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信息技术2.0教学设计案例 1

能力维度

教学设计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微能力点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课题名称

《地球的结构》

主要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运动,并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本课的学

教学对象

五年级

教学重点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学习难点

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第四节写诗的部分内容——插入图片。是在学生掌握了文字的输入和文字的常用的格式排版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片的插入和调整,并学习设置图片在文章中的绕排方式。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已经掌握金山文字20xx的文件操作,包括保存文件、打开文件、输入文字,并能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块的基本操作,懂得按照作文要求排版文章,掌握了图形的绘制,设置图形的格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和移动的操作。

(2)掌握设置图片的绕排方式,能够围绕主题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

2、情感态度目标: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积极发表意见,善于听取他人建议。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课时:1课时

上课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安排

1、打字练习

巡视了解、个别指导,进行中文打字练习,将指法、文字录入这一教学常规每一节课5分钟

2、引入

提问学生,最近的节日是那一个?学生会说是六一儿童节。引出本节课要排版设计的资料文章:关于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回答老师的问题,以问题引入本节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明确学习目标。

1分钟

3、任务一:排版设计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六一儿童节的资料文章,按照作文的格式要求。

巡视了解,个别单独指导。学生排版文章,把文件保存到教师电脑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排版设计文章。复习排版练

5分钟

4、展示学生排版设计好的文章,对比有图片装饰的精美文章,让学生感受到图文并茂的精美设计。老师展示学生排版编辑好的文章,同时给学生展示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有和没有图片装饰的差别。(如果有学生已经会插入图片的话,就拿他的跟其他学生的比较。)说出自己对别人排版设计好的文章的评价。仅仅是文字的文章,有点呆板,要是恰当的添加图片装饰点缀,文章会非常漂亮。学生可能会被图文并茂的文章吸引住,因为他们以前排版的都是单纯文字。这样令学生迫切想学会如何添加图片来装饰自己的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5分钟

5、学习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的格式,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设置图片在文章中的绕排方式。老师示范、讲解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的格式,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设置图片在文章中的绕排方式。(如果发现有学生已经会插入图片的话,可以请会的学生示范如何插入图片,这样对其他学生更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认真学习,记住插入图片的方法步骤。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有直观的教学作用。如果是已经掌握如何插入图片的学生示范操作,更能促进其他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

4分钟

6、任务二:学生实践操作,在文章中插入图片,练习调整图片的大小和在文章中的位置,设置图片在文章中的绕排方式,装饰自己的文章,尽量让自己的文章装饰得漂亮一些。

老师巡视,进行个别学生辅导。学生练习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和在文章中的位置,设置图片在文章中的绕排方式。通过实践练习,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

15分钟

7、总结、评价

(1)点评学生作品

(2)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展示自己的作品。欣赏评价他人作品。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会欣赏、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排版水平。

5分钟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创建文件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把自己创建的文件存放在文件夹里,进行分类管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过程与方法: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练习操作+作业完成教学重点:创建文件夹及文件夹的命名与保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本节课学习自己创建文件夹,并通过学习,能够把自己的文件分类存放在自己文件夹里,便于管理文件。

二、新授

1、认识文件夹

Windows把计算机硬盘里的各种文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类似文件柜的抽屉里,这些“抽屉”,就是文件夹。就像抽屉可以再分在分成许多小格一样,文件夹内也可以再建立文件夹,我

2、如何创建文件夹

在建立新的文件夹之前,首先应该确定这个文件夹建在哪里,是直接建在打开的硬盘(根目录)里还是建在已经建立的文件夹里。下面我们就学习在“我的文档”下面建立一个新文件夹。

(1)首先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2)其次教师总结创建文件夹的方法。

①在桌面双击“我的文档”图标,打开文件夹。

②单击文件菜单。在“新建”的子菜单下选择“文件夹”,然后单击。

③“我的文档”下面就建立了一个新文件夹。

(3)最后,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请“小老师”提供帮助。

3、文件夹的命名和改名

文件夹的命名规则与文件的命名规则完全一样。

文件和文件夹都可以改名。下面我们将“新建文件夹”改名为“学习”。

(1)在“新建文件夹”上右击弹出快捷菜单。

(2)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并单击“重命名”。

(3)输入新文件名“学习”,然后在虚框外面单击右键(或者按回车键)确定,文件夹的改名就完成了。

三、学生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一练,教师巡视辅导。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在认识文件夹的基础上学会新建文件夹,在掌握文件夹命名规则的前提下给文件夹命名和改名,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学生认识文件夹,教师演示新建文件夹,让学生自学文件夹命名规划的内容,大家合作探讨文件夹的命名和改名,通过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例如:

