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 原文及翻译(最新21篇)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苛政猛于虎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及注释

曾逐东风拂舞筵(yán),乐游春苑断肠天。

你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东风:指春风。舞筵:歌舞的筵席。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又为何肯捱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曾经随着东风轻拂歌席舞筵,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苑中游玩。

又为何肯捱到秋天来啊,现在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

东风:指春风。

舞筵:歌舞的筵席。

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销魂。

肯到:会到。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

赏析

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 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苛政猛于虎 3

【成语】苛政猛于虎

【拼音】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解释】政:政治。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出自】《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近义词】苛政猛虎、繁苛重赋

【反义词】轻徭薄赋

【典故】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苛政猛于虎 4

春秋时期,孔子率领众多弟子,坐着马车经过泰山脚下,看见路边有一个妇人披麻戴孝,正伏在一座新坟上悲哀地哭泣着。坟地中有三座坟,两座旧坟,一座新坟。

孔子停下马车,凭着车栏注意地倾听,又叫他的得意门生子贡上前问问情由。

子贡走到坟墓边,问:“大嫂,听你的哭声,好像有莫大的悲伤,是吗?”

妇人抬起头,抽泣着说:“这一带有猛虎作恶,过去我的公公外出办事回来,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在田里干活,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独生儿子上山砍柴,又被老虎咬死了,我怎能不悲伤呢?”

子贡将妇人的不幸遭遇转述给孔子,孔子下车亲自上前问:“既然老虎这样凶恶,你们为什么还不趁早离开这儿呢?”

妇人回答:“这儿地方偏僻,官府的人到不了,没有苛政。”

孔子深有感触,沉默了一阵,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苛政比恶虎还要凶猛。”

【哲理启示】:

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告诫当权者要关心民众疾苦。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5

苛政猛于虎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译文及注释 6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壹:真是,实在。(4)而:乃。

然:是这样的。

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焉:于此,在此。

去:离开。

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zhì):同“志”,记住。

苛政猛于虎 7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从泰山旁经过,看见有个妇人坐在坟前很伤心地痛哭。孔子见到这种情景,心中十分同情,便叫他的学生子路前去问那妇人为什么这样恸哭。子路走到妇人跟前轻声问道:“你哭得这样伤心,好象有很大的忧伤似的,是这样么?”那妇人抽抽搭搭地回答说:“是的,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而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听到这里,忍不住问:“这儿常有老虎伤人,你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那妇人回答说:“这儿没有残酷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暴政,用不着给官家当差、交税。”

孔子叹了一口气回头对学生们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孩子们应该记住,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后来人们引用“苛政猛于虎”来表示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用以形容反动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文言文《苛政猛于虎》翻译 8

先秦:佚名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和译文 9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和译文

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作品介绍

《即日》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96首。

原文

即日

作者:唐·李商隐

桂林闻旧说,曾不异炎方。

山响匡床语,花飘度腊香。

几时逢雁足,著处断猿肠。

独抚青青桂,临城忆雪霜。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初春,在桂林郑亚幕。

②按:今本宋之问集无“小长安”句。张叔卿《流桂州》:“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疑义山误记。

③匡床:方正而安适的床。

④指雁足传书。

⑤著处:犹到处。

⑥冯浩云:度腊终无雪霜。非忆雪霜,念京华也。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即日李商隱

桂林聞舊說,曾不異炎方。

山響匡床語,花飄度臘香。

幾時逢雁足,著處斷猿腸。

獨撫青青桂,臨城憶雪霜。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11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⑴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夫子轼而听之⑶。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苛政⒁。”夫子曰:“小子⒂识⒃之,苛政猛于⒄虎也。”

注释

(1)过:路过。

(2)哀:伤心,悲痛。

(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

(4)使:派遣,让。

(5)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6)壹似:壹:确实。壹似:确实像,很像。

(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重:重叠。

(8)而曰:乃说。

(9)然:是这样。

(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

(12)焉:于此。

(13)去:离开。

(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苛:苛刻,暴虐。

(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为小子。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

(16)识(zhì):通“志”,记住。

(17)于:比。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作品理解

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解释:政:政治。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出处:《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政治的残暴【近义词】:苛政猛虎、繁苛重赋【反义词】:轻徭薄赋用法用法:一般作宾语、谓语。结构:主谓式。

苛政猛于虎 12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7、找出甲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的句子:(4分)

⑴尸横遍野: ⑵十室九空:

⑶倾家荡产: ⑷颠沛流离:

18、择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2分)

A、非死/则徙尔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使子路/问之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9、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0、甲文中能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分)

