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9篇高中语文教案模板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属于初中已学课文,用这一篇来导入似乎更符合“温故知新”导入的理念,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为拓展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合适。在以后的设计中,我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接受度,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与逻辑性。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积累运用”部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学生课堂进行习作,教师相机点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知道春笋具有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轰隆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竹笋。(抽拉幻灯片)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出示实物春笋)春笋娃娃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春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先将方框内生字读几遍,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并分好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声、冲是后鼻音。
⑵ 去掉拼音再读,开火车读。
⑶ 认读词语:
一声 春雷 唤醒 冲破 石块 冒着 浅色 一节 向上 嫩生生 阳光 春雨
⑷ 指导读好长句子: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⑸ 分段抽读课文。(长句子老师领读)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学老师读书的语气、停顿。
4、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模仿老师的语气。
5、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春笋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生长的?要求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自学生字笔顺,准备交流: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重点指导: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抽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齐读,说说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话:唤醒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叫醒)谁唤醒了春笋?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春笋生长的季节)这里把春笋当成什么来写?为什么?我们还学过哪篇课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
⑶ 指导朗读:一声春雷要读得慢些,清晰有力,唤醒要读得重一些。指名试读,全班齐读。
⑷ 学习第二句话:春雷唤醒了春笋,躺在泥土里的春笋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指名读第二句话。
出示:它们( )泥土,( )石块,一个一个( )地( )出来。
指名填空,齐读句子。
它们指的是谁?为什么要冲破泥土?掀翻是什么意思?冒改成钻好不好?为什么?一个一个说明什么?(说明春笋很多,而且你追我赶地往上长)
覆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啊!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终于冒出了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在读这句话时,要把冲破、掀翻、冒读重些,读得有力些。(范读,指名试读,同桌互读,齐读)
⑸ 指导背诵: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春雷唤醒了春笋;第二句话讲了春笋是怎样生长的。(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⑵ 学习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谁来说说春笋的样子和颜色?书上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指名读句子。
① 裹着(动作演示)浅褐色(看图理解)
② 指导朗读,看图激情:小朋友看,这些嫩生生的娃娃冲着你们格格地笑呢,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这句话?
⑶ 学习第二句话:
师述:春笋的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指名读第二、三句话。
① 春笋长成什么样儿了呢?(指导看图)
② 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要逐渐加强,语调渐渐提高。(指名试读,齐读)
③ 指导背诵。用问答方式引导背诵:
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
三、总结
读了课文,你觉得春笋怎么样?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
是啊!春笋就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才能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地冒出来。在阳光下继续坚强而又健康的成长!长成高大的竹子,供人们使用。
齐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扩词:
节:春节、节日、节约、节省
破:冲破、破旧、破烂不堪
2、背诵课文。
3、辨析组词:
中( ) 皮( )
冲( ) 破( )
4、兴趣题:
⑴ 用唤醒说一句话。
⑵ 春笋长大后,长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说给同桌小朋友听。
【板书设计】
春笋
冲破 掀翻 冒
迎着 笑 长
不怕困难 顽强生长
【教学后记】
识字教学既是一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低年级的孩子记忆里好,但是面对每天九个生字,往往是今天写,明天忘。如何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率?在生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给生字编故事,编儿歌,编口诀、换部首记忆。例:石头撞虎皮就是破。这样的生字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议论文文章的写作方法。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升学生论辩说理能力。
3、明确学习对一个人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习必须通过“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提升的道理。
(一)知识导入
关于人性的善恶,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各有见解,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荀子的思想见解有逻辑分析,有论证过程,自成思想体系,相对成熟。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正因为“人性恶”,所以荀子主张通过学习教化,抑制恶,使人性的恶向善不断地转化。所以荀子提倡学习,强调学习的必要性,提出“学无止境”。
(二)用心听读
教师示范朗读,请学生请准字音,节奏,语调和情感。
(三)用情朗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整齐句式的气势,读出作者对所有学习者的劝谏之情。
(四)用智赏读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文章流畅的文脉,一边读,一边领悟,交流分享《劝学》的论证手法。
1、文章内容讲述“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学习的重要意义,努力学习必须靠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
2。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短小精悍,情韵悠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性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与本质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
2.把握的结构,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初步掌握梳理结构,并抓住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
2.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品读感知法、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最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弗罗姆的观点大胆质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爱父母,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现在我们一齐朗诵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味了慈母的温情,同学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有哪些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能我们初中时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为记忆深刻,父亲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与我们读者的心中。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整体性感知:
(一)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文中关键句,提出问题
1.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说明原因。
因为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三)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
再一次浏览全文,学生讨论后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内容。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1.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①婴儿时期,是一个自恋阶段;
②生长发育阶段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且被母亲无条件地爱,作者还谈到了母爱的本质;
③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爱,创造爱。
2.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7 )
④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渴求母爱
⑥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⑦阐述父爱的本质
3.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8—10)
⑧提出对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要求
⑨提出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⑩总结全文
三、理解性研讨:
1.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分析母爱和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母爱
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不能受掌控和支配。
本质区别: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
父爱
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 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3. 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 另一种是“我被人 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说说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四、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2.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这两个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3.我们又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五、评价性鉴赏: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发、评价。
1.作者指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积极面、消极面,你认同吗?并说出理由。
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之处在于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观点成立吗?(言之成理即可)
六、本课小结:
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七、布置作业:
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 + 父爱
孩童的爱
爱的能力 ← ←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