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作文四百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贴春联的作文四百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是细致的小编演员帮大伙儿整理的贴春联的作文【优秀13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今天是年三十,明天就是春节了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现在人们为了保护环境,已经不怎么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却流传至今。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春联。所以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春联,不仅是因为从古至今的习俗,更增添了喜庆。
这不,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就开始贴春联。首先,我拿出春联,铺平,贴上双面胶,稍等一会儿,,撕下双面胶的外壳。紧接着,我和老爸接来一盆水,把旧春联撕下,将抹布浸湿,把门擦的干干净净。爸爸拿来春联,站上小板凳,让我站在下面看贴的位置对不对。可老爸不是太偏左,就是太向右,弄得我这个“指导员”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只好上前帮忙。可是我并不太会贴,我一去帮忙,反而是帮倒忙,搞得爸爸更手忙脚乱。
经过一番周折,春联终于贴好了,我看着红彤彤的春联整齐地贴在门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低头一看,我的手却被染成了红色,心情立刻“晴转多云。”“这是什么春联呀!质量真差,还掉色!”我气呼呼地向爸爸望去,却发现爸爸脸上也染上了“春联红”,俨然是个活包公嘛!我幸灾乐祸地笑起来。
“你会背王安石的诗吗?”爸爸问我。我说:“当然会啦。‘炮竹声中一岁除,春光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张贴对联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优良传统习俗,远自1050年前的五代十国起就有了,它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与祈祷。它的特点有:内涵相近、强弱相当、字数相等、文字不一。
有记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为了了解春节期间大家张贴对联的情况,学习有关对联知识,我决定进行一次春联调查。大年初三这天,我带着本子转了124户人家,其中有92家张贴了对联,但也有32家没贴,很明显张贴对联的人家多,占了74%。张贴的对联中有恭贺新喜的:燕舞春风花织锦、人歌盛世喜盈天;有恭喜发财的:两厢锦绣藏百货、一店春风暖万家;还有振我国威的:猴舞新春春意闹、龙腾古国国威雄,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只要粘到恭喜祈福的就应有尽有。但是也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最多的错误是上下联贴反了,如:雨润芝兰万里香、春催桃李千山秀。正确的应该是仄音贴上联,平音贴下联。其次的错误是内容不相关。比如“迎春接福千秋旺、东西南北遇贵人”,这家人可能买对联时就拿错了。三是上下联文字相同,比如“喜悦声中鸿运来、红联高照接福来”,上下联中的两个“来”字就不能在同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中重复出现,更不能在上下联的同一个地方出现。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年年过年年年不虚度、岁岁别岁岁岁不蹉跎”,这里面的“不”字就是例外,因为它是虚词,它可以重复,而上面对联中的“来”字是实词,不能重复。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幅很好的狗年春联:“金鸡唱撤紫光照、玉犬旺财鸿运来”。祝大家新年快乐,天天向上!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无比重大的日子,因为今天我家要贴春联了。
好不容易才等到了贴春联的`时刻。我先帮爷爷把旧春联撕掉,然后拿来了新春联和浆糊,我们就开始给春联上浆糊了。我费了好多时间才给一张春联上好浆糊,可是看看爷爷那边,爷爷已经把另外两幅上好浆糊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比不过爷爷快,我怎么也想不清楚。
我们开始贴春联了。爷爷爬上梯凳贴,我负责在下边看春联有没有贴斜。
总算贴好了,我累得满头大汗。贴春联可真难呀!
