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和董卿的忘年交纪实故事最新5篇

董 卿 篇1

董 卿

董卿(DongQing),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73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于华东师范大学2002届本科班、上海戏剧学院2009届硕士研究生班。1998年因主持上海东方电视台《相约星期六》节目收到观众关注,开始小有名气。2004年因主持第十一届青歌赛使其事业脚步稳步前进。2005年,颇具黑马气质的董卿首次亮相央视春晚,随即被观众所熟知。此后,到连续九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名、优播音员主持人”。连续七年排在央视挂历女主持人中前三甲。成为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

[1]

多次成功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中文名: 董卿

优秀播音员主持人

外文名: Dong Qing

主要成就: 中国综艺节目最佳表现女主持人

别名: 国籍: 民族: 卿宝、卿姐、小董

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女主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族

生肖/星座:牛/天蝎座

出生地: 上海市闸北区

身高/体重:169cm/50kg

出生日期:1973年11月17日 (癸丑年)

座右铭: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职业: 主持人

特长: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主持,写作,英语 上海市崇明县堡镇

祖籍:

主持节目

相约星期六 欢乐中国行 魅力中国 音乐人生 人世风情 快乐大篷车 东方戏剧 我要上春晚 我爱我家 流金岁月

1 早年经历

董卿早期的照片(4张) 董卿出生在上海市闸北区,她的爸爸是上海崇明人,爸爸是个很严谨、很坚忍也很善良的人,很庆幸她身上继承了爸爸的这些优点。她的父母双双毕业于复旦大学这所高等学府,毕业后双双分配到安徽淮北。那时候淮北还是一个小县城,董卿的妈妈不忍心小董卿受乡下生活的艰辛,便把她寄养在上海的外婆家,董卿的童年是在外婆身边长大的,一直到快要上小学,董卿的父母才将其接到淮北。

[4][4]

[2]

[3]父母对董卿的希望,就是她能好好念书,考一个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1979年进入安徽淮北上小学开始学习生涯,父亲对董卿非常严厉,要求她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董卿从7岁开始她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父亲曾带给她“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这些的童年“阴影”,[4]

[5-6]

[4]

这对于当时还是小女生的董卿来说有着相当大的杀伤力,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他才明白自己的成功源自父亲的“魔鬼”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

[6-7]

1983年只念了四年小学的她连跳两级升入初中,1985年从安徽淮北随父母迁到浙江省嘉兴市并就读于嘉兴一中,上中学后,被老师发现颇有文艺才华的董卿常常为了参加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而以补课等的理由对父亲撒谎。 主持经历 浙江卫视时期 董卿小时候是文体爱好者、作文成绩很好,演讲比赛、唱歌跳舞、体育都好。和大多数喜欢文艺的女孩子一样,董卿儿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但是父母都不赞同董卿从事文艺工作,她不顾家里的反对,1991年9月考入浙江艺术学院((现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表演专业(大专)。毕业后董卿被分在浙江省话剧团,但是到了团里之后并没有什么戏可拍。也就是在那一年,董卿的生活出现了变化,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董卿陪一个朋友去考试,自己也顺道考了一下,结果却意外的被录取了。就这样误打误撞迎来她的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董卿在浙江电视台工作了两年,即做主持又做编导,她的工作如鱼得水,生活也是十分的惬意。就在这个时候,父母看到东方电视台要向全国招聘,让她去试试,董卿并没有太在意的给上海寄去了她的带子,半年之后竟然接到东方电视台的复试通知,1996年,董卿到东方电视台。 上海卫视时期

初到上海之后,董卿无比失落,发现自己是从成千上万人中挑出来的,根本没人理她,也没节目可做,因为她是新人。1996年底的央视的春节晚会是北京、上海、陕西三地合办的,这是她首次与CCTV接触,这位新人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在春晚剧组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她。由于日子闲着有些无聊,董卿就去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1999年顺利从这里读完本科毕业。真正的转机是在1998年,她受邀主持一档新节目《相约星期六》,节目样式讨巧,加上董卿清纯的主持风格被观众接受,随即受到观众关注。董卿开始尝试什么叫小有名气。

1999年,面向全国的上海卫视成立,董卿第三次易主,丢掉炙手可热的位置,想找到更大的舞台,几乎没犹豫就去了,到了上海卫视董卿才发现,就是串联节目。卫视的收视率也是一塌糊涂,上班就是点卯,最初新频道成立的喜悦过去了,很快她就感到了失落,换来的生活却是每天无所事事,她就在家读《红楼梦》读《唐宋诗词》。这些古典文学,能帮自己平复浮躁,逼自己想清方向。同时,不愿空闲着的董卿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并顺利进入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接下来,上海卫视改革成功蒸蒸日上,一切柳暗花明。董卿也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尤其2000年主持一场“上海—悉 尼双向传送音乐会”,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因此一举夺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在当时评委几乎没有一个人认识她的情况下,全票通过。获“金话筒”奖也为董卿带来另一次重要的机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2002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金话筒”的一位评委希望董卿加盟《魅力12》。对上海正有点“七年之痒”,考虑再三的董卿终于带着简单的行李到北京。央视时期

