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的第十个记者招待会(优秀2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页是敬业的小编征途帮大伙儿找到的总理的第十个记者招待会(优秀2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总理的第十个记者招待会 篇1

作为全国两会的“休止符”,总理记者招待会已成为各界对两会议程最重要的期待之一。 “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这是2003年就任总理以来第十次两会总理记者会,也是最后一次记者会,他用上面这句话来作为开场。

  ■评自己工作: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

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说房市调控:在艰难中看到一点曙光

对于房地产市场,我有个基本看法,那就是:中国有13亿多人口,又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对住房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且将会是持续的。当然,我们说住有其居,并不意味着住者有其屋。从方向上看,应该鼓励更多的人租房。

关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我有几个观点:第一,要保持房地产长期平稳和健康发展。如果盲目发展,出现经济泡沫,一旦破灭,不仅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会拖累整个经济。第二,什么叫房价合理回归?我以为合理的房价,应该是使房价与居民的收入相适应,房价与投入和合理的利润相匹配。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一些地方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调控不能放松。如果放松,将前功尽弃,而且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不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和稳定发展。第三,房地产的发展,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但是政府这只手也不可以缺少,因为它更具有稳定性和促进公平。

■谈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一条注重质量的发展道路

应该承认,由于欧债危机、外部市场萎缩,中国经济有下行的压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

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当我们宣布这个指标以后,许多国家的经济界、专家学者、新闻媒体都认为,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中国经济能够克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真正走上一条注重质量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管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话吴英案件:民间借贷应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我想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对于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和处置原则应该做深入的研究,使民间借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第二,对于案件的处理,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我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慎重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通知,并且对吴英案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第三,这件事情反映了民间金融的发展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适应。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而银行又不能满足,民间又存有不少的资金。

我们应该引导,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使其规范化、公开化,既鼓励发展,又加强监管。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正在积极考虑将温州的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

■议地方债务:绝不会让它干扰中国的建设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我想明确地告诉你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政府债务的负担率和赤字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第二,政府性债务的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2010年,我们主动审计了地方债务,总规模为10.7万亿。2011年,新增债务仅有3亿,其中新举债21536亿,偿债21533亿。

第三,对于地方债务的处置,我们将妥善处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对存量,主要是通过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加以处置;对于增量,今后所有的地方债务,都必须列入财政预算和决算,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第四,在处理地方债务上,因为大量的债务形成的还是优质资产,有现金流和收益。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们将通过它的收益来进行偿还。对于公益性项目,要通过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偿还。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我们去年已经成功地偿还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债务。

当然,在偿还地方债务中,我们也会采取市场化的办法。比如资产处置、项目转让和股权出售。总之,我们会认真对待地方债务,绝不会让它干扰中国的建设。

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引用的古诗文出处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出自《素书》,传为黄石公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和“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三句分别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元张养浩《庙堂忠告》、《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原句为:“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出自清林朝崧的《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

“寸寸河山寸寸金”,出自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谣诼不断”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分别出自屈原《离骚》和司马迁《史记》。

迟福林:以“最高权力”推动改革

  未来5~10年,是我国深化改革最关键、最决定性、最具基础的时期,改革一旦成功,不仅对中国具有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也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内研究体制改革的权威专家迟福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时这样表示他对于改革的急迫心情。迟福林认为,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绕不过去的“槛儿”,因此,深化改革既不能拖延,又不能盲目;在需要由中央层面而非国务院主导的“顶层设计”下,中央应拿出巨大决断和魄力,排除各种利益关系和杂音,以收入分配改革作为突破口,解决当下国内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的社会主要矛盾。

  迟福林认为,改革的背景、特点和协调三方面,是顶层设计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其中,第一,顶层设计的改革目标设计很重要,首先要以公平可持续为目标,以协调利益关系为重点;第二,重点在于“消费主导、民富优先、绿色增长、市场导向、政府转型”五大方面;第三,要有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来推进。其一,把以权力约束权力和以社会监督权力相结合,避免机制性腐败。其二,改变政绩考核方式,扭转各地政府将GDP增长视为唯一价值的“增长主义”倾向。

