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欧阳修的简介最新8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秸秆)画地,教他写字。下面是整理的历史上欧阳修的简介最新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居士的简介 篇1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阁本有《六一词》,略同《近体乐府》。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欧阳修的故事 篇2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他还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三上”作文清廉做官

欧阳修在洛阳仅3年,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总结,撰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的千古名句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从洛阳起步,欧阳修书写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虽然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变法数次被贬,但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倡导诗文**,一生创作散文500多篇,文字简洁凝练、清新自然,开创了一代文风,留下《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他参与修订《新唐书》、自著《新五代史》,还撰写金石学著作《集古录》,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件。

对于自己著述颇丰的原因,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解释:“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骑马、睡觉前、如厕时构思完成的。此话反映出他惜时如金的一贯作风,他总是在政务繁忙之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在《诲学说》中,他更用简练的文字写出深刻的道理,教诲人们只有“学”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

欧阳修不仅勤勉有加,而且为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破旧的民房,“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42岁才在安徽买房置地。

为了避免有人变相**,欧阳修甚至连辖区内出产的东西都不买。侄子十二郎要从南方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特别嘱托道:“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奖引后进”多举贤才

《新唐书》修成后,按照以往的`规矩,史书只署官阶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的官阶比宋祁高,欧阳修却以宋祁“编修费时长,功甚伟大”改了规矩,于是《新唐书》的《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列传》部分署名宋祁。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天下翕然师尊之”。

“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欧阳修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这样盛赞苏轼,尽显发现贤才后极度欢悦的心情。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贤者,他极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后赏识不已,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屡试不第。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成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据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举荐。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之前,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赞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极力举荐,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另据《宋史·本传》载,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的胸禁、眼光和影响可见一斑。

宝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诲学说》一文,是用于告诫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的家训。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意是阐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欧阳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那玉石即便未经打磨,好歹本性还是玉石的本性,不会变烂变坏,但人呢?人要是不好好学习,那么状况就可能十分糟糕了,堕落成小人乃至坏人都有可能!

欧阳修是大文豪,也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举荐提拔了许多杰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有五人都是出自其门下,号为“千古伯乐”,更随之引领开创了一场文化革新运动,让其好学重家的家风,走出一家之门,影响到了一个王朝。

这与他自幼所得到的良好家教密不可分,他也极为重视家教,《诲学说》一文,不仅是他对儿子的家训,也是自己的一番回忆。

欧阳修的故事 篇3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而”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欧阳修马上出门,唤醒家人,又牵出一匹快马,交代一番后,家人便快马加鞭,向相州路上飞奔而去。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时,才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从此,欧阳修快马追字改文章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为许多人熟知和传诵。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品评 篇4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的节选,是一篇史论。文章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的盛衰过程的分析,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真道理。借此告诫北宋朝廷切莫贪图安逸,而荒废了国事。

欧阳修的故事 篇5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含辛茹苦,亲自教其识字。因家贫买不起纸,以芦荻划地成书。贫苦的生活令欧阳修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街上来了一个算卦者,鹤发童颜,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者是一个退官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于是答道:

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但不禁心中暗叹。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但由于数以直谏逆旨,屡遭贬谪,晚年锐气尽消。

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

人穷志不穷,想要读书总归会有办法,读书条件和环境不好,也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克服,这就是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

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是这样的:欧阳修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司法小官,但是为官清廉不敢错判重判任何一起案件,他认为当官有钱就是累赘,所以死后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就连一间像样的东西都没有留下。欧阳修的家很穷买不起纸笔,可是她的母亲又想让他读书成才,这怎么办好呢?他的母亲一直为这事犯愁。有一天,她经过池塘看到荻草杆,于是就拿这个教欧阳修写字。

她拿来一些沙铺平在地上,不厌其烦地用荻草杆教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一遍又一遍地在地上写字。时间久了,他认的字多起来了,他母亲就向有钱人家借书给他看,有时候还会把书抄录下来。欧阳修的学问不断提高,小小年级几乎可以过目不忘,而且写的文章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他的母亲同时教他做人的道理,又把他父亲怎么做官的告诉他,目的是希望他将来做一个清廉好官。做人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虽然不能给予母亲多好的生活,但是也要保证母亲的温饱。

欧阳修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跟他母亲的辛苦教育是分不开的。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流传千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每个母亲都像她这么教育孩子,何愁出不了更多的欧阳修。

诗人欧阳修性格分析

大凡诗人都非常的`有个性,欧阳修也不例外。发生在欧阳修身上的故事很多,足足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性格。

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他的母亲还教育他以后做官一定要学他父亲,清正廉洁且要宽大处理。

他三次被贬,但都不以为然,反而能在逆境中陶冶情操。他很孝顺,怕母亲一时受不了自己被贬而过艰难的日子。他的母亲说:我已经习惯过苦日子,只要你觉得没什么,我更觉得没什么。他第一次被贬夷陵,这个地方更似蛮荒之地,条件极差不说,冤假错案不少且包括师爷在内都没什么文化。他积极改善夷陵的不良现象,提高官吏的文化水平,减少冤假错案,受到百姓的称赞。第二次贬官到经济较好的地方,不与富商与其他官员来往,反而开发旅游,有空饮酒作诗自得其乐。第三次被贬已是晚年,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欧阳修的品德很高尚,离不开他有一位贤德的母亲。他做官敢于谏言,离不开他母亲的熏陶。他做官宽大处理,离不开他有一个清廉的父亲。他耿直敢得罪权贵,所以才三次被贬。

欧阳修定风波原文翻译

诗人喜欢对花吟诗、借酒抒情,定风波就是欧阳修花前饮酒所作的诗,且前后连贯,一首比一首写得好,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定风波欧阳修。

欧阳修前后一共写了六首定风波,都是对酒抒情。下面看看欧阳修每一首定风波大致写的什么。定风波一:对花饮酒时我就想说,对着花饮酒还害怕醉酒吗?春光无限好,又有几个人能一直欣赏到呢?更何况我们也不知道风雨什么时候会来。我想要怜惜这些艳树和花丛,又能怎么样呢?它们终究易逝。

定风波二:花前饮酒想问你话,到底还是辜负了青春。美好的景色不能一直看到就算了,我只期待它开时、凋谢时,我都能相伴左右。蝴蝶来回飞舞似乎可以解除相思之苦,回过头时已年迈,千万不要等到青春已逝的时候再去追思,到时候可没有人替你弥补已逝的青春。

定风波三:对花饮酒,感叹去年没有好好珍惜春光,今年一定要好好看个够、好好珍惜,因为花开易谢,等我酒醒后花又谢了。

定风波四:对花饮酒,感叹青春怎么就流逝的这么快,请问这世间又什么可以留住美好的青春吗?没有,最终花还是要谢的,留不住。

定风波五:春天来了,但是我感到寂寞,以前的忧愁还在,对着酒送去春光,每年的三月都是如此。

定风波六:喝酒时寻找欢乐千万不要辜负了春光,岁月不饶人啊,羡慕青春的美好,但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他的六首定风波都是感叹时间过得快,春光无限好,怀念美好的时光。

清平乐——欧阳修 篇6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无,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雨中花——欧阳修 篇7

千古都门行路,能使离歌声苦。送尽行人,花残春晚,又到君东去。

醉藉落花吹暖絮,多少曲堤芳树。且携手留连,良辰美景,留作相思处。

生平 篇8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x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