⑴初步了解。

⑵让学生学会。

⑶能够掌握。

⑷使学生熟练掌握。

⑸能按指定要求。

⑹能够根据指导要求。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例如:

⑴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及实践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

⑵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预设问题,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⑷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⑸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感受学习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得怎样),例如:

⑴通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⑵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作作品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通过作品展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⑸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本章、本节应该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哪里学习有困难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激疑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

(教学意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信息处理(新授):(信息处理)(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兵教兵”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对的操作,怎么做呢?请同学根据书中××页内容进行操作,然后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加深印象。)

2、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强调步骤,学生观看。

(教学意图:⑴直观演示,明确方法;⑵老师直观演示为学生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⑶让学生对本课学习任务进一步巩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难点。)

三、课堂活动(作品制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再次,老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原则)

(教学意图:激励学生,取长补短,培养自信,培养创新,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教学意图:梳理概括、形成网络;画龙点睛、强化主题;承前启后、巧妙过渡;扩展深化;小结查标,巩固效果;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电脑写日记

2、过程与方法:正确掌握记事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记事本的能力、探索自学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在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学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浓厚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设想

本节课中,我采用讲练结合、小组探索、个别指导的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知道了使用“记事本”的方法,也学会了运用中文输入法。

三、教材分析

《给爸爸妈妈的留言》是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第七课,本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记事本”,可以用“记事本”记日记,在记日记的过程中学会用电脑输入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使用“记事本”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练法、任务驱动法

六、教具准备

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练习了那么多天的英文打字,大家表现的不错,也学会了健盘的操作和鼠标的运用。那么,同学们,你们用过电脑写日记吗?(没有)想不想用电脑给爸爸妈妈写日记啊!(想)那好,我们这节课啊,就一起来学习给爸爸妈妈的留言吧。

二、教授新课

打开课本第35页,学生可以是自学,也可以小组学习,还可以下位走到自己的好友跟前与他交流的建议与意见。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就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从而达到进一步掌握知识,获取能力的目的。

2、讲解疑难问题。在电脑中有很多种中文输入法,最常用的有全拼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微软拼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等。我们用最简单的输入法:全拼输入法。

A、如何转换成:全拼输入法呢?先单击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出现了输入法的选择界面,再单击“中文(简体)—全拼”就可以出现在全拼输入法了。

B、如果我把字把出来了,我应该怎么选择这个字,才能显示在记事本上呢?(教师演示)比如:我们打‘爸’字对应的是‘1’直接就按空格健就可以在记事本上输入‘爸’字了,如果要打的字,在第一页上没有,就用主键盘区的“+-”键翻页继续往下找就可以了。像“爸爸”这两个字,比较常用的词,电脑能显示出来,你只要选定它,就不用再打了。这些常用词最好能一次性完整打完,这样就可以如快打字的速度。

C、如果文字输入完后,要怎么样在“记事本”中让自己的文章符合排版呢?

(生:单击“编辑”菜单中的“自动换行”选项)记住,段落开始要空两格,只需按空格健将光标移到指定的位置就可以了。

D、学生自己操作(要求:给爸爸妈妈的留言)

师:现在我们把留言打完了,要不要保存呢、(要)那应该怎样保存呢?(单击“文件”,按“保存”,把你要保存的文件位置找好,要保存的文件名输入就可以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桌面上的图标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并能够熟练的打开桌面上的图标。

2、在熟悉操作窗口的同时,认识窗口的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程序窗口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操作实践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Windows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都指向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桌面上就出现一个称为“视窗”的图形,我们通常也把视窗称为“窗口”,如果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如何运行程序,打开窗口呢?别着急,请跟我一起学。

二、新授

(一)、打开窗口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打开窗口:

1、把指针移动到桌面的图标上,然后双击。

2、单击“开始”按钮,在菜单中选择需要运行的程序图标或需要打开的文档并单击它。“开始”菜单中的每一个命令和桌面上的每一个图标一样,都代表着一个应用程序,每运行一个程序,就打开一个窗口。

(二)窗口的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工作区、边框、窗口角。

(三)窗口的操作

1、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还原

最大化与还原:单击“最大化”按钮,窗口就扩大到整个桌面,这时“最大化”按钮就由“最大化”变换为“还原”。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还原”就可以了。

