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10篇周庄水韵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如游记知识的巩固及字词、修辞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理解。
在学生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把握好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节奏停顿,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韵味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情感目标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教学重点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3、词语积累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闪烁:光亮的样子。朦胧:不清楚,模糊。连缀:相接。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丝竹:代指弦乐器。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隐匿:藏起来,不显露。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蔓延:不停地生长。三、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3、结构探究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平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4、小结: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四、布置作业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第二课时一、游记线索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二、精读课文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三、主旨探究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四、写作特点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六、板书设计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七、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
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
2、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找出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4。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三)、巩固:朗读课文。
(四)、小结“作者在不同的季节游周庄,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2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情况,抽查后一齐背诵。接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
烘托渲染写景。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最后由“天上”写至“地上”。
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3、品读散文语言。
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
(三)、小结: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巩固:
熟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
2、用“移步换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一篇描写“所见所闻所感”的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周庄水韵》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与景的写景方法。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4.欣赏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看到这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对周庄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的确,那黛瓦粉墙,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过目不忘的。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所描绘的周庄风光,那么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呢,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周庄的小桥流水,波光倒影到底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师会给大家提供几幅图片,看看哪一幅图片它不属于周庄。一定要看仔细了,一定要根据周庄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判断,发现了就可以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图片)
学生观赏图片并找出不属于周庄的图片,并说出理由。(找出水城威尼斯的图片)这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作者在游览周庄的过程中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的确,人们把周庄的景色看作是中国水乡的一个代表,所以人们说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周庄,看一看作者在他三次游览周庄的过程中到底周庄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三次游周庄,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印象如何?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幅图,那么在他每一次游览周庄的时候所留下的印象都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把书打开,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到底对周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第一次到周庄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仲春)第一次到周庄赶上了一个怎样的天气呢?(天下着小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说明了当时天气的状况,有同学找到吗?天下着小雨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啊?(雨雾朦胧)在一个雨雾迷蒙的春天作者第一次游览了周庄,所以周庄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就像什么?(像一幅水墨画)文章标题是《周庄水韵》,那它体现出周庄水的那份神韵了吗?体现在哪一个方面?(打着伞坐船游览)打着伞坐船游览有着一份诗情画意在里面,就是这样一个朦胧,诗意的周庄吸引着我们的作者第二次来到周庄。那么作者第二次游览周庄的时候是在什么季节呢?(冬天)不一样的季节,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感受,作者说他到周庄的时候正好赶上下了一场下雪,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冰雪消融)在这样的冬天里,周庄留给作者的印象不再是仲春时节的水墨画,而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那第三次到周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春天)那么和第一次一样吗?(不一样)第三次到周庄是在春天的一个夜晚,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旅游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旅游节啊?(盛大的节日)这一次带给作者的印象不是水墨画,不是版画,而是(仿佛进入了梦境)。
三、研读课文
从我们刚才浏览课文找到的信息来看,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感受都不一样,那么作者到底怎样展示他不一样的感受,他又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的来看一下课文。
(一)研读作者第一次游览周庄的语句
作者第一次到周庄,周庄留个作者的印象是一幅水墨画。思考:在作者描写周庄的语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周庄水墨画的特点?(隐约 出没 飘忽 笼罩 雨雾)这几个词语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说它是水墨画,那你的感受呢?(朦胧,具有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雨雾朦胧的春天,周庄带给作者水墨画一般的感受。
(二)研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部分
他第二次到周庄的时候,作者说刚下过一场小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他描写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小雪?南方的雪肯定跟北方的鹅毛大雪不一样,哪些地方体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这雪下了一夜都没能将古镇覆盖,说明这雪下得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是“下了一场小雪”呢?(大雪过后肯定是将整个古镇覆盖,古老的黑色砖石会被积雪掩盖住,就不会有砖石与积雪对比强烈的景象出现,也就不会体现出版画的特点。)下过一场小雪之后的周庄,白色的积雪与黑色的砖瓦、石阶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在作者眼中就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是作者在视觉上为我们展示的黑白对比强烈的版画,周庄冬天的这样一个特点。那么除此之外,作者在第二次游览周庄的过程中,他还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周庄。
思考:作者除了从视觉上表现周庄的水韵,还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周庄水的神韵呢?
