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一本好书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

读书,使人归于宁静和淡泊,使生命超然物外。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就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幼儿教师一本好书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1

寒假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书中没有对缺陷的掩饰,没有对成功的浮夸,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与众不同。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教师?李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最好”是相对的。因为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李镇西老师的所谓“最好的教师”,是自己和自己比较而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一、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做心中有爱的教师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执着而深沉的爱,是教师对学生真挚而无私的博爱。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亲密伙伴。这种爱,不是表面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感情。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力图让教育知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让教育更符合人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我感动,他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中都充满了他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情感。心中有爱的教师必定会与众不同、必定会在他所不懈追求的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

二、坚持阅读和写作,做学习型教师

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

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也是随手拈来。李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李老师一直在不停地阅读,从教20余年,这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阅读欲”就是李老师的“生存欲”。

此外,有效的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思考总是让人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于是,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从李老师的笔下诞生了。在此,李老师告诉我们,写作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朴实,不能故作高深;要读写结合,不要读写分离。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三、把问题当成课题,做研究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李老师在书中谈到,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四、坚持不懈,做永不止步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他从教20余年,每天都坚持完成好“五个一工程”——上好每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正是这种坚持不懈、永不停歇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李镇西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教育更不能停滞不前。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教师不能有丝毫懈怠,每天都要学习,每天都要反思,每天都要争取做到“更好”,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我们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做最好的老师》的确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首选教材,读后感受颇深,但还有很多尚未完全消化之处,我将继续学习下去,争取不断向“最好”靠近。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2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3

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读了《欣赏教育》这本书,更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

在我的观点里,所谓赏识、欣赏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欣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鼓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和一个受过激励的人,其能力的发挥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但是,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在课堂上不愿开口,他们害怕自己说错读错了会被其他的小孩子笑话。这时,“欣赏“这一利器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

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有些学生胆子大,乐于表现自己,而有些学生由于羞怯心理怕开口而不愿表现自我。鉴于学生的这种差别,在教学中我就做到心中有数,问题也能做到难易适中。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将欣赏教育作为自己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4

手捧着《教师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意识。

该书开篇就从“学习共同体”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入手,详细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及应实现的预期效果。所谓创造“学习共同体”教学,就是将教师的“教”有效地转换成学生的“学”;将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将课堂模式转变为“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应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触发学生思维的引领者以及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的分享者。传统课堂大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课堂革命带来的是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主张观点,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间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完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教书和育人。书中反复指出,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每一个儿童与教师一道奏响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交响曲。可见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师角色,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应该高高在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就可以驾驭课堂、操纵学生。相反,教师的角色应是和善的亲近的学习领路人,课堂上听到更多的如果是学生的声音,而且是正向的积极的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声音,那么这将是一堂成功的课题。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曾经是那个因为害怕失去话语权从而不能有效控制课堂局面的谨小慎微的老师。很多学生闪光的想法都被瞬间扼杀,久而久之学生们不再愿意开口,甚至连思考能力也开始减弱,沉闷的课堂让时间过得更慢。后来,我开始寻找问题的出处。通过回忆曾经参与过的先进国家如韩国和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幡然醒悟:原来一节好课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调整授课形式,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鼓励发言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慢慢的,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不时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让我对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们刮目相看。教师要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记录学生成长的发言。

三、蹲下来,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之中始终是困扰年轻教师。我尝试着从一个动作开始做起,蹲下来。由于法国班的学生年龄偏小,“蹲”这个举动能拉近师生距离。蹲下来纠正发音,蹲下来指导书写错误的汉字,甚至蹲下来跟他们游戏……教师建立于学生相互倾听双向沟通的第一个要件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稳固的。教师要敞开胸怀接纳每个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国际部任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小班型授课,因此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蹲下来,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蹲下来,将自己的视线放得跟孩子们一样平,看到的注定会是不一样的风景。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我们都能蹲下来,用自己的倾听和包容走进每一位学生!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5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

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

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

1、平等的爱;

2、理解的爱;

3、尊重的爱;

4、信任的爱;

5、民主的爱。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6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明白了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

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

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教师读一本好书心得体会 篇7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