21、翻译句子。(4分)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2.回答问题。

(1)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什么?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甲文蒋氏的乡邻为什么要号呼而转徙?�

21第一句翻译重点是虽字和毒字;第二句的重点是识字。(每句2分)

22、(1)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 ; 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与猛于虎的苛政 (2) 苛政猛于虎(1分)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1分) 起义推翻封建制度(3分)

《苛政猛于虎》原文 13

先秦:佚名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赏析 14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更是说明了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苛政猛于虎 15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注解,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注解,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的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苛政猛于虎 16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③子之哭也:( ) ④苛政猛于虎也:(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25、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6、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参考答案:

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苛政猛于虎 17

【注音】kē zhè měng yú hǔ

【出处】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释义】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政治的残暴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苛政猛虎

【押韵词】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耳闻眼睹、立锥之土、王道乐土、停辛贮苦、轻歌曼舞、黏皮带骨、沁人心腑、阴曹地府、超今越古、。.。.。.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经过泰山边时看到一位妇女在墓旁痛哭,相问之下,得知他的丈夫与儿子都被老虎吃了,这儿没有苛捐杂税才从外地逃到这儿,这个妇女表示情愿被老虎吃了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孔子感慨地对学生说:“你们看,苛政猛于虎也。

【成语示例】不觉暗暗点头,深服古人‘苛政猛于虎’真是不错。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其它使用】

◎ 过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人们说苛政猛于虎(旧社会内暴政比虎还可怕),用虎去比拟暴政。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18

苛政猛于虎

原文

孔子过⑴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夫子轼而听之⑶。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苛政⒁。”夫子曰:“小子⒂识⒃之,苛政猛于(17)虎也。”

【阅读训练】

1、解释:

(1)使:;(2)然:;(3)识:;(4)于:

2、翻译:

(1)吾夫又死于焉:

(2)何不去也?: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解释:(1)让,要,派;(2)是这样;(3)同“志”,记住;(4)在,被,比

2、翻译:(1)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2)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上文通过老妇人一家为躲避苛政,躲进深山老林,宁愿被老虎咬死也不愿离开的事实,反衬了当时社会苛政的严酷,赋税劳役的深重。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注释

(1)过:路过。

(2)哀:伤心,悲痛。

(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

(4)使:派遣,让。

(5)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6)壹似:壹:确实。壹似:确实像,很像。

(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重:重叠。

(8)而曰:乃说。

(9)然:是这样。

(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

(12)焉:于此。

(13)去:离开。

(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苛:苛刻,暴虐。

(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为小子。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

(16)识(zhì):通“志”,记住。

(17)于:比。

理解

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苛政猛于虎 19

苛政猛于虎

先秦:佚名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 20

In ancient times, at the foot of Mount Tai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one often heard of tales of tigers devouring people

One day,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passed by Mount Tai. As they walked along, his disciples talked about what they had heard and seen.

Suddenly, they heard someone weeping in the distance. They went over and saw a young woman who, with her head covered with a white kerchief, wore white cotton clothes, trousers, shoes and stockings. She was kneeling in front of a new grave and weeping bitterly. The disciples didn't know what to do. Confucius ordered one of them to go forward and ask: "Who has died? Why are you weeping in such sorrow?"

The woman raised her head, wiped her red and swollen eyes, sobbed and answered intermittently: "In the past, my father-in-law was devoured by a tiger. Later, my husband was devoured by a tiger too. Now my son has also been bitten to death by a tiger."

Confucius' disciple asked worriedly: "The tiger harmed the liv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your family. Why didn't you leave this place earlier and move to somewhere else?"

The woman sobbed, saying: "There are tigers here, but there are no exorbitant taxes, levies or heavy corvee here!" When Confucius heard this, he turned to his disciples and said: "Remember, tigers devour people, but tyranny is fiercer than tigers!"

古代,在群山环抱的泰山脚下,常常听到老虎吃人的事情。

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路过泰山。弟子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所见所闻。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哭声。大家便走了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的妇女,头上包着白色的头巾,身上穿着白布衣裤,脚上套着白布鞋袜,正跪在一座新坟前面痛哭。弟子们不知如何是好,孔子叫弟子上前询问:“死了谁?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妇女抬起头来,擦着红肿的眼睛,抽泣着断断续续地回答:“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掉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掉了。如今,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的弟子着急地问道:“老虎伤害了你家三代人的性命,你为什么不早点儿离开这里,搬到别处去呢?”

妇女哭着说:“这里有老虎,但是没有苛捐杂税和繁重的摇役啊!孔子听到这儿,回过头来,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老虎吃人,可是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苛政猛于虎也原文翻译 21

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礼记·檀弓下》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