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内容【最新6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中国梦的内容】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数分别为54和72,采用课堂教学形式。除此之外,许多高职院校按照相关规定还开设了《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时数为数课时到一二十课时不等,采用课堂教学或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传播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任务理应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高职院校需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宣传教育。
1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帮助高职生构筑中国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由“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思想教育”部分安排了“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梦直接相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将“学习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正能量”、“人生价值”、“实践奋斗”等内容作为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引导高职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学习目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有所作为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中国梦的“融入”教育,一方面,可以向高职生讲述好、灌输好、宣传好中国梦,完成“三进”政治任务,帮助高职生构筑中国梦,放飞我的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国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教育高职生坚信中国梦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平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内容时可融入并强调中国梦。通过“融入”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采用和平崛起的方式,而非以往许多国家依靠征伐、侵略、掠夺等方式实现自己的崛起和强盛等等。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融入”教育,使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坚信中国梦是科学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3融入《军事理论与技能》课教学激励高职生筑牢强军梦
《军事理论与技能》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讲授该课时可以“强军梦”为主线,同时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军梦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也是其坚强支撑。强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强军梦不圆,中国梦也难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作后盾,经济实力再强大也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要看到,国家越是富裕,就越可能引来贪婪目光和入侵者,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国防力量来保障,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据估算,***战争前,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3,但由于军事落后,清朝的百万军队竟被数千英军击败,国家很快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历史昭示我们:能战方能止战,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国家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安全保障,实现民族复兴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军事理论与技能》课要紧紧围绕强军梦、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用中国梦引领强军梦,用强军梦支撑中国梦,通过实现“强军梦”最终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鼓舞高职生展望中国梦
《形势与政策》课也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该课的一些时事热点内容时需不失时机地融入并强调中国梦。比如在宣讲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每年“两会”精神时,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十三五”规划及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内容,融入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关键一步走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和坚强保证;“十三五”规划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规划;“一带一路”表达的是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些时事热点内容时,务必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布局”“这样做有什么重要意义”,最终将学生引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和方向。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内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高职院校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就有利于完成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宣传教育任务。同时通过“融入”教育很好地向学生讲述中国梦、宣传中国梦,从而使学生相信中国梦、构筑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并最终铸就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载体;中国梦;校园文化
在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的前提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和谐校园十分重要。对于校园文化的表现,校园文化载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在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的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把握住正确方向,能够很好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校园氛围的建设,进而切实的构建和谐校园。
一、目标要求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健康生动的、将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明确,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定了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是由教育部思政司出台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更进一步的指出,开拓和建设社团、网络、学生公寓、学生社区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力度要加强,加大力度提供有效的引导,以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保证正确的方向。以上的这些文件精神不但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进行了明确,更是明确提出务必要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进行保证,这些为在坚持以“中国梦”为引领的环境下加大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建设力度明确了目标和要求。
二、具体实现形式
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规划布局、设备设施、学术文化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校训、校徽及校庆活动、信息网络载体、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载体和学术规范及行为准则等众多方面都属于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内容。在对高校校园文化载体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将“中国梦”元素充分的渗透其中,要将“中国梦”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始终坚持走中国道路的精神体体现出来。具体而言,以政府为主体的视角看,政府应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及保障,以促进在坚持“中国梦”的引领下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只有做到合理的物质投入,坚持“中国梦”引领下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才能获得好的收效。高校的建设资金主要源于政府,为保证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很好的开展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学校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在高校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将“中国梦”元素合理的渗透其中,并塑造以“中国梦”为价值内核的大学精神。对于高校而言,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及物质文明的总和即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国梦”是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内核凝结的体现,很好的对大学精神进行。将“中国梦”元素充分的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能够有效的促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的、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大学精神的塑造。以教师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在进行学术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将“中国梦”渗透其中,切实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来看,在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教育对象和行为主体就是大学生,在当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积极自主的在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中对“中国梦”进行大力弘扬,要坚持以“中国梦”为自身的人生发展和价值追求进行引领。
三、中国梦”引领下驻保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途径
在以“中国梦”作为引领的前提下,对如何进行驻保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途径进行如下概括:
