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蜀道难教案(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三,围绕“叹”感知创作思路和诗歌风格(20分钟)
1.叹什么?让同学们把握文章思路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环境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2.如何叹?让同学们细读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 m.shubaoc.com 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诗的行文脉络,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来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解析状“难”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教学层次设计:一个课时。导入→诵读→感叹→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PPT显示蜀道地形。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那么一千多年以前要入蜀该怎么办呢?李白警告我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紧接着播放朗读音频)
二,多种形式诵读(15分钟)
1、课前预习,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课堂模仿,再读感悟。
配蜀道画面和朗诵音频,要求学生体会音频中的感情、语气、语调节奏,感情基调等,学生诵读表演,教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三,围绕“叹”感知创作思路和诗歌风格(20分钟)
1、叹什么?让同学们把握文章思路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环境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战祸之烈:;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2、如何叹?让同学们细读找出作者所用的手法。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已是夸大。在描绘高峻险曲时,用“六龙回日”“百步九折”“扪参历井”“去天不盈尺”等词语,进一步具体形容,使人惊心动魄。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变幻的句式。《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或把散文句式和谐地运用到韵文中间,或把三、四、五、六、七、八、九乃至十一言的长短句式错综间杂地组合起来,巧妙地为抑扬顿挫的情感语气服务。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诗人的这种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感服务的。
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反思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