进入中央电视台后,她的主持事业也是一步一个台阶地稳定上升,也获得了地方和国家级的大量重大活动的主持机会。在央视工作的头两年中,董卿共主持了130多场晚会和文娱节目,并从西部频道调入综艺频道,折取春晚主持的花冠。这其中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董卿主持“第十一届青歌赛”,连续20天直播,职业组和非职业组共有三十场,每晚直播近三小时。董卿每天下午四点彩排,到十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和老师核对次日的考题。回家已是凌晨三点,董卿还要打着哈欠背台词,直到最后的一颗夜星,渐渐隐没,生活规律被打乱,有点苦不堪言,可她乐在其中。一场场下来,特别有成就感。

接下来,董卿更受到央视领导的重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李咏、周涛、朱军、董卿组成的“春晚四人搭档”首次亮相,和其他三位主持人相比,董卿的出现颇具黑马气质,即便当时的董卿与十年前(1996年)同样是央视春晚,但是做剧务的她幡然两人,站在200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大家对她的目光还是多少有些陌生,而那个时候,也没有人会以为,董卿在未来,会以“当家花旦”的姿态在央视舞台上绽放。[12]

[12]

从此之后,董卿就成为地位稳固实力不可撼动的综艺主持人,是倪萍退出、周涛淡出后成功的继任者,她主持的几档综艺节目尤其是大型晚会都是影响力很大的节目,是目前出镜率最高的综艺女主持人,其工作量也可想而知,每年上百场活动主持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由于董卿的电视业务突出,2005年起,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名、优播音员主持人”。

[1][3-6]

从2005年起至2013年,董卿连续九年

[13-15]担任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及其他重大晚会的主持人,成为央视力捧的一姐。中央电视台每年临近新春都会发布“央视挂历”,它一向是央视主持人排名的风向标,截止2013年,董卿是连续八年登上央视挂历,除了2006年,董卿和月亮姐姐、小鹿等主持人排到挂历的12月份外,2007年至2013年,在央视挂历中,董卿始终排在女主持人前三甲,央视挂历中主持人的排名也可以看到,央视对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她的一姐地位日益稳固。

[13]

[16]2007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MFA艺术硕士学位,2009年4月毕业。

在20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中,当接近零点时,现场时间突然出现了两分半钟的空档,导演马上安排董卿救场发挥。当董卿开始大方自如地自由发挥时,耳麦里突然出来导播的误判:“不是两分半钟,只有一分半钟了。”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而此时,耳麦里再度传来更正:“不是一分 4 半,还是两分半!”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了两躬,用“欢乐的笑”、“感动的泪”、“奔波的苦”等诸多排比句即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耳的“感谢”。肢体停顿让她在紧急中控制住了节奏,加上流畅的语言表达,铸就了这个“金色三分钟”,也成为了主持学上一个完美的案例。华丽丽的“金色三分钟”救场,使董卿的才气一举展露,又恰逢倪萍年龄老去才,使得连续九年春晚的舞台上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成为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个人生活

董卿很希望两个人的感情能够始终保持着纯粹、透明,不要掺杂太多的杂质。董卿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她希望在她有苦、有累、有委屈的时候,有一个关心她照顾她的男人在身边支持她、鼓励她,这本不算什么奢求。但身处娱乐圈的董卿的感情生活还是一直众说纷纭,尽管多次被媒体拍到约会的照片,但她仍坚称自己还在等待。[19]

[1][17-18]

在杭州上学期间,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西湖旁边的三联书店,她遇到了自己的初恋,男友是一个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的男孩。董卿的第二段恋情,是1998年在上海东方电视台站稳脚跟的时候。第二任男友是一位公务员,但最终他们恋情的结束是因为年少气盛,和董卿的任性宣告结束。1999年,到上海电视台工作后,结识了曾是上海电视台的导演黄辉,由于同事关系,便展开了“办公室恋情”,即董卿的第三段恋情。在2001年的董卿获得第五届金话筒奖后,要调离去央视之际,和黄辉分手。同年,还未到到北京发展前的董卿与程前相恋了。董卿非常崇拜程前,对程前感情很深,一直希望恋情能有好结果。2002年到北京发展后,她就与程前同居了,恋情维持了5、6年。2007年夏天分手了。

[20]

2012年09月11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被爆料称即将结婚,而男友叫宓春雷,两人是在聚会上相识,之后日久生情,确定关系。而宓春雷是上海中瀛集团董事长。两人也已经秘恋两年多,婚礼已经在筹备。 活动主持 2006年之前

全国红十字总会、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关爱生命”公益慈善晚会。 2006年

4月26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宝钢慰问演出,“歌满湘南”—心连心艺术团赴湖南郴州慰问演出,“情系宁德”赈灾晚会,2006“集善嘉年华”慈善晚宴。2007年

[21]