一是物质文化平台建设,主要涉及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规划布局,还包括所有的软硬件设施等。在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物质文化平台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的一部分内容,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蕴涵在其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并借此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在高校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中充分的融入“中国梦”元素,为整个校园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是坚持以“中国梦”作为引领,进行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校歌、校徽及校史等都属于传统校园文化,同样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传统校园文化中蕴含着这所高校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素质,并将其很好的进行体现,同时它还体现着一所高校的文化实力。在校歌、校徽、校史等方面有效的融入“中国梦”的精神元素,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校园文化中得以坚持和体现,能够有效的对大学的学术理想和政治理想进行契合,将“中国梦”的主旋律进行很好的体现并加以大力弘扬。
三是网络阵地建设。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互联网为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便捷而重要的平台,同时在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网络化的环境下,应该将网络阵地的重大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网络阵地建设,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贯穿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中国梦”。
四是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建设。高校中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观念体系及高校的组织形式的总和即为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具体来说就是校属各单位、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学校的一般管理制度及章程等内容。在对高校制度文化载体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整体进行谋划,并且要坚持立足实际,将特殊性与普遍性有效的进行结合。对于高校文化而言,高校制度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能够将高校文化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很好的体现出来。虽然人是制度设计的主体,但同时已经成型的制度又能对人进行很好的塑造,因此将“中国梦”精神元素融入到高校制度文化载体建设中,必定会帮助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塑造。
五是加强教育活动与学术文化活动。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离不开教育活动和学术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坚持以“中国梦”作为主体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文化活动,“中国梦”的政治理念要很好的融入到高校教育和学术活动中。
六是开展文体活动。物质文化载体和精神文化载体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载体,高校精神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体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含着道德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内容,还包含着科学、体育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文体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中国梦”的精神内容能够借助文体活动进行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前言
“中国梦”是我党在十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实现我国富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构想。这一概念已经提出,迅速在我国广泛流传开来,并且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我国的教育专家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兴亡结合在一起,促进爱岗敬业、明理爱国的人才培养。
二、将中国梦融入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客观认识各种事物、如何准确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1]。认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学生只有接受了初步的认知教育,才能够继续进行其他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学生通过认知教育学会认识事物,才能够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形势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将中国梦融入认知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变化,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不是以个人和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所提出的,是无数先辈经过漫长探索所得出来的宝贵经验。最后,要让大学生理性认识中国梦的内涵,认识到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坚持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达成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让大学生能够将中国梦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结合在一起。
三、将中国梦融入理想教育
中国梦是我国十三亿人民对祖国未来的期望,表达了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深切渴望和期盼。大学生正在成长阶段,是我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中国梦”这一概念出发,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中国梦作为个人追求,并且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当中引入“中国梦”的概念。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在大学生的理想教育中渗透中国梦,让大学生意识到个人梦想也是中国梦的一种,中国梦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的梦想共同汇集在一起的,就能够促进大学生去奋斗,为了人生追求而努力,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将中国梦融入爱国教育
爱国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个人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发展做出无私奉献。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处处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组织形式和政治体制,对我国形成全方面的了解,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爱国”。其次,要让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怎样才能够更好地爱国,意识到掌握知识和本领,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是最好的爱国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勇于献身、艰苦朴素、爱岗敬业的精神,倡导大学生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将中国梦融入价值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将中国梦融入价值教育当中,就是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中国梦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之一。人生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内容[3]。自我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社会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在社会上和他人需求上体现了价值。要将中国梦融入价值教育当中,必须让大学生明白:只有满足了社会需要,才能够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评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在社会背景下来进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将“实现中国梦”作为人生的内在动力。
六、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中国梦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从认知教育、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价值教育四个角度渗透中国梦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月霄,裴文庆,王彬彬。“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路径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09-112.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76-02
一、“中国梦”的理论意蕴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
(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史主题的表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强国之路历史的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并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伟大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继续探索民族富强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梦”的提出,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让世界看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将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而实现,二者密不可分。
(二)“中国梦”是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和百姓关系密切,而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目标、民族愿景和人民期待,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也是民族梦和个人梦,民族强盛让实现个人梦有坚实的基础,而个人的努力奋斗也将铸就民族的辉煌。民族梦和个人梦两者的实现紧密相连,个人追逐梦想的同时也铸成民族梦的基石,而民族梦的构建为个人梦的实现搭建了平台,使民众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中国梦”是和谐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中国梦包含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治国理念。多次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形成健康和谐的发展模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和谐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梦想,“中国梦”是和谐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缺乏渗透性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和时代感,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选用的仍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例证和典型人物,没有反映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没有将新时期大学生感兴趣或者熟知的事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空大泛”,时代感不强、实用性不大,用于解释当今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内容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未能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偏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忽略了特定时期特定教育内容的更新植入。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效性不强,针对性较差,没能把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及社会生活相结合,普遍存在理论灌输、被动接受的现象。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新鲜感,违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原则,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但同时又互相渗透。道德是基本的行为规则,道德教育中渗透着政治思想教育,而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行程都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但我国历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突出强调其政治教化功能,过于注重传播意识形态性内容,割裂了阶级价值和全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原则而少讲个人价值,重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而少讲公民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很好地处理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
