往耶路撒冷。在一个星期天,他在门徒和群众的簇拥之下,进了城。第二天,耶稣进入圣殿,赶出那些兑换银钱的和卖献祭用的鸽子的人,斥责他们竟使“万国祷告的殿”变成了“贼窝” 。此举对一小撮管理圣殿的祭司是个迎头棒喝,他们极其恼火。在以后的几天里,耶稣同祭司和拥有宗教权威的人进行了大辩论。那些人怒不可遏,以致策划除掉耶稣。
到了星期四晚上,耶稣和门徒共进晚餐(这顿晚餐今由__徒重新制定为“最后晚餐”,“弥撒”或“圣餐” )。晚饭后,耶稣来到客西马尼花园,独自祷告。他的祷词表明他已预感到一场斗争不可避免,他仍然希望免掉受苦,但是宁愿成全上帝的旨意。
这时,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带着一帮祭司和守殿的兵士,来到花园里捉拿了耶稣。当夜,他们把耶稣带到圣殿法庭,就是犹太最高法院和议会受审。据考证,审判是非法的,但议会却宣布耶稣是亵渎者,该当死罪。由于当时只有罗马领主操死刑之权,祭司长就把耶稣交给管辖犹太的罗马巡抚彼拉多。
彼拉多显然不愿定耶稣的罪,因为他是否犯了罗马法律还有疑问,但身为被征服行省的首长,他深怕群众运动可能酿成叛乱,又宁肯同被征服民族的宗教领袖交好,而耶稣却主张顺从上帝,并以自己为犹太人的王和救主,这就激烈地冒犯了传统的惯例,构成了对犹太议会的威胁。经犹太文士和法利赛人一再催促,于是彼拉多吩咐把耶稣钉十字架。罗马士兵鞭打他,拿一顶荆棘编成的冠冕戴在他头上,嘲弄他是冒充的国王,然后将他带到各各地山(“髑髅地”)作为叛乱者处死。彼拉多吩咐在他头部上面置一块牌子,写着:“犹太人之王”。耶稣当下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耶稣被埋葬在一个岩洞般的坟墓里。
星期天(现代称复活节)的早晨,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复活了,并会见了他的门徒。
主题思想
《圣经》主题思想:强调神与人立约关系:人守约则得赐福,人背约则受惩罚。
《圣经》是一部宗教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的作品,具有犹太民族的文化个性。它通过一些典型人物传记的描写,强调了神与人立约的关系,提出人守约则得赐福,背约则受惩罚的观念。这一主题思想为《圣经》解读奠定了一个整体上的审美方向和认知导向,体现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选材典型性和艺术性的把握。受此主题影响,作者在具体塑造圣经人物时,调用想象、夸张、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有考虑地选取事件,组织传记情节,对事件因果的解释也纳入同一主题思想范围内,造成对人物道德伦理层次的忽略,更多强调人物是否忠于耶和华。
比如大卫的传记中,他霸占拔示巴、杀害乌利亚是严重有悖人伦的, 但因为他始终忠于耶和华之约,《旧约》作者对该形象并未做出过多批判,而是从正面肯定了他的悔改,耶和华在他活着的时候赐福给他。《旧约》中还有多个人物,在与异族的战争中,或者在与叛教者的斗争中残暴杀死敌人,动辄千百,比如雅各众子杀死示剑居民为妹妹复仇;摩西与利未人为维护耶和华的权威而杀死拜祭金牛犊的以色列民,等等。如果按照当代的道德标准来看这无疑是非人道的,但《圣经》对此却持肯定态度,赞扬了他们对尊严与宗教的忠诚。对此读者应考虑到《圣经》的写作主题,站在犹太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立场做出解读,从而领会作者声音的存在。
《圣经》一直被认为是神的话语记录,其中的人物被置于神的光环笼罩之下,命运被神所主宰,人成为神的仆人。但是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圣经,《圣经》并不是如神学家所言是神的独角戏。神与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的、双向的,在人走向神、虔信神的另一面,人对命运的反抗,人主动向神的靠近,人独立的欲望,人与人的斗争,人和自我的矛盾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大卫是《旧约》中塑造最饱满、最成功的一个,关于他的传记资料见于《撒母耳记》、《历代志》等书,以万言长篇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一个完整、复杂而生动的文学形象,给人以真实感与审美感受,仔细品味,余味深远。他身上兼具了一个政治家、国王的优秀品质和复杂性格,英勇善战,治国有方,却对子女疏于管教,酿成惨剧;他仁慈宽厚,以德报怨,几次放过欲置之于死地的扫罗,但又阴险狡诈,临死交代所罗门除掉对他不敬的示每等人;他虔敬上帝,以信立身,时刻以耶和华的意志为准,但他又因个人情欲而霸占拔示巴,并残忍杀害乌利亚,犯下重罪。同时,他又是一位亲切感人的父亲,尽管押沙龙叛逆作乱,听到其死讯,真情流露,再现了一位挚爱儿子的父亲形象。从传记角度重读《圣经》,以人物的视角完整地、更加贴近人的生命书写,可看到在神的阴影中人性的丰沛和跃动。人不再是任神左右的木偶,他们的每一次选择,不论错与对,都勇于承担并不懈为生存而昂首荒野与废墟。犹太人作为立于人神关系交合点的选民,承担了神最厚的恩赐,也背负着最深重的苦难,他们正是整个人类命运的浓缩。圣经人物的生平经历正是以个别典型来反映整部民族历史、人类历史的书写方式。