  迟福林强调,当下的改革,需要中央高层领导专门负责,建立直属中央的改革协调机构。希望这个机构十之后可以建立起来。

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提问特点及内容分析 篇2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外新闻记者汇聚的中心,会场内外,“新闻大战”硝烟弥漫。而两会结束之后举行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更是把两会新闻采访推向了高潮,使之成为每次大会独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然而,在我们享受这一新闻盛宴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中外记者迥异的采访风格甚至职业水平的高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采访提问也可以看作是对记者们的一次高水平考试,又可以看作是检验中外记者智慧、能力、水平的一个分水岭。这里,试就总理担任总理以来举行的六次记者招待会获得采访机会的媒体及记者提问情况加以分析,以引起我们对新闻采访活动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最引人瞩目的记者集中采访

每年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都有3000多名,但能够参加总理与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只有700人左右。成为幸运者的记者们,都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除了早早进入会场做好各种采访前的准备,更是精心准备了要提问的问题。由于媒体多、记者多,时间有限,每次的招待会往往会使绝大多数记者既兴奋又遗憾。“记者招待会现场,举手的胳膊太多,提问的机会太少”,以至于有的记者感觉“跟要打仗似的”。①

笔者作了一个统计,温总理自2003年担任总理以来,在两会举行的6次记者招待会上,共接受境内外45家媒体79名记者的提问。其中内地7家媒体获23次提问机会,约占提问媒体总数的15.6%,提问问题数量的29.1%;港台14家媒体获15次提问机会,约占提问媒体总数的31.1%,提问问题数量的19.0%;国外24家媒体共有41次提问,约占提问媒体总数的53.3%,提问问题数量的51.9%。

内地7家媒体和记者提问次数分别为:中央电视台6次,人民日报社5次,新华社5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次,经济日报社1次,农民日报社1次,中国新闻社1次。

港台媒体涉及14家15次提问,即凤凰卫视2次,香港东方报业集团、香港无线电视台、台湾工商时报、台湾中天电视台、台湾联合报社、香港南华早报、台湾年代电视台、香港明报、台湾TVBS、香港文汇报、台湾人权新闻通讯社、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经济日报13家媒体各一次提问。

外国媒体24家,主要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彭博新闻社、美联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德新社、路透社、法新社、印度时报、日本经济新闻、俄通社塔斯社、中东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德国电视一台、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日本NHK电视台、日本朝日新闻、德国商报、日本共同社、法国世界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等。其中美国媒体5家提问13次,英国2家提问6次,法国2家提问3次,德国4家提问5次,俄罗斯2家提问3次,日本4家提问5次,印度2家提问4次,另有中东社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各提问1次,总共涉及9个国家41个问题。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媒体种类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通讯社。其中通讯社和报纸比较强势,广播、电视相对处于弱势,传统媒体仍然是一统天下。

二、中外记者提问内容面面观

通过对内地记者、港台记者、外国记者6次招待会上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综合,不仅可以看出中外记者不同的提问方式,还可以看出他们关心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层面,而且内容是大不相同的。

1.内地记者

2008年提问主要涉及:政府控制物价增幅措施;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及怎样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不出现大的波动;新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如何实施,怎样加强自身建设;继续解放思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财政体制改革及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上述问题全部都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提及的。这些问题紧扣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深化报告内容,补充说明相关问题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显然缺乏新意。)

2.港台记者

向总理提问五年前的“非典”与今年的“冰雪灾害”总理两次的感受;政府新的领导人产生以后两岸经贸关系如何处理等。

(提问涉及突发事件和最新事件,时效性强。)

