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着很特色的地理特征。制作地理手抄报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中国地理、山脉分布、中国地理小常识、中国地形特征。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初中地理手抄报内容【最新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亚洲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亚 洲大致位于 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 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3、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 海。
4、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
日本:
1、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 23°N——46°N 之间。
2、地形特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少,分布在沿海地区。关东平原为日本最大 的平原。
地理学知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 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中国地理: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仅 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 3 位,第四位为美国。
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东端 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E),东西跨经度 60 多度,东西相距约 5000 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 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多,南北跨纬度约 50 度,南北 相距约 5500 千米。
地区划分:
华北: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四盟市) 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东: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上海市 东南:福建省、台湾省 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西南: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人文旅游景观:
(1)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有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安阳、南京、开封、杭州、 北京、郑州)、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的故宫和皇家陵园, 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苏州的园林建筑,承德的避暑山庄,洛阳 的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画等,都举世闻名。
(2)革命纪念地:著名革命纪念地有延安、遵义、井冈山等。
(3)民族风情和地方风俗: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 成了风采各异、各有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如汉族的春 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此外,我国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业品,神奇的中医和 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中国菜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3.火山和地震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通过上面对地理中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吧。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4、五带位置:大部分地区处北温带。
二、国土辽阔
1、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端:
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
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与我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
4、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我国濒临的海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它们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其中渤海和琼州海峡是内海。
三、34个省级行政区
1、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
2、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共有34个,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3、(1)我国的5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2)我国的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4、必须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课本第10页)
5、广东省轮廓像象鼻;云南省轮廓像孔雀;山东省轮廓像一只骆驼,位于黄河入海口。
6、有两个简称的省:四川省(川或蜀)、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陕西省(陕或秦)、甘肃省(甘或陇)
7、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跨经度最大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我国邻国最多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众多的人口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
2、目前,我国年增长人口1200万左右
3、我国的人口现状是:
①人口基数大;
②人口增长速度快。
4、我国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人口稠密和稀疏分界线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
6、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密度大(94%),西部人口密度小(6%)——东多西少
人口与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3、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地区)人口稀疏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亚洲和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等)。
人口分布规律: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4、人口问题
所谓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问题,以及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
5、迁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积极意义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设;负面影响: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过多而引发城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城市人口问题。
6、人种:根据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鼻型、面型、血型等不同,居民可分为黄色、白色、黑色三大人种。
7、语言
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
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
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
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 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
总量很多,但是 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土地资源
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地壳运动之大陆漂移说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系统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他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泛大陆”。中生代由于潮汐摩擦和从两极向赤道方向的挤压力,泛大陆开始分裂,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地幔上漂移,逐渐形成今日的海陆格局。他认为地球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的产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陆向西漂移滑动时,受到太平洋玄武质基底的阻挡,被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大陆向西漂移过程中留下的残块;格陵兰的南端、佛罗里达、火地岛等弧形弯曲,都是向西滑动摩擦脱落的结果;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等各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挤压的结果。魏格纳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从地质、地形、古生物、古气候和大地测量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大陆漂移说。这个假说当时引起了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但是对于大陆漂移的机制和规律,则有很多学者表示怀疑。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磁极的移动,只有用大陆漂移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大陆漂移说又获得了新生。
地壳运动之板块构造说
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而在近7000万年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则正处于非洲大陆开始张裂,处于产生新洋壳的雏型期。红海亚丁湾则是两侧地壳张裂扩张的结果,处于大洋壳的幼年期。我们认识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
关于板块的驱动力问题,有人认为是地幔对流,也有人认为是地幔中的“热点”和“热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推挤板块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主张,尚无统一的认识。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发展的三部曲。
东南亚地理位置
1、十字路口的位置。
2、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地形地势: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印度:
1、位置:
①大部分位于 10N——30N 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 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2、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4、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每年 6—9 月,盛 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每年 10 月——次年 5 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 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