《圣经》采取传记的写作方式,不仅写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__思想的形成历史,更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写出来一部人类灵魂发展进化史,探索人类心灵。圣经因此更增加了情感上的力量和审美上的人文意蕴。
1、洗礼:出自《圣经》。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听了神蛇的话偷吃禁果犯下了罪,这个罪过从此代代相传,叫做“原罪”;各人违背上帝旨意也会犯罪,称为“本罪”。所以,凡笃信上帝的人,必须经过洗礼,洗刷原罪和本罪。洗礼时,主洗者口诵经文,受洗者注水额上或头上,也有全身浸入水中的,故洗礼也称“浸洗”。后比喻经受某种锻炼或考验。
2、禁果:《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实用园中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但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结果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蛇也受到惩罚:终生用肉躯爬行。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3、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4、、尘土之身:出自《圣经》。亚当、夏娃偷吃了知善恶树的果子,触怒了上帝,被赶出伊甸园。上帝诅咒:人必须遭受土地的折磨。人要从田里收获果实充饥,而田里将长满荆棘和蒺藜,人必须终身劳作,地里才会长出庄稼养活人类,直到归了土;人从泥土而来,本是尘土,死后仍归于尘土。故后常称人为尘土之身。
5、约伯:《旧约�约伯记》:约伯是一个敬畏上帝的富人。魔鬼撒旦不相信他对上帝的虔诚,便怂恿上帝允许他考验约伯,上帝默许后,他多次降祸于约伯。面对灾难,约伯伏地跪拜上帝,说:“我赤身而来,当赤身而去;上帝的赐予,当由上帝取回,上帝英名永存。”于是,上帝使他从苦境中转回,并赐给他加倍的恩惠。后用他的名字喻指最有忍耐力的人。约伯的妻子因不堪苦难,曾劝说约伯放弃信仰。后世便以“约伯的妻子”比喻目光短浅的愚顽的妇人。
6、和平鸽:《旧约�创世纪》:上帝降洪水于大地,大雨下了40昼夜,遍地汪洋,只留下挪亚方舟里的人和动物。雨停后,挪亚放出一只鸽子去探测外面的消息。直到黄昏,鸽子才飞回来。嘴里衔着一枝翠绿的橄榄叶,挪亚洪水已退,平安来到了。后将鸽子和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
7、十字架:将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古罗马帝国的一种酷刑。被判处这种刑罚的囚犯,要背着十字架走向刑场。基督教《圣经》称: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基督教便以此作为信仰的标记,称为“苦难像”。迄今,西方文学中一般用十字架比喻苦难。
8、十诫:《旧约�出埃及记》:上帝在西乃山的雷鸣中降临以后,对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说,我将你们从埃及的为奴之家领出来,你们得听从我的指示,必须遵守以下各点:A、除耶和华外,不可信别的神;圣经、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跪拜任何偶像;C、不可妄称上帝耶和华的名字;D、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劳动,七日休息;E、孝敬父母;F、不可杀人;G、不可奸淫;H、不可偷盗;I、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J、不可贪念人家的房屋、妻子、仆婢、牛羊等。摩西于是成为以色列人最早的立法者,“十诫”成为以色列人神圣的律法。
9、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伊甸园。园子里生长着美丽的并结着甜果的树木,也有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上帝派亚当看守园子,为排除亚当的孤寂,上帝从他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吃着甜果,漫步林间草地,过着无忧无虑、和谐美满的生活。后世以此喻乐园。
10、挪亚方舟:《旧约�创世纪》: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十分忧伤,决定消灭人类。因为挪亚是义人,所以上帝吩咐他造舟避灾。后指灾难时代的救星,或危境中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