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表达方式,五花八门。如:宽容、体贴、尊老爱幼、快乐分享、痛苦分担……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语言,都可能使你我带来快乐或者苦恼,生活中给你喜怒哀乐,温暖即在其中。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优秀11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送红军下了山、二送红军大路旁、三送红军到拿山……十送红军望月亭。”9月4日,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十送红军》在电影《半条棉被》湖南首映式现场响起。
10月14日晚上七点半,根据县局教育整顿要求和县局党委部署,我局积极组织了广大民辅警集体观看革命历史教育题材电影《半条棉被》。通过观看《半条棉被》重温红军长征期间“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坚守为民情怀,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该影片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三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由此结下革命友谊的故事,以及红军为革命斗争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该片已被列为2020年湖南省“光影铸魂”电影党课的推荐片目。
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90分钟,却久久沉浸在那个艰苦的革命年代。大雨滂沱的秋夜,三名女红军在村子的一处屋檐下避雨,一杆步枪,一个电台,一床喜被是她们的全部家当,而屋内的小脚女人徐解秀带着生病的孩子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从此刻起,她们的命运将因这床充满故事、充满期待的棉被紧密相连。
片中三名女红军帮徐解秀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拿出仅有的药物给她的孩子治病,趁着修整期间帮她 修缮漏水的屋顶,在村民的房子遭遇焚毁时帮助村民筹钱盖屋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幕幕地呈现在我眼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红军战士们早已困顿不堪、伤痕累累,但在乡亲们面前,却又成了保护乡亲们的英雄,成了当地老百姓中的一员。群众们从最初不了解红军、甚至误解红军,到最后主动给红军送吃的、为红军战士们祈祷。最终,红军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
当影片进行至三位女红军临走时将自已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给借宿女人的情节,我内心的浮躁被红军的为民情结所吞噬,胸中翻起层层涟漪,五味杂陈……短短几天的军民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红军亲民、爱民、助民、护民的为民情怀。
他们曾是多么鲜活的个体,为取得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已的一切,哪怕身负重伤,双目失明,步履蹒跚,也要坚决执行任务,勇往直前,决不后退;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有的十几岁,有的刚结婚,还未来得及为人父、为人母,就热血洒战场。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人民的英雄,革命的先烈,值得后人敬仰、缅怀……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优秀11篇)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优秀11篇)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优秀11篇)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棉被”的温暖承载的不仅仅是⼀段历史,更是共产党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国家订单》
作者:王十月
评语:作为一位从工人中走出来的作家,王十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他的《国家订单》在危机与生存的紧张叙述中烛照人心,求证个体的`权利、梦想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公正、准确地把握时代生活的能力。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铭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寄予中秋》。
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皎皎似镜。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同学们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人们吟诵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很多,最着名的当然要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表达中秋之夜的思乡情怀。我们敬仰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在这月圆之夜凝望着天上的明月,立志要报效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思念着亲人、思念着家乡,挂念着祖国;更有多少有志之士,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人民的利益,放弃了与亲人团圆的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在这佳节到来之际,我倡议每位同学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长辈,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谐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国繁荣的前提!
第二,为那些不能回家辛苦工作的亲人发送一条温馨的祝福短信。
第三,为祖国的繁荣,国力强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立下壮志。请记住: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竖家的希望!
最后我衷心地向学校的各位领导,忘我工作的老师,向勤奋学习的全体同学,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提前道一声:中秋快乐!
再过一年,我就要毕业了,而我向往的中学是……
走在去学校的小路上,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立在小路的两旁。穿过街道,再走一小段路就到达了我向往的中学。高大的校门映入我的眼帘,左右是一排用栏杆做成的围墙。校门外还有专门阅读书籍的电子读书馆,里面是书的海洋,带领你走进知识天地去博览群书。
走进校园,宏伟壮观的教学楼高耸入云。花园里有着数不清的植物,树木长出嫩绿的新芽,花骨朵儿含苞待放,小草穿上绿色的衣裳,变得绿油油的。还有“滴滴答答”的喷泉声,喷泉下的水池里游着几条小鱼。操场的跑道边是绿化带,左边是主席台。每周一,全校师生都要在此举行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在最顶端飘扬。操场跑道的旁边还有攀岩墙,墙上都是动物,刻画着生动的故事。
教室里是一副干净、崭新的模样。窗台上摆放着一株株盆栽,雪白的墙上一尘不染,用来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讲台上有一台投影机,放映出课文的精彩画面。劳动工具也是崭新的,没有被损坏的痕迹。
来这所学校教书的老师们都是一流的,都是从各种名牌大学毕业后来这里的。比如:牛津、哈佛、清华和北大等著名大学。语文老师和蔼可亲,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能让他们更快地进步;数学老师思维力强,对于各种难题,学生们在他们的讲解下都能掌握解题技巧;英语老师让学生们加强语法练习,他们能很快地用口语交流对话;历史老师博古通今;音乐老师音色动人;科学老师带领同学们去科学实验室里去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我向往的中学里会有很多兴趣班,有乒乓球组、纂刻组、书法组等。它们不仅让同学们有了一技之长,还丰富了课余生活,陶冶了情操。
我向往的中学生活是这样的: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同学善良有爱,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校园是我们温暖的天地,我们是朋友、亲人,是彼此成长的见证人。
这就是我向往的初中,希望我毕业之后,能考上这所我向往的学校!