写春联、贴春联是我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今年春节,我终于可以自己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了。
我的学校是一所书法特色的小学,一进大门,就看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标语,这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学校里还陈列了很多书法名家的字帖,还有专门写毛笔字的桌案,整个学校充满浓浓的书法文化。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专门的写字课,我回家也坚持练毛笔字。妈妈告诉我,练书法是对写字和自身品性的双重磨练,只要坚持,能体会很多的乐趣,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寒假了,妈妈说给我机会表现一下。她为我准备了专门写春联的红纸,让我亲自写一副春联贴起来。写正联的长竖条红纸上有暗纹,仔细看,暗纹是一个一个的圆形,写横批的是一张小些的横条红纸。妈妈还特意找了一副春联来让我临摹。
真的要开始写了,我又有些紧张了。想了半天,还是拿出平时练字的宣纸,先试着临摹。练了两遍,我自己觉得还不错,就准备正式在红纸上写了。这时妈妈又仔细地关照我:“写正联的纸是有暗纹的,每一个暗纹的圆里写一个字,要注意字的大小;写横批时要注意字的间距。而且红纸和练字的宣纸是有差别的,写的时候注意毛笔的墨要蘸匀,。”我点点头,铺好红纸,抓起笔,蘸好墨,定定心,开始一笔一划地在红纸上写字。我拿出了比平时练字更加认真的劲头,手一点没抖,没有停顿,很快我就写好了。妈妈把它们平铺在地上,认真地从上往下看了两遍,欣慰地笑了。看到妈妈的笑脸,我也开心地笑了。
我和妈妈一起把春联贴在大门上,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今天,奶奶一大早就从家里赶过来叫我们贴春联。
我们马上来到了门前,拿起了春联,定好了位置就开始坐贴右贴,贴完了左边,还要贴右边和上面。我们刚贴完了一处。开始贴另一个地方了,我们这才发现有许多的地方要贴春联。一共有8处,这才弄完了1处,真是太多了,我来到了另一个门口。又开始忙碌起来了。我突然感到一阵口渴,于是我来到了办公室,喝了一杯茶。感到十分的清凉。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劳动之后的什么吃的东西都感觉好喝。喝完了茶,我又来到了门口,继续贴,贴了整整一个上午,这让我十分的累,但我还是非常的高兴,因为我劳动了。
今天可真是一个勤劳的一天啊。
中午,我来到奶奶家吃饭。刚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贴对联,我赶紧地跑过去,兴高采烈地问:“奶奶,需要我帮忙吗?”“好啊,你帮我拿一下剪刀吧。”奶奶开心的说。我爽快的回答:“没问题。”
奶奶今年68岁了,但是奶奶的皮肤非常的好,既通红又光滑。眉毛浓浓的,弯弯的,眼睛是单眼皮,但是很大,就像一块黑宝石,炯炯有神,嘴角微微一启,就会露出亲切的。笑容,还会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奶奶把“福”字贴了上去,我一看:咦,我好奇的问奶奶:“奶奶,错了,你怎么把福字贴倒了呢?”奶奶笑着回答:“小傻瓜,‘福’字倒着贴,就表示福到了。”春联终于贴好了,上面写着:合家欢乐迎新年,满堂喜庆度平安,合家平安。
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不仅收获了快乐与美好,还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春节到来之际,街上车水马龙,张灯结彩。家里阖家欢乐,其乐融融,在除夕这一天人们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清晨,曚昽的东方如鱼肚吐白,一轮红日逐渐升起。家乡的人们早已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除夕的年夜饭了。街上的道路已有人给它们换了“盛装”,干净的路面,鲜红亮丽的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苍劲挺拔的树杆上……小院里,家人们也忙得不可开交。妈妈、奶奶、堂姐负责做午饭;堂哥、姐夫负责洒扫庭院;而我和爸爸、爷爷负责贴春联。爸爸将少许面粉做成浆糊,爷爷把一幅幅写好的对联,精心地对折、裁剪、摆放,那动作就像身经百战的水手使舵一般,熟练自如,一丝不苟。爸爸和爷爷整理完毕后,我催促他们和我一起去贴对联。
春联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人类历史的奥秘。春联很有讲究,字体是又黑又粗的仿宋体,主体色是红色,红色代表吉祥、安康。但是,传说在以前春联可不是为了图个喜庆,而是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专吃小孩,人们为了吓跑它,就在它来的那一天放鞭炮、贴春联……
爸爸在上联的后面均匀地涂抹上浆糊,随即贴在了右边。“爸爸,上联为什么要贴在右边呢?”“这就是古人的文化呀。因为古人读文字一般是从右往左的,所以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贴好了春联,以示庆祝,爸爸还放了鞭炮,贴春联便是新年这首欢快曲子的前奏。村庄里那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激起人们的快乐,那红色的春联萦绕在我的心头,带来的只有那挥之不去的幸福!