明确:听觉。
滴滴答答的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江南的音乐同样是那样的委婉动听,缥缈不绝,所以他说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谁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轻柔,悠扬,天籁之音)所以我们说从听觉的角度,作者再一次展现了周庄水的韵味,水的情趣。
第二次就是这样一番妙不可言的感受,那第三次呢?作者的游览一次比一次精彩,如果我们说前两次作者走入周庄,带给他的是一种平面的画一般的周庄的话,那第三次走入周庄,走进这样梦一般的情境中,感受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作者第三次游览周庄
作者第三次走入周庄的时候,他说仿佛走入了一个梦境。我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情境我们称为梦境?或者说你常做什么样的梦?(学生举手回答)梦想就不是现实生活里有的,但是它又是我们渴盼得到的,而周庄给作者的就是这样一个梦一般的感受。
同桌之间讨论,谈谈你读第五自然段的体会,看看哪些句子带给了作者梦一般的感受。
(学生讨论)
哪些语句给了你的的确确是梦一般的感受,而哪一些带给你的感觉好像真的见过一样,你也去过这样一个很美的地方,它也给我这样一种美的感觉,你不想用梦境来形容也可以用别的词来形容。(学生自由发言)
作者之所以能描写这样生动的景象,他其实还得助于一个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旅游节),作者用了盛大的节日来形容它,从哪儿能看出来这个节日盛大呢?怎么就带给我们这么美妙的感受呢?(焰火,缤纷的礼花;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
作者在这一段带给了我们梦一般的感受,而且语言也特别的生动形象,但是我们却觉得杂而不乱,内容很多,却有条不紊。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作的?提示:作者是怎么来游览周庄的?(坐船)那我们追随作者游览的经历看看他坐船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把表示地点的语句划出来,这样你就觉得这段是在有条不紊的表述。(经过一座拱桥—船摇过桥洞—划到古镇的尽头)作者的行踪在游览过程中一直在不停的变化,视角也在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手法当中的(移步换景法)他既采用了时间的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展现了空间方位的变化,空间方位的变化通常是以作者视角的变化来展示的。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景象不同,描述一下,再转一个地方,景象又变了,又描述一番,所以我们说这种写法是写景的文章中通常会用到的。
我们说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周庄的风光,但是人们也常说,再美的景色如果缺少了人的活动的话,就会缺少几分生气。同学们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有大段大段写景的句子,描写得很形象,那他有没有展现周庄人的生活,你有没有在字里行间发现周庄人的生活?周庄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船娘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撸;几个当地的农民在摆弄丝弦。轻松,惬意,充满情趣)周庄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安乐,让我们向往,让我们感动。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庄的景色也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想着最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得益于作者灵活多样的写作的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移步换景法,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应用移步换景。其实作者在这里面不仅仅给人强烈的视觉的冲击,而且还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因此我们说你要把一篇文章写得精彩一些,自然需要调动人各方面的感官,这样的话才能获得更加立体的感受,而不是平面的感觉。文章的语言怎么样?(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最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
五、拓展延伸
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能给我们展现周庄生动的风景,能给我们展现令人羡艳的周庄的风情,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散文的上佳之作,那看到美景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非常激动,那么我们也来牛刀小试一把,看看作者笔下的周庄能不能触发你内心最微妙的感情。跟作者比试一下,看谁写得更精彩?
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的梦境般周庄的景色,仿照下面的句式,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最奇妙的,当然是,顿时变成了
。(学生举手发言)
六、议一议
这样的景色都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就像周庄,每个人都向往着去,但是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带来了麻烦。所以人们也在感叹,说周庄已经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经济大潮中,古镇好像也已经渐渐褪去了古的色彩。鳞次栉比的酒楼,游船如织的河流,都让慕名而来的游人心中有了一丝失落和怅惘。所以,我们也给很多对周庄心存向往的人们提提建议,我们怎么样既保持周庄古朴的风格,同样又使对周庄充满热爱的人们心中不再有任何的遗憾?