最小化与还原:单击“最小化”按钮,窗口就缩小为一个图标按钮,存放在任务栏上。如果要恢复原来的窗口,单击任务栏上的图标按钮就可以了。

2、窗口的移动

注意:窗口最大化是无法移动的。

3、窗口大小的改变

4、窗口的关闭

要关闭窗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单击“关闭”按钮。

三、练一练(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汇报,师点拔。

四、拓展知识

同时打开3—5个窗口,然后将指针移至任务栏的空白位置,单击右键并选择“层叠窗口”,看看有什么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复习打开程序的窗口,进一步认识认识窗口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名称,并能对窗口进行各种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习自学,回答问题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同学们完成得都非常好。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第三课《用艺术字美化标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短文中插入艺术字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插入艺术字及对艺术字进行简单设置的能力。

2、技能目标:学会如何在短文中插入艺术字,并对艺术字进行简单的设置:包括大小的设置、位置的设置、式样的设置。

3、情感目标:通过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艺术字的插入与设置

教学难点:学会艺术字的设置

硬件环境:课件、网络环境下的广播教学

软件环境:Office软件,纯文字短文(学生用),有艺术字的短文(教师用)

教学方法:示范模仿、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过程:

一、创设对比导入

1、学生打开指定的Word文档《神奇的九寨沟》,让其对标题进行美化。

学生操作:用格式——字体的方式美化标题。

2、展示学生的美化作品,并取出老师制作的艺术字的标题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讨论:比较学生作品与艺术字作品之间的差异

3、引出学习重点——艺术字

教师:这些字有颜色、造型的不同,我们把这些字叫做艺术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插入艺术字”。(板书课题:用艺术字美化标题)

展示艺术字的用途。

出示图片。

(本环节让学生感觉自己所掌握的内容还需要更加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插入艺术字。

1、教师讲解最简单的插入艺术字的方法(详细讲解)

(1)将插入点置于要插入艺术字的位置。

(2)执行“插入”→“图片”→“艺术字”。

(3)出现“艺术字库”对话框。选择一种艺术字样式,单击“确定”按钮,进入“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

(4)在“文字”框中输入要设置的文字即“神奇的九寨沟”。

(5)在“字体”列表中选择合适的字体,在“字号”列表中选择所需字号。单击“加粗”或“倾斜”按钮可以进一步修饰字体。

(6)单击“确定”按钮,艺术字即以嵌入式插入文档中。

学生仔细听讲

2、学生分组活动。

(1)分组进行操作,键入艺术字“神奇的九寨沟”。

(2)小组、个人之间互助,完成“神奇的九寨沟”的键入。

老师巡回指导,个别辅导,找出存在学生操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二)艺术字的调整。

1、根据学生分组操作中呈现的问题,展示这些存在问题的艺术字。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调整艺术字的位置、大小、式样?学生尝试调整。

2、发现艺术字挡住了一部分文字,应该把它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调整艺术字的位置?

“艺术字”也是一幅图片,所以,调整艺术字位置方法和图片相同。

3、怎么才能够改变艺术字的大小、形状。

先选定艺术字后,其周围将出现三种标志,拖动8个白色控点,可改变其大小;拖动黄色菱形控点可改变其形状;转动绿色旋转控点可对其进行旋转。

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巩固。

(让学生在自己操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是学生想知道的内容,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亦可集体指导。)

(三)艺术字的进一步修饰。

1、老师展示另一组更加漂亮的艺术字。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老师做的艺术字为什么比你做的漂亮呢?

(分析引导,自我探索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2、请同学们再输入艺术字,并修饰艺术字。学生可以根据教材15页—16页的内容,依次练习对艺术字作进一步的修饰。

(学生操作,教师做重点辅导)

3、交流汇报。重点解决;

(1)改变艺术字的字体、字形、字号

(2)改变艺术字格式

(3)改变艺术字竖排或横排格式

(4)艺术字的删除方法。

三、探究活动。

1、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不同的艺术字。

老师展示各种不同的艺术字型(多种有一定难度的艺术字型),问学生:你们还能设计出多少种不同的艺术字?

2、看看谁设计出符合文章内容、最有特色的艺术字标题。

学生在完成最基本的训练后,进行拓展性练习,设计最有特色的艺术字型。

交流互动,寻找更理想的效果

四、活动评价

1、让学生谈谈今天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2、在书上完成评价表。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熟练地选取不同风格的背景图片;

2.学会根据提示对图片角色和动画角色进行缩放、旋转等调整;

3.理解画面的层次,能由远到近地调用角色,并合理调整角色间远小近大的关系;

4.通过用金山画王“画”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动物,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画面需要,恰当地调整图片角色或动画角色大小、位置等属性。

教学难点:有层次地摆放角色,并合理调整角色间远小近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请齐读课题:

2、回顾打开金山画王的方法:(学生回答)

(1)双击桌面上“金山画王”的`图标。

(2)“开始”菜单选择“所有程序”中的“金山画王20xx”,打开“金山画王”。

(3)右击金山画王图标,选择“打开”。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准备场地

请孩子们大声的把步骤读出来,并教师讲解。

1、点击“图库”按钮

2、选择“背景”

3、选择“漫画风格背景”

4、选择背景图片(可用箭头翻下页背景图片)

孩子们,是不是很简单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任务二:主角登场

1、聪明的小乌龟

请孩子们为小乌龟的出场铺路吧!请大声朗读!