听,“噼里啪啦”的鞭声;看,绚丽多彩的烟花;贴,带有喜气的春联……这些都是过年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贴春联呢?而且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呢?
这个疑问还是源自于除夕那一天早上。“过年了,给你了!”我的声音在家里回荡,开心的心情难以掩盖。上午,妈妈早早就在准备团圆饭,爸爸又像往常一样叫我去帮他递剪刀。
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向门口奔去。我看着春联,心想:十几年来,我一次都没有贴过春联,不如恳求爸爸让我贴一次春联?我争得,爸爸的同意后,说干就干,拿起春联兴致盎然的去贴了。
我先来了个迎新送旧,把去年贴的春联用手撕下来,可是――就春联像狗皮膏药,粘在门上不撒手。“这可怎么办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爸爸在边上笑呵呵地说:“女儿,你忘了我们去年是怎样贴的?”听了这句话后我便在脑海里拼装记忆的碎片,过了一会儿“拼图”终于拼好了。我自言自语说:“应该先用湿抹布把春联抹湿,然后再用刷子把弄下来。”
把旧春联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来了。“唉!问题多的真像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春联哪是上年联还是下联?”我问爸爸,爸爸跟我说明左右春联的位置后,我就开始贴了。先把浆糊涂在门上,然后再把对联摆正贴在门上,最后用手把抹平。
我望着自己的“杰作”,得意洋洋地扬起头来,爸爸突然大笑起来,还边笑边说:“小花猫快去洗洗。”去照了一下镜子“啊?脸上怎么,红一块白一块!”
洗脸之后我就很奇怪,为什么要贴春联呢?
我跑去问爸爸,爸爸也一脸迷惑的样子,眉头紧皱,跟我大眼对小眼。最后给了我一个答案“百度一下。”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用此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用新桃符替旧桃符。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者辛寅逊在桃坡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在红纸上。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
除夕夜的天空被烟火“霸占”,除夕夜的餐桌被菜盘挤满,除夕夜的大门被春联遮盖……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成了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贴春联代表的是我国劳动人民想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今年大年二十九这天,爷爷又贴春联了,我成了他的小帮手,忙的不亦乐乎的。我先把大门清扫得干干净净,再把春联拿出来平整地摊在桌上,然后撕下四条长长的双面胶,把它贴在春联背面的四周。爷爷呢,早站在椅子上等我把春联递给他。这时,我就站在一米开外,帮爷爷矫正角度。我说左一点,爷爷就往左边移一点,我说右边低了点,爷爷就把右上方往上拉一点。就这样,我和爷爷配合着,很快就把春联帖得又平整又对称。
之后,我读着春联上的话:“富贵平安好运来,一帆风顺福星到”。爷爷听了,笑着说:“宝贝,你顺序读反了,应该是‘一帆风顺福星到,富贵平安好运来’。”“噢,不是这样读的吗?”爷爷跟我解释,“我们中国古人的书写习惯是竖式的,而且要从右往左读。贴春联时,上联是贴在右边的,下联是贴在左边的,横批贴在上方的正中间。因为贴春联是传统习俗,所以,至今我们国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哦……”,我听了恍然大悟。
今年我自家的春联也特别有意义。是我的书法老师亲手书写,我和妈妈一起贴上的。我跟妈妈说:“等我书法练好点,我也自己写春联贴。”妈妈笑眯眯地说:“好期待哦!”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里,包涵了丰富的知识和许多有趣的事情。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清明节祭祖扫墓、剪纸、刺绣……我都想慢慢地去体验,去尝试,我要把我们中国优良的传统习俗、优秀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今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除夕。因此,我昨晚兴奋得一夜睡不着,早早地起来了。吃过早饭闲得无事靠在窗户上观赏着清晨的美景。你看那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说:“过年了,过年了……”太阳公公也慢慢露出了头来,好像一个没睡醒的孩子。