思考:周庄正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经济大潮中,你对开发周庄的旅游以及保护周庄古朴的风格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不错,都具有可实施性。那么最后就让我们在《梦里水乡》这首歌中再重温一下周庄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惊喜,希望把周庄留在我们永远的记忆中。
欣赏《梦里水乡》,回顾本文内容。
七、课后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现代散文教学中,我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学习专家毛洪其老师的讲座时,其中有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因此,在《周庄水韵》的教学设计中,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所刷新和改进。这篇课文的教学令我较为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学习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学习重点】
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学习难点】
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 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
二、明确出示目的
三、 预习导学检查,(用时5分)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娴熟(xián) 搅动(iǎ) 斑斓(bān)(lán) 璀璨(cuī)(càn)
B.彩绸(ch6u) 连缀(zhuì) 仲春(zhǒng) 屋脊(ǐ)
C.缤纷(bīn) 隐匿(nì)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D.覆盖(fù) 眩目(xuàn) 屋檐(án) 渗出来(shèn)
2三游周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截取三个不同的场景,多角度描写周庄的多姿多彩,美丽如画。三次中详写___ __,因为突出作者的印象如童话般的神奇美妙。 3研读课文作者三游周庄段落,思考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四、高效课堂
1,自主学习点拨(10分钟)
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拓展练习: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与以前掌握的名句比较。
六、 当堂训练(15分钟)
1、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B.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丝弦:船舱里用丝制成的装饰物。
C.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出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A.比喻、排比 B.拟人、比喻 C.比喻、拟人、通感 D.拟人、通感
3.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1)你能写出“相看两不厌”整首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上面的句子你能想出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吗?
课后记
我很快乐!你快乐吗?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课题】
课型:新课型 执笔:艾湘 审核: 执行日期:
班级---- 组名: 姓名: 完成情况: 组长签名: 【今日警句】明·刘基: 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3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二、明确出示目的
三、 预习导学检查,(用时5分)
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四、高效课堂
1,自主学习点拨(10分钟)
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拓展练习:
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周庄水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2.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难点)3.品读文章1-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重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赵丽宏,中国当代作家,1951年生,上海人。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多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斑斓(lán)
眩目(xuàn)
晶莹(yíng)...参差(cēn cī)谛听(dì)娴熟(xián)....瞬息(shùn)璀璨(cuǐ càn)摇曳(yè)....3.理解词义。
斑斓:颜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眩目:耀眼。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谛听:仔细听。娴熟:熟练。摇曳:摇动。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三次游历的过程,都对周庄有一个整体比喻,你能把这三个句子找出来吗?
明确:第一次: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图画”。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3自然段)“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自然段)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你能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吗?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2.写周庄时,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通过与威尼斯的比较,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3.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吗? 明确:水中倒影 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 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 浑然一体
4.作者第一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同是一幅画,为什么有“水墨画”与“版画”的不同?
明确:“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第一次游周庄,春雨蒙蒙,像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故像水墨画。而第二次游周庄,是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所以说像版画。
四、板书设计
周庄
水韵—— 总体印
象:水乡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
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
强烈的版画
五、课外拓展
周庄这么美,如果周庄的负责人请你为周庄写一段广告词,你打算怎么写? 示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示例二: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5—6自然段,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重点)2.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重点)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第一水乡”在周庄,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屋,都是周庄特有的水乡风貌,在这里,更有斑斓荟萃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饱眼福,让我们继续走进周庄,感受这人间仙境般的美景,感受这童话般的神奇与美妙。
二、自主预习
从全文的角度看,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引出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文章第5—6自然段内容。
1.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空间顺序写的。①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②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由此可见作者三次到周庄,他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如果说第一、二两次的游历,作者更多的是试图展示周庄古朴的美的话,那么第三次游历则是要表现出周庄所具有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极具现代意识的美。这样的两种美糅合在一起,在周庄可谓一绝。
(二)语言探究
作者文学功底深厚,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文中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请从文中选择一处,并试着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使用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细细”“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了音韵的和谐美。
(2)“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3)“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贴切生动,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三)写法探究
读完本文,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三次游周庄的详略的吗?
明确: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所见的美景和感受,从不同季节、时间,进行多角度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写第一次游周庄只用一句话,略写自己的印象,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写第二次游周庄,就稍微详细,写色彩,写声音,绘声绘色,更为动人,说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韵味十足。写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浓墨重彩。温暖的春夜,“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写岸上,写河中,写花船,写音乐,写斑斓的礼花,写摇曳的彩带,淋漓尽致。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四、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总体印象:古雅幽美 诗情画意(水乡)略写
三游周庄一游:春雨蒙蒙
水墨画 略写
二游:冬天雪后
版画 略写
三游:温暖春夜 如在梦境 梦幻图 详写
五、课外拓展
我们刚学过《巴东三峡》,你能说说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吗?两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相同点:两篇文章均为游记。
《巴东三峡》展示的是旅行的全过程,本文则着重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巴东三峡》一文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双向顺序来记叙的,而本文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的抒情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实情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4.体会山川美丽多娇,享受美的乐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就曾居住周庄,它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被评为中国“第一水乡”。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去领略这中国第一水乡的风韵。今天让我们随散文家赵丽宏一起去游览周庄,感受周庄的水之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交代、,抓住,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3、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1)提出疑难字词。(2)解释重点词语。
(3)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1、师:大家初步领略了周庄的美,那么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周庄让我想起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生: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水为周庄这座古城增添了神采和韵味。可以说是周庄包容了水的生机,水为周庄增添了活力。
2、师:假如要我们打个比方,把三峡和周庄比作两个不同的人,你觉得三峡是一个什样的人,周庄又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周庄像一位温柔、婉约的古典女子;三峡像一位热情、奔放的热血男儿。生:周庄像少女,矜持恬静;三峡像男孩,活泼调皮。
3、师:同学们的联想真可谓丰富,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将我们对三峡和周庄截然不同的感受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感受不仅可以化作人物形象来感知,甚至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乐曲来模拟,不是吗?