教师出示步骤:

(1)单击“角色”按钮选择“陆生动物角色”

(2)选择乌龟图片拖到画纸上。

请孩子们按步骤操作把小乌龟请到我们的画面上。

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缩放、平移、确定及撤销工具的应用。

2、兔子

请孩子们仿照刚刚的操作步骤,自己操作。

任务三:拉拉队登场

强调近大远小,学生操作。

任务四:图片的保存

(单击“档案管理”,在弹出的窗口选择“输出档案”,选择保存图片的地址(提醒一般不能保存在C盘),输入文件名,保存)

三、训练:

1、大家来闯关

2、下面请孩子们开始你们的创作吧!

3、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听呢?(指名说)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认识图表的适应范围,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据之间的`图形关系,发现事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表格数据的图表制作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1)图表类型、数据源的选择;

(2)图表数据分析。

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内容:在淘宝各省销售额表中完成制作嵌入式图表:

数据区域:A1:B36

图表类型:簇状柱形图;

数据系列产生在:列;

图表标题:淘宝各省销售额;

不显示图例。

1.在研讨任务1中完成制作嵌入式图表:

数据区域:A3:B10;

图表类型:簇状柱形图;

数据系列产生在:列;

图表标题:淘宝商品分类销售额;

分类(X)轴:项目分类

分类(Y)轴:销售额(亿)

不显示图例。

2.在研讨任务2中制作嵌入式图表:

数据区域:A3,B9;

图表类型:饼图;

数据系列产生在:列;

图表标题:淘宝消费者年龄分布图;

不显示图例。

3.在研讨任务3中制作嵌入式图表:

数据区域:A3:B12;

图表类型:折线图;

数据系列产生在:列;

图表标题:“”支付宝交易额;

不显示图例。

二、扩展学习内容:

1.在sheet1中完成制作嵌入式图表:

图表类型:簇状柱形图;

图表标题:城市年平均气温对比;

数据源:A1:A13和D1:D13;

系列产生在:列;

显示图例。

2.在sheet2中制作嵌入式图表:

数据区域:A2:E2和A5:E5;

图表类型:三维簇状柱形图;数据系列产生在行;

图表标题:成绩表;不显示图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初三认识分数,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新的数学概念,是对数的认识质的飞跃。在小学阶段,分数单元将在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教学。三年级学期主要从操作、直观、部分-整体的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合理认识,总结分数的意义,在表现部分-整体的意义的基础上,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和四种运算方法。

【单元结构】:

【学情分析】:

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孩子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状况,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逐渐通过行为表现图形表现符号表现这个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表现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教育设计构想】: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

这里主要介绍几分之一的教育构想:教育几分之一时,从认识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的顺序进行教育。

关于一半,以下想法进行教育

教育二分之一时,运用丰富的表象支持,初步理解分数的意思。也就是说,从行为表征切蛋糕开始,使用希沃屏幕和授课助手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步视频展示,使学生的手工操作更加明确地表现给每个学生。之后,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来表现图形表征,让学生明确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有其二分之一。最后转移到抽象分数的二分之一,结合以前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思。

到了四分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打折,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实践操作,展示报告,让学生感受到表示同一物体的四分之一,有不同的分法。学生展示报告时,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不同方法,比较评价。

总结: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

本部分练习题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使练习题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

练习20个第一个问题:

从学生到一体机,一边拖动图形,一边说能否用分数表现的理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力。

练习20个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在一体机上克隆,拖动已知的方形画这个图形,学生惊讶地发现构成的图形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他们深刻体验到原来的游戏中含有数学知识,增进对数学的爱。

练习20个第8个问题:

将图形的涂装部分平移、旋转操作,转换为图形整体平均分数后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涂装部分。这些在一体机上进行的交互操作,更直观地表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

又如补充的扩展练习题: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说明道理后,教师去除紫色遮布,显示两个尺子的长度,验证学生的推测,处理这样的练习题,看起来很神秘,学生更感兴趣。

第二部分:简单计算。

在教育的简单计算中,学生为什么和分母分数一起减少,分子一起减少,分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用数字结合思想回答这个问题是最直观的。例如,为什么八分之二和八分之一不等于十六分之三?