“梦梦——你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给你个任务——贴春联!”外公说。我一听兴奋地跳起来连说好。
都说福到了,福到了,就是要把福倒着贴。我果断地拿起“福”字,刷了刷胶水,倒着贴在了门上。外公看了,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就是贴春联了,刚还信心满满的我顿时像泄了汽的气球,面对那么高的门,两眼一抹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外公好像早有料到,他搬来了一张凳子,我如获珍宝抢过梯子就往上爬。我先刷了刷胶水,随手拿起门联就要开贴,可还没贴就粘在了一起。呀!不好,外公急忙过来救场。“是胶水放太多,导致它粘起来了。”外公说。这一次外公拿上面,我将春联拉直,拉直后和外公喊着“三二一”的口号将第一张春联贴了上去。
看着第一张春联完成后,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又继续将第二张刷了刷胶了,这一次我决定要自己贴。我拿着春联站了上去,无奈的是个子不够高贴不到,还是要两人一起合作才能贴。我和外公又喊着“三二一”的口号将第二张也贴上了,虽然有一处角落出现了折,但经外公那粗糙又灵巧的手将不平整的地方又变得又平又直了。陆陆续续,我和外公花了一个小时将所有春联都贴好了,还贴得十分平整。
看着贴好的春联,我和外公开心地笑了起来。虽然中间发生了困难,但是和外公互帮互助,最终战胜了困难。其实困难不可怕,战胜困难成功就会随你而来。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决定贴一副春联,我爸爸有点口吃!
妈妈说:“老公,快把上面写着‘聚财源心连万家、架金桥情系中行’的'春联贴上去,还有一副下次再贴吧!”
“OK!”老爸答应了。
老爸先把“福”字倒贴在门上。
我看着门上倒贴着的“福”字,问:“为什么要把‘福’字倒过来贴?”
老爸说:“因为……这……样,‘福’才……”
“会到。”我乱说也能说对啊!
老爸让我拿双面胶,他把春联平放在地上,贴上双面胶,然后拿到门口比划了一下位置,让我帮忙撕去双面胶上的保护纸带,最后把春联贴到墙上,按得很平很直。
我问老爸贴春联有什么作用?
老爸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既喜庆美观,又可以招来许多亲朋好友,大家在一起过一个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新年。
越来越接近春节了,今天妈妈提议贴上春联,我连忙附和说:“好!”
可对联怎么贴呢?我们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关键时候还是找百度帮忙了,然后这一查才恍然大悟。原来,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三或四声,叫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或二声,叫平声;至于贴哪边就要看横批了,横批是从哪边读起,上联就贴在哪一边。
说干就干,我把双面胶粘在对联的反面,然后爬上梯子把它们端端正正地贴在了门边。对了,正中的“福”字可以倒着贴,这就代表“福到”噢!
终于,我把对联都贴好了,还和它们还合了影呢!
春节快到了,我和爷爷要在大门的两边贴上春联,迎接新的一年。
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明代,“桃符"才改为“春联"。春联便沿习成为民间的一种过年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子等不同名称。
我和爷爷一起去武商超市买春联,到了超市看到里面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过年的年货,真是琳琅满目。我们只奔卖春联和福字的'地方,爷爷买了一副春联和几个福字,我买了一个十二生肖的吉祥猪。
回家后,我们先贴福字,我看到爷爷把福贴倒了,急忙喊:“福倒了,福倒了”。爷爷笑了笑说:“把福倒着贴,是因为‘到’和‘倒’是同音字,所以人们喜欢读福到了。” 接着,我们开始贴春联,我让爷爷贴上联,我贴下联。他拿起上联,往门的左边用手比划了一下高低,拿来双面胶先粘好,又搬来一张板凳站上去,把春联贴了上去。我学着爷爷的办法把下联贴在了右边的墙上。贴好后,我指的墙上的春联读了出来:“千祥云集喜临门,万事如意合家福。”
我们又把室内的各个小门上都贴上了红纸剪的福字,把中国节挂在电视柜上方,室内顿时有了过年的气氛。看着贴好的春联和门上的红福字,我心里乐开了花,我在心中默默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更加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