《想象与叙述》
作者:赵园
评语:赵园的'《想象与叙述》资料翔实,立论严谨,论述细密畅达,体现了令人敬重、沉静扎实的学风。该书以文学批评的方法处理社会历史文本,从“想象”和“叙述”两个层面,对明清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作出了富于洞见的分析。
《风行水上》
作者:郑彦英
评语:《风行水上》是一部回归乡土、家园和生活本真的书。乡土风物与文学血脉在这里气韵相通,水乳交融,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与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物、事所产生的'莫逆亲情,浸润出温馨的民间情感。
阵阵季风从西北刮来,秋末冬初,早已没了暖意。
落叶牵动着寒风送走了一批批候鸟,候鸟伴随着柔和阳光去了南方,我呆呆地望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思考着为何自己却没有一双翅膀。
不久,我的身影便被它们远抛在身后,但它们并没因那双有力的翅膀得到我的欣赏。
无意间眨眼,促使思绪夜受到了牵连,刚才还幻想着自己能有双翅膀,此时却又觉得有些幼稚。
“嗡……”
一个响彻整个夏天的声音又再度响起,不由地心生疑虑:这么冷的天,居然还有苍蝇!
早已收起来的蚊剂被我翻找出来,只为了继续享受先前的那番寂静。“兹”地一声,便只剩下一串垂死挣扎的哀鸣。
随着声音的渐渐淡去,那对娇小灵珑的翅膀也渐渐停止颤动。天地间又多了一份凄凉,换来的是我片刻的喜悦。
同样的一双翅膀,同样的一颗渴望生存的心,但结果为何截然不同。大脑不断思考的同时,缓缓地走到茶几旁,抽出一张纸,包住了那具脆弱尸体,随手扔进了垃圾筒。正是因为它有了那双翅膀,翅膀振动的声音暴露了自己,才招致了灭顶之灾。
窗外传来一声鸟叫,使我的目光又转移到窗外,看到的是一只煽动翅膀飞向南方的大雁。同样是一双翅膀,它却完美地将其利用,得到的是南方的温暖,是生存的希望。
那个背影最终得到我的欣赏,原因不仅仅是那双有力的翅膀,更是因为它对温暖的向往。
《病了的字母》
作者:陆春祥
评语:《病了的字母》以一种别样的杂文景象,带给我们别样的艺术感受。它虽不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却如一味味温和的'中草药,直抵社会现实的疼痛和人性的病处,既鞭辟入里,切中要害,又充满了善意和关切,柔中带刚,让人回味。
《王干随笔选》
作者:王干
评语:朝花夕拾的闲笔,闲庭信步的丝语,洞察社会,感悟人生,审视文化,解读历史。学者深邃睿智的智性思考与作家独具慧眼的`艺术体验,凝结成优美篇章。作品笔墨灵动,笔调犀利,用文学的力量烛照世道人心。
《茨菰》
作者:苏童
评语:《茨菰》借助中国特定时期一名乡村女孩到城市“逃婚”的故事展开追述,细节真实,笔调鲜活,对乡村与城市不同人物在身份、性格以及文化差异性上的描写相当出色,既显示了作者对时代背景及其地方环境的把握,也显示了作者成熟而出众的。艺术塑造能力。
《放生羊》
作者:次仁罗布
评语:这是一个关于祈祷与救赎的故事。藏族老人在放生羊身上寄托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回忆。他对羊的。怜爱、牵挂与照顾,充实了每一天的日常作息,从此心变得温柔,梦变得香甜。小说中流淌着悲悯与温情,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