三、“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
“中国梦”的理论意蕴丰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统一。“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梦想,在全社会中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相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的统整
对“中国梦”的阐述中提到“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短短的话语中凝聚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既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精髓,又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念,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新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和其他很多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还比较弱。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之一是复兴中华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通过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精神力量和人才保障。可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同样重要,缺乏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的统整,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断层和滞后的,教育内容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不能满足个人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经济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当前我国的经济现状以及肩负的使命,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意识形态性内容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统整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而“中国梦”语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梦”的提出,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和科学价值。“中国梦”话语中强调意识形态性,但同时对意识形态性话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把它转化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强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连。“中国梦”既强调意识形态性,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基本国情、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中,应适时地引入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突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价值标准,尤其是年轻一代讲求实际和实用,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意识形态性内容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统整尤为重要。换言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更多地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社会性内容与个体性内容的统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接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符合受教育者的兴趣,则产生的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影响力更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就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和教育效果。要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性需求,激发其受教育的兴趣,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端正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正确引导个体性需求,使受教育者产生正确的需要和价值追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就实现“中国梦”而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属于一个共同体,国家好、民族好是我们每个人才会好的必备前提,我们只有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奋斗,个人才能因国家的强大实现全面发展。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作用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社会性内容与个体性内容的统整,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找到“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的结合点,将这些结合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点,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受教育者在中国梦的视域下,通过发展和实现个人梦,推动国家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38-44.
[3]蒙秋雨。“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151-15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文明的成长。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更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目标指向。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正确把握住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面临的挑战现状
(一)价值主体由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移,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族文化交融渠道逐渐增多,西方各种文化、社会思潮特别是网络思想的渗透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逐渐淡化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个人主体意识增强。
(二)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淡化和社会认知错位。在价值追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关心时事。部分大学生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不清,片面追求享乐主义、金钱主义,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有,在的冲击下,导致了对社会认知的错位。
(三)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严峻挑战,社会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歪曲,个别大学生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大打出手,受情义、欲望等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缺乏冷静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崇高的道德情操。大学时期是人生道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强道德修养,是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忠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四)深厚的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法治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五)高尚的职业操守。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发挥新媒体力量,积极传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播源地,高校应该利用QQ、MSN、贴吧、论坛、微信、微博等媒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力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学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二)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善于将其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寓于活动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善于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持干中学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科学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运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实践。高校各级党委、党组织以及团学组织可以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校内各级组织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榜样示范评选活动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爱心志愿服务活动的知道,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到企业、农村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让学生深入到基层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国情、民情,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韩巍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困与解[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10).
