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精选4篇)

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节日,那么汉族的特色节日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族有哪些特色节日吧,欢迎大家阅读。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精选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汉族的风俗与习惯 篇1

婚姻习俗

周制、唐制、明制婚礼服饰

汉族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传统中式婚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称呼习俗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

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

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丧俗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传统礼服

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汉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篇2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节日。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据《礼记。祭义》记载,天子为天下百姓总立的社称“太社”,为自己立的社称“王社”;诸侯为封国内百姓总立的社称“国社”,为自己立的社称“侯社”;大夫以下不为自己立社,而是联合其邑里的群众共立一社,称“置社”。这样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社供官员百姓祭祀。

龙抬头:又名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节期以观测东方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从天象上看,每当春分时刻,黄昏时角宿出现于东方地平线,而其它六宿尚隐于地平线下,故名龙抬头。

夏至日,苍龙七宿位于正南,秋分后潜于地平线下直至来年春分。故《说文解字》释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于一年中阴阳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称之为中和节,秋分之中和节称中秋节,春分之中和节即为中春节。后世将中秋节固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称为花朝节,春花秋月,对应绝妙。由于龙神出头,人们总要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

上巳节是汉族人民的一个节日。按通常的说法,汉以前节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后固定为汉历(农历)三月初三,不一定为巳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汉朝以来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沿袭至今,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南北朝时期,七夕又发展为妇女乞巧求智的节日。这天傍晚,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妇女们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如何判断是否得巧?捉蜘蛛放于盒内,次日清晨观察,蛛丝越密得巧越多。对月穿针也是一法。针为特制的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将线飞速穿过者为得巧。

如唐朝诗人祖咏《七夕》:对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试看。还有一法,投针于水盆中,针浮水面,投影于盆底,“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帝京景物略》)同时家家户户要做“乞巧果子”,以油、面、糖、蜜做成,炉烤或油炸,面做为面巧,糯米做为粉巧。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搭“乞巧棚”。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是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谚曰“七月半,鬼乱窜”。有祀者回家受子孙祭拜,无祀者,大家请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为害。可以说中元节为古代中国的亡灵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在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汉历(农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圆人团圆,表达了中国人在那轮圆月中寄托的`无数美好愿望。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在汉历(农历)九月九日。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农历十月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礼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月,同时也是冬寒乍起的时节。十月,在前人看来是一个既喜且忧的月份。人们在十月节一面聚餐会饮,欢庆丰年;一面祭祀祖灵,祁请先人的佑护,为度过寒冬作精神准备。后世的十月节俗活动或隐或现地传袭了人们这种特有的时间感受。

现代人看来,冬至只是一个节气,但是在古代,冬至不但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此日昼短夜长到了极点,以后白昼便逐渐延长,故有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的法。

汉代以前,每逢冬至要停止一切工作,认为此日阳气初升,但非常微弱,要尽量减少消耗。另外,阳气上升,春天将至,还要庆贺。从魏晋以来,冬至日或次日皇帝都要接受百官朝贺。明正统己巳(土木之变)一度废止,清代又恢复。

腊八节,又称腊祭日,是中国先民进行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汉代改“蜡”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坊神、虎豹神、水庸神、昆虫神。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从汉代到南北朝逐步固定在腊月初八为腊祭日。以后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东一带、川西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这天,人们争相早起担井水,称为抢银水。民间认为:谁最早担回水,谁这一年就会最兴旺发达。满缸清银水,象征财源涌进。有的地方还用抢回的银水烧茶,献于堂屋的神龛之下,祈求神灵保佑发财。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西一带。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该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汉族传统节日 篇3

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传统礼仪

坐礼:正坐是从古代汉族流传的坐姿,动作是臀部放

传统汉族成人礼

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而现代坐在凳子上,双脚纵向下来的坐法,实际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视为正式场合的坐法,是从当时西域国家传来的,当时称为胡坐。

送礼:汉族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互惠型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联系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自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礼物本身的价值。尤其是定情信物。(算命

丧葬: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知识拓展:饮食习惯 篇4

汉族 www.niubb.net 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徽、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综上内容所述得出,汉族的传统节日根据不同的月份分,分别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而风俗上,很多都是遵循着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很多时候也会带有一些迷信色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