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最新5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质,定义,目标,定位。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1]

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2]

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3]

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4]

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5]

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6]

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7]

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8]

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9]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技术的分类

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如显微镜、望远镜、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与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

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

3、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与目标体系

1、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运用方法,来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伦理道德,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创新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模式有多种。除采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课外活动模式、家庭教育模式、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其中,基于项目活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的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涵义有二:一是作为总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又称为总目标或目的。二是指对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的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详细的说明,是学生在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什么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体系是指将信息技术的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目标与知识点目标,认知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意目标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整合与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教材、控制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二是激励功能,它能激发教与学的紧迫感与内驱力。三是评价功能,它提供了教学效果的评价尺度和教学设计的参考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编写,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时代性(先进性)。要紧扣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脉搏,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需要。二是科学性。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起点、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时,目标编写中应注意运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显行为目标与内部心理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具体性。表述中尽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实际的语词,应明确、详细,可以观察和测量。四是递进性(层次性)。如,总目标、课程目标、章节(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知识点目标的关系,是一种学习内容方面的递进关系;认知领域中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创见,是一种学习结果方面的递进关系。五是系统性。应列出全部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进、总体优化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分类模式,有四种。

(1)、从年龄阶段来看,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梳状目标体系,见图1。

图1、全人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2)、从内容层次来看,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树状目标体系,见图2。

图2、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图2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同图1,它以一系列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期望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又由一系列的章节(单元)目标组成,章节(单元)以各课时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是课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课时目标与知识点目标的编写中,要求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对象、行为(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产生上述行为)、标准(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

(3)、从心理变化来看,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辐射式目标体系,见图3。

图3、全过程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克拉斯伍(D.R.Krathwohl)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和我国教育科研的有关成果。图中,沿认知维、操作维、情感维各轴箭头方向,学习目标的难度越来越高,体现了不同难度目标的梯级渐进过程。

(4)、从教育发展来看,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如下三维立体目标体系,见图4。

图4、全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模式

该图吸收了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信息素质”总目标是“知识”维、“能力”维、“情意”维分目标之积。图中,将信息技术知识分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其它信息技术知识三大板块。阅读书刊、访问、讨论、参观、实验、电话交谈、看电影电视等“其它信息技术”,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基本信息能力概括为四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情意”维包括信息情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个层次。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订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已就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 ”“教育内容的选取应考虑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求,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时代特征。”下面,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10]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2)、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

(3)、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

(4)、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5)、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

(6)、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

(7)、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

(8)、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9)、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者的区别: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一新型的教育活动,而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与努力方向,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除了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外,还要求教育的管理、评估、环境、模式、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向“信息化”过渡。因此,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强调的是整个教育的现代化,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都要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学习,是一回事。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与科技教育之比较转信息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育

科技教育

在中小学

的定位

是中小学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在中小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逐�

英国将科技课与英语、数学� 我国在中小学已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教育目标

以培养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计算机知识与使用技能为核心。

以培养科技素质为核心。

教育内容

信息工具的认识;信息采集、加工、传输、表达的基本方法;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展各种专题项目的信息实践活动。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用计算机打字、画图、制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百科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媒体

包括计算机、网络、印刷品、音像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媒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均可进行。

计算机、网�

除计算机网络、音像媒体外,还可采用大自然中的实物与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式──以项目主题为中心,融合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演示式──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自主建构式──采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模式,自主完成意义与技能建构。

讲授式──讲授知识。

操练式──形成技能。

编程式──学会编程。

探究式──形成科研能力。

讲授式──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式──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课程教材

课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按城市、县(市)、农村不同地区,实行多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不少于68、不少于68、70~148。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为主。教材分阶段按地区实行一纲多本与模块化课程结构,容许初高中内容交叉重复。小学、初中、高中的课(学)时数一般为:60以内、60、60以上。建议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开设。