[2] 覃事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培育路径探析[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思政教育;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68-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最深层的思想内核,直接反映社会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全面涵盖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精辟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梦想凝聚、升华而成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其本质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青年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①大学生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有正确方向的指导和坚实思想的保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梦”的灵魂,也是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是大学生追梦和圆梦的精神支柱。
一、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一个民族要有生命力,必须有强大而牢固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②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之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为支点,需要凝聚全民的共识为前提,需要汇聚全民的力量为动力,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我们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托起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高校是为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培育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阵地之一。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以树立理想信念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内容,引领大学生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中国梦”。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贯穿到理论课堂中。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国际形势与时代主题的判断和认识,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学习,坚定“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自觉与自信。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人生的方向标与动力之源,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使他们真正明白,只有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的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相连,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最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要以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熏陶和塑造大学生。校园文化是大学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化积淀,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传统、人文环境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源。通过开展形象、直观、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并将其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深处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规范。要立足于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以校园文化作为介质实现对“中国梦”的宣传引导。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关“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宣传活动。以学生党团建设为龙头,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容,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和宣传学习活动,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和灵活多样的主题教育中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二、以倡导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为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来自于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就指明了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高校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将爱国热情和时代精神化作振兴中华民族的实际行动。同时也要紧紧围绕时展的主题,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当先的时代精神。只有将两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能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加强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发展形成的。高校要实现对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必须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与优秀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历史进程,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与热情。
其次,要加强以改革创新为内容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的生命之源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际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社会进步潮流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育人为本,创新为要,一方面,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新一代大学生拥有创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新一代大学生具备开拓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积极改变思想观念,通过参加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最后,要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中国梦”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效实现,就是要将“中国梦”的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实质化,让大学生通过主题演讲、时政辩论、组织参观、影视欣赏等活动,真切地体会梦想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中国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为依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基地。“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是每一位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释放他们的青春正能量,激发他们为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民族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加强对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应该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依托,围绕实现“中国梦”丰富其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国梦”宣传教育为核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为契机,在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教学艺术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改革为平台,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求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即将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大学生“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革为依托,将“中国梦”的本质涵义、发展历程、时代内容、动力之源以及影响意义等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组成进行讲授,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常教常新和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模式为平台,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现代教学载体相融合。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形象化、具体化的教学优势,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以图片、音乐、影视等方式呈现出来,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将“中国梦”的理想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为升华思想的过程,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改革为平台,探索“中国梦”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持久地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使“中国梦”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同。除此以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四、以着力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路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与领悟其深刻内涵,将“敬业、诚信、友爱”的基本要求内化为日常行动。大学生的“中国梦”说到底只能通过努力实践才能实现,要坚持知行合一,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汇聚实现大学生“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引导大学生追逐“中国梦”,加强实践能力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实践梦想中的主体地位,要明确大学生既是自己梦想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
高校必须注重教育的实践环节,形成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即要将“中国梦”的实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积极为大学生践行“中国梦”搭建实践平台。首先,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的“中国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大学生锻炼能力的契机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社会有关方面,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切实让大学生们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尽全力。如大力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 三下乡”活动等,充实大学生人生经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使得大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并把这种对民族的浓厚情感升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在亲身的服务实践中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为实现大学生的“中国梦”做准备。例如,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或者学生社团,开展多样化的志愿者服务,使大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社会,服务育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第三,积极参加各类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要加强与所在社区的多种联系,以社区活动为平台,在社区等公共场所或相关社会福利机构中提供自愿服务的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塑造思想品质,提升精神风貌。只有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对“中国梦”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丰厚的实践原料。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