生:周庄像妈妈哼唱的摇篮曲,充满柔情;三峡像摇滚乐,让你浑身激荡着豪情。生:周庄让我联想到了《春江花月夜》:三峡让人想起琵琶曲《十面埋伏》。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周庄像一位典雅女子,像一支温柔夜曲。怪不得我们的作者曾三次游览周庄。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找出起止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相互交换修改评选优秀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赏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板书。)
如:图一,从“我曾经三次到周庄”到“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图二,从“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到“用人类的乐曲永远也无法模仿。”——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师:照此看来,你觉得,灯火缤纷的周庄像什么画?学生讨论后明确:它色彩艳丽、浓烈,像是一幅抢眼的油画。
师板书:图三,从“最近一次去周庄”到“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春天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感受特点详略安排第一次游览仲春雨中视觉(色彩)水墨画恬淡宁静概括写第二次游览冬天雪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略写色彩鲜明万般柔情
第三次游览春夜旅游节视觉(色彩)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5
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2)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3)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附板书设计:第一课时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小河泛舟——诗意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水墨画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版画色彩鲜明、声音柔美多姿多彩第三次游周庄:春夜旅游节仿佛进入了梦境动人心弦
四、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水,课文中有哪些你喜欢的描写水的句子,请摘录下来,加以体味,说说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1、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这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展示了周庄水韵的迷人之处。突出了滴水和流水声的轻柔,作者把它比做裹着万般柔情的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非常形象。带有古典风味,在措词方面也很讲究多用叠词如:细细、重重叠叠,如如袅袅,读起来富于音乐的美感,真的感觉到流水叮咚作响。
2、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从视觉角度突出了河水一改先前的平静幽深,突然变得光彩夺目。“落”这个词用得好,比“映”来到有动感。作者把此时的河水比作一条彩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文中句式整齐,多为四字词,节奏鲜明,读起来欢快和谐,如:面目一新、瞬息万变、辉煌璀璨、平静幽深、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缤纷的现实与古香古色的周庄形成了对比。
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作者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景象描绘得富有诗意。“木橹”“悠然搅动”“石桥”“不慌不忙”“彩绸”等词语写出了周庄的古朴、宁静。“斑斓”“迷离闪烁”“朦胧眩目”等词又写出了周庄的神秘,令人捉摸不透。
4、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再次把灯光倒映的小河比作光带。
5、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突出了河水的神秘莫测。
6、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作者的感觉很独特,水居然因丝竹声而变得清澈剔透,而且想像出是有荧光从水下射出。
7、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
写礼花盛开前的宁静,水面上除了点点星光外什么都没有,有静有动,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二)研读1—3段。
1、找出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和作者对这样的印象高度评价的句子。印象:评价:
2、作者把周庄和威尼斯比较的用意何在?
3、三段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4、1段中“悠然”、“不慌不忙”表现了周庄什么特点?5、2段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6、3段中“据说”、“大概”等词有什么作用?
7、这部分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仔细朗读文章第二部分,三次游周庄作者去的时令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感悟也不同,请你说说有哪些不同。
2、文中提到了“水墨画”和“版画”,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赏析文章第4段。
1、这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叙述第二次游周庄较第一次着墨多了许多,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述周庄特有的神韵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4、这一段的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赏析第5、6段(重点)
1、作者第三次游周庄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2、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描写周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第5段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的?举例说明。
4、如果说前两次作者是抓住雨水和雪水描写周庄的景观,那么第三次作者是借助什么来描写周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