英国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天文学、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环境科学、卫生教育等内容综合成“科学调查”、“生命”、“材料”、“物理”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又分为10级。其中,5~7岁学1~3级(第一阶段),7~11岁学2~5级(第二阶段),11~14岁学3~7级(第三阶段),14~16岁学4~10级(第四阶段)。我国则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

教学条件

有多媒体计算机,并与校园网或Internet相连,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要求。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有低、中档的微机即可满足基本要求。强调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要求通过岗前、岗中培训,使专任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标准。

有基本的实验器材和科学基地,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的科学知识。

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电子作品与平时表现。考试工具多采用计算机。电子作品制作考试时可以相互交流,但必须独立完成,且不应与他人雷同。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主要对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进行评价。书面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考试时不准讨论。可采用五级记分制。

科学知识、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技能的学习评价多以书面方式进行。要求独立作答,常采用百分记分制。

与其它学

科教育的

关系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渗透信息意识,注重信息技能的培养。这将成为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流。

计算机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起辅助作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尚不够。

可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但常以理科课程形式,对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专门培养。

结论:(1)、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编程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学习、课件辅助学习等阶段,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的降低、应用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球风靡,在中小学再单纯强调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轻视计算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用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必须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化。(2)、科技教育始终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教育不是对立关系,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科技教育,而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内容。看得更远些,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更多地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单独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门课程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少。就象现在的中小学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收录机、电视机的操作使用课程一样。3、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2)、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能推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能实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创新个性与美感──具有好奇、好思、好学、好做、自励、自控、自立、自强等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创新审美感受(主要指创新过程中的快乐感、专注感、永不满足感,与欣赏创新成果的愉悦感、诱动感等高级情感品质)。[11]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观;创新能力

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明确教育是面向全体,要用素质教育教育每一名学生。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使现代的课堂大大区别于传统课堂。传统的课堂变成班级学习、小组学习、网络学习等。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有道德观、社会责任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电脑动画《让小球动起来――运动渐变动画》时,自制了课件,是“神舟六号”火箭升天的画面,通过火箭的位置移动、火的旋转,然后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的过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感和兴奋感,然后让其自学教材,做出相应的动画,一改以往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此外,针对本课的四个动画,让学生自己创设一种相关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是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是带着问题读书,明确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把计算机真正当成工具,提倡探索式学习,许多知识都是通过上机实践获得的,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

3.要向学生讲明掌握计算机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掌握的,所以要动手实践,然后才能通过知识的积累,逐步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创新的发挥。

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从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主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体,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这种关系体现得更是明显。在一节课中,教师主讲的时间一般是五到十分钟,给学生留有很长的操作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主要倾向于基本功的训练,但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让学生在完成本课操作知识的同时有时间去发挥,而且学生也可以在每周的自主应用课上,发挥联想的翅膀,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如学生在学图像处理部分的《贺卡自制――巧用工具加工图像》中,通过分组协作自制了各式各样的圣诞贺卡,然后用Email发送给同学。这节课中,学生既练习了贺卡的操作知识,又增加了其创作的欲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常识。因此,学校教育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引入教学。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简要探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信息技术;改革;高中;教育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随之面临包括教育方式、目的、内容等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加快新的信息技术与现有高中课程的整合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后,电脑已� 人们通过电脑了解新鲜的资讯、制定工作计划、娱乐生活。“人人都要懂电脑”已� 因此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即使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分析,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讲解多数侧重理论而忽略的实践的重要作用。且教学方式采用教师独自讲解,不配合实践,照本宣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很少有亲自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学到以后工作学习中真正有用的经验,且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师资队伍问题。

教师资源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日益严格。它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既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实际的操作技能水平。但是,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现状却是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偏低,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不是对口专业,而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客串。拥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计算机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种种原因,造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严重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定。