只要将右图重叠在左图上,表示加上两个分数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个算理。

另外,在教育的1~几分之几的时候,让学生明确。此时,1可以看到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分数的分母和减分的分母相同)来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先演示1=分子分母相同分数的过程,然后用移动色块的操作来表示减法的过程。

第三部分:简单的应用。

教育例1(1)时,很多老师的反馈是,这个剪子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整体的'1是从一个物体变成了一堆物体,还是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我在设计这个例子的教育环节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一点,合理地把他们掉进了这个小陷阱。

首先提示(1)中的图1,学生当然意识到平均分成4个方形,其中1个是其中的1/4。然后,我把事先拼好的这四个小方形拖拉分开,分成四个方形。这时,我问孩子们:现在是吗?四个正方形一个小正方形?1?什么?就这样掉进了陷阱。之后的操作,调用图形,或者用笔直接将4个正方形包围在一起,说明如果这个时候把这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其中一个正方形占四分之一。完美实现了整体1从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的自然过渡。

例题中(2)调用EN5课程模式下的笔中苹果图案,现场生成6个苹果素材,展示6个苹果整体,平均分为3个,1个是多少完整的过程。

例如,2:有12名学生,中间是女孩,男孩。男女各有多少人?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初三阶段可以通过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教育时立即生成12个图形素材作为这12个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演示这个过程:将12个学生视为一体,平均分为3个,其中1个是女性,12÷3=4(名)其中2个是男性,12÷3×2=8(名),使学生利用图形这个直观表象认知后进行数学语言的说明,进行列式计算,更加深刻理解,掌握要求1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分数这一单元的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师在教育中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构筑行为表征到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分数的意思,为今后进入高年级学生更刻、系统地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例如:

⑴初步了解。

⑵让学生学会。

⑶能够掌握。

⑷使学生熟练掌握。

⑸能按指定要求。

⑹能够根据指导要求。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⑴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及实践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与技能。

⑵通过预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预设问题,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⑷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⑸在老师、同学帮助下,感受学习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得怎样)

⑴通过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⑵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作作品的乐趣,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⑷通过作品展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⑸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本章、本节应该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点。

【教学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哪里学习有困难的技能或知识点。教学重点要重在将知识的“透”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难点则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谈话导入、激疑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

二、信息处理(新授):(信息处理)(讲授法、示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兵教兵”合作法、游戏教学法)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师:对的操作,怎么做呢?请同学根据书中xx页内容进行操作,然后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法解决xx问题,任务驱动、加深印象。)

2、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强调步骤,学生观看。

三、课堂活动(作品制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再次,老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四、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为主导原则)

五、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去。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针对主题收集资料,并能将资料分类保存;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制作相关的幻灯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制作汉字发展过程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汉字的发展”幻灯片的制作。

教学难点:

资料分类保存的习惯培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资料来研究汉字的发展过程。建立文件夹、下载资料等知识学生都已学过,这一课重点突出分类保存的优越性,要传授一些操作技巧,如强调根据需要建立文件夹;将图片通过“另存为”的方法保存到相应的位置;根据需要下载文字,可以通过将网页中的文字复制粘贴到记事本并保存起来的'方法减少一些不需要的代码等。

幻灯片制作中,主要介绍了将图片设置为背景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制作时,应注意背景与文本等内容的协调,避免利用图片作背景而使整个版面变乱。

在交流中,除了交流作品外,应让学生多交流一些制作时的经验、感受,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教学建议:

1.激趣引入。

课件展示汉字“车”的发展,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任务。

2.收集资料。

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准备收集哪几方面的材料,并创建相应的文件夹。

推荐相应的网站“中国科普博览”。

可先提问图片的保存方法,再来说说文字的保存,并强调文件名的命名。

小组合作完成资料的收集。

3.动手制作。

小组讨论准备介绍的内容和形式,确定使用哪些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一定的整理。

先请学生演示幻灯片中背景的设置,再引导学生尝试用图片作背景。

小组合作完成幻灯片的制作,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不拘泥于教师的演示文稿,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4.典型交流。

教师选取有特点的作品(有创意的或有明显缺陷的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方法、合作情况、遇到的问题等,教师从旁引导、点拨。

5.整理作品。

各小组分别整理自己的作品,并回顾制作的过程,体会其中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6.交流评价。

交流可采用集中交流和组间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同学有展示的机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