3.外国记者

问题,尤其是3月14日拉萨发生的骚乱和暴乱事件,达赖喇嘛提出的“文化灭绝论”,以及对一些西方人士抵制奥运会的事件如何评价;台湾“总统选举”和“公投”,如果公决通过则怎样对待,对台湾新的领导人有什么看法等;时隔多年,面对两次相同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政府是否采取同样的办法;中央领导人能否直接与达赖喇嘛对话;中方是否在奥运之前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拉萨事件发生后,为什么不允许媒体记者或独立人士前往;股市及货币政策;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等。

(以上问题具体、相对敏感,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种状况与温总理前5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的提问很类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地记者的提问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展开,港台记者既有问题,也有国际关系问题,外国记者问题最为广泛,既有中国内地、港台话题,也有国际问题,包括中国与自己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内容决定形式。提问内容如何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记者的能力和水平。

三、一样的提问机会不一样的提问特点和水平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外记者招待会具有一些明显特点:

1.6次招待会一共只有4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被点到。中国内地则仅限于中央级媒体,且主要集中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家单位,其他新闻媒体很难有表现机会,大多只能充当现场观众;港台媒体只有凤凰卫视略有优势,其余几家机会均等;而外国媒体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印度7国,尤其是美国媒体风头较健,居然有5家媒体获得了13次提问机会,英国虽只有两家媒体但得到了6次提问机会,确实不同凡响。日本、德国都是4家媒体得到5次提问机会,其余三国均有两家媒体获得了三到四次提问机会。从中可以发现与其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无关系。

2.通过提问内容可以看出记者的提问特点和水平。

(1)内地记者,除了上述提问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多为政府自身建设和一些国内宏观问题)展开,除显得单一外,提出的问题大都比较空而且不够具体,大量的老百姓真正关心关注的问题多没有涉及。比如“今年3月18日,在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记者的表现就像雇员向老板发问,察言观色,不着边际,无一例外地问总理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过的问题,类似举国关注的中国股市暴跌、全球最高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分歧巨大而又争论不休的小产权房、负利率与利息税、电信垄断与乱收费、2008年大学生就业难、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等众多的重大话题,没见一名中国记者向总理提问”。②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外关系问题(如中日关系,主席5月份的暖春之旅)、一些重要的国际话题,甚或台湾“大选”和“公决”,这些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让总理在这样一个中外记者云集的场合表明中国的立场和观点该多好啊!

而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多是新近刚刚发生的事件,问题重大(涉及国家关系、言论自由、金融、股权、人权等),但具体、直率、切口小,比较容易得到回答,公众也比较感兴趣。

(2)中国记者(不包括港台记者)可能是出于习惯和礼貌方面的考虑,正式问题提出之前往往会说很多客气话。如2005年的记者招待会上,一家机关报的记者开口就说:尊敬的温总理,您好!您辛苦了!然后才提问题;一家通讯社的记者:总理您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

感谢总理在百忙之中登录我们的网站。然后又说:去年您讲过什么什么事情,现在一年多过去了,您对去年的什么什么事情怎样评价,今年的什么什么工作有什么特点等。穿靴戴帽,绕弯子。

而国外媒体记者提问开头多是说:“温总理,您好!我有一个问题或有两个问题”等,比较简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3)中国记者提问时比较拘谨,中规中矩,话语生硬,有些放不开,可能与我们长期以来养成的采访习惯有关。外国记者则比较放松,如2004年在提到台湾“大选”及“公投”问题时,有的记者问总理是如何说服美国改变对台湾的态度的,使用了“您到底做了什么让美国改变这样的政策?您是拿什么吓唬了美国呢?”这样充满调侃的语言,显得比较轻松幽默,引得在场的记者发出了笑声。

提问,作为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不仅是关系到新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是衡量一个记者的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尺度。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是一个高明的问者。因此,中国记者应该消除种种顾虑,勇于提问,善于发问,在万众瞩目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向世人展示中国记者的风采,以扩大中国媒体和记者的知名度、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注释:

①王晓映:《在金色大厅亲历总理中外记者见面会》,2008年3月19日《新华日报》

②魏雅华:《中国记者提问不着调》,2008年3月20日《南方周末》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