1.3教材问题。

教材使教师教授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的教材内容十分落后。与信息技术实际发展状况相差甚远。例如课本还在讲windows98系统的时候,windowsXP已经广泛应用很久了。教材内容明显与实际技术有差距。这使得上课所学内容过于老旧,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生自然也缺乏兴趣。且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围绕理论、技术方面展开,很少向学生宣传人文方面的内容。缺乏对信息安全、信息责任等方面的宣扬引导。以上种种原因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意义

2.1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生活在信息时代并且终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必然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使其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信息化进程,也推动了高中教育向着长远角度发展。

2.2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产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进行教育方式、思维、目的等等方面的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

3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3.1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效率: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至浏览新闻、交流娱乐,大至科技研发,均涉及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要想在当今社会生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对此,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师资水平、设备等等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针对这种现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中方式:

1、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充满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事物有极大的热情。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点,加以利用。如布置一些课堂任务等等,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产生成就感。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学生课后接触到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将上课所讲内容与课后活动紧密联系,使学生娱乐的同时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如课堂学习了“网页制作”。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网页,评比出优秀网页作品等等。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班级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不同,所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多少不一。因此,课上的学,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且信息技术不仅是理论,还包含实际操作。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触的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实际操作,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则经常操作,日积月累,两者之间则有了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

3.2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尽管学校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且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但是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仍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重视。计算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教授学科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任。2、及时更新设备。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普遍老旧,难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的功能,不能让计算机设备变成装饰学校脸面的花环。3、提高教师待遇。当前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待遇低,造成师资流失严重、队伍极其不稳定。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保护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安心在岗位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4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基础教育中所以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的加入给高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动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以此重大改革。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信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理性的看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在探索中向前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

作者:毛子茂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4

一、时代的发展给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1)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2)目标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3)内容体系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总之,教育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和以往的培训不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新的尝试,学习上,体现了混合学习思想,把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并且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合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并将教学内容融入真实情境中,使我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比如:师生互动、讨论、头脑风暴、案例观摩等,让老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

这个培训的内容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内容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技术,侧重还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信息技术只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工具和平台,起到协助作用。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

四、对教育理念的更新

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强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基础,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把握正确的方向。而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老师教,学生学”,培养出来的都是知识型的人才这样的根本问题和弊端,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通过培训学习,教师要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

五、对教学过程的感受

每个学习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求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相关的活动设计,而各个活动设计的内容都是基于一个主题开展的,这样,培训的各个单元就是在完成一个主题学习活动各个阶段的过程,整个培训结束后,一份可以进行课堂实施的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也就完成了。这种结合教师实际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活动,在各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让老师能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应用其中,同时,通过整个过程的经历,让他们掌握设计一个主题学习活动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方法。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都要进行知识、技能的及时反馈,并进行学习的反思,这些及时的措施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个小结。

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通过集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学会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明白什么样的课用传统性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课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大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老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发现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让教师认识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要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5

信息技术在当前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而且也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好地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使职业技术能够更� 基于此,文中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网络

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在文化课方面都比较薄弱。如何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技能是当前教育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期望能够对突破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难题起到借鉴意义。

一、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突破教育的局限性。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由于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教师要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得知,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根据实践需要再积极选择最优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式[1],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育中,需要学会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教师与学生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教育中,不仅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确立自己的位置,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同时组织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要积极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及活动带来更好地服务,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2],但是教师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即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三、制定良好的评估制度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可以引入评估制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课件的内容。需要坚持精确性,同时保证内容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制作教学课件时,需要注重对内容的提炼。其次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做到目标明确、符合逻辑以及确立合理性。再次是掌握学生对教育知识接收的能力,保证教师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难度适当。最后是技术质量,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适当的学习材料提供科学的材料补充,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件进行适当的美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工具

信息技术为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工作。在当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利于网络工具来开展教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3]。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目前学生应用比较广泛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把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再受到环境、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浏览网上的教学资源,增强对同一内容以及问题的了解,切实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从四个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升教育效果,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也是很大的改革与进步。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教育教学工作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系统中找到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广泛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刘莉。第七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5-1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