5

1月10日晚牵手幸福·2006中国地产慈善之夜晚会,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和谐阳光下”文艺晚会,“心连心”艺术团赴山东莱芜慰问演出。 2008年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海南慰问演出,《爱的奉献》2008年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走进残奥·共享激情·情系灾区·奉献关爱 ”大型公益演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慰问演出。 2009年

8月14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江西上饶慰问演出,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焰火晚会解说(与朱军搭档),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解说(与朱军搭档),12月19日跟随“心连心”艺术团赴龙岩慰问演出(录制)。 2010年

CCTV《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主持人,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 解说主持(与曹可凡、季小军搭档),7月18日主持第13届“武警十大忠诚卫士”颁奖典礼,8月4日主持广州亚运会倒计时一百天文艺晚会(与季小军搭档),8月21日在广州深圳主持心连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11月12日与朱军搭档解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10月31日与曹可凡、陈蓉、朱军共同主持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文艺晚会,11月12日与搭档朱军解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及亚运会序曲珠江巡游,11月27日与朱军搭档解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闭幕式,12月18日主持中央电视台和俄罗斯电视台共同打造的跨国寻亲公益电视节目《等着我》(董卿与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主持人唐海平、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主持人玛莎)。 2011年

6

4月14日在三亚亚龙湾主持“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晚会,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4月27日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录制),6月7日团中央来井冈山纪念九十周年的慰问演出。 2012年

9月19日主持庆祝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六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欢歌大凉山”》。 2013年

央视主持人董卿登上著名杂志《时尚生活》的封面,并且还拍摄了一组时尚大片。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参演作品

2007年外国人才艺展演,助演小品《退货》表演:博比肯、关平、董卿;2007年综艺盛典,客串小品《超生游击队》表演:董卿、蔡国庆;2008年春节晚会,客串小品《开锁》表演:黄宏、巩汉林、林永健、董卿;2009年春节晚会,客串相声《团团圆圆》表演:李伟健、武宾、朱德刚、樊光耀、董卿;2009年春节晚会,助演魔术《魔手神彩》 表演:刘谦、董卿;2010年助演魔术《千变万化》表演:刘谦、董卿;2011年春节晚会,助演魔术《穿越》 表演:丁建中、董卿;2011年春节晚会,助演魔术《年年有余》表演:傅琰东、董卿;2011年2日和3日连续两晚,董卿做客北京卫视BTV 《巨星秀》 7 访谈节目,畅聊春晚主持人背后的故事,直面感情敏感话题;2012年春节晚会,助演魔术《幻境》表演:刘谦、董卿。 演唱作品

序号 歌曲 01 《好听》 02 《奉献》 03 《夜来香》 04 《追梦人》 05 《军港之夜》06 《跟我出发》07 《来跳舞吧》

董卿 演唱作品

序号 歌曲

08 《但愿人长久》 09 《城里的月光》 10 《掌声响起来》 11 《至少还有你》 12 《野百合也有春天》 13 《爱的箴言》(沙宝亮) 14

《嫁给幸福》(庞龙)

序号 歌曲 《敖包相会》(周传雄、朱军) 16 《再见北极雪》(周传雄) 17 《还剩下些什么》(羽泉) 18 《幸福节拍》(顾斌、曹云金) 19 《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刘谦)20 《生活就是舞台》(央视主持人)

董卿 篇2

董卿、俞飞鸿、刘若英 |女人的高级美到底从何而来?

若有气质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说起高级美,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会是端庄大方的董卿、温婉知性的俞飞鸿、优雅文艺的刘若英。 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她们依然不失优雅,楚楚动人。 这些拥有高级美的女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董卿:读书让我重拾自信

董卿出生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里。她说,平日里,父母在家没事就是看书。父亲热爱文史,最爱读《古文观止》、《二十四史》,母亲则偏爱西方文学。

上小学时,父亲会要求她把读到的成语、诗词都要抄到小纸片上,然后贴在书桌上反复翻阅。 而每逢放假时,母亲就会给她列出书单:《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 她常常三五天就能通读一本书,有时候母亲觉得她读的太快,还会抽查一下。当被考验到书中一章的人物关系时,她总能对答如流。父母的严格教育让董卿从小就对文学耳濡目染,她热爱读书,成绩优异,只念了四年小学的她曾连跳两级升入初中。

上中学时,她爱上了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还常常为了参加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跟父亲撒谎。 出于热爱,她考上了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却一度因为形体不如其他同学而感到很沮丧。失落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在图书馆里读书,在书中的世界寻找力量。在那段低落的时光里,读书给了她希望。

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董卿在文化课上渐渐找到了自信,在台词和形体方面也渐入佳境。

她的口才为她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一次机缘巧合,她成为了主持人,后来又被东方电视台录用。 到了上海,她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个无人理睬的新人,她只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在剧组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她。后来上海卫视成立,她果断地选择去了更大的舞台,然而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个串联节目,卫视的收视率一塌糊涂,上班就是点个名。生活变的无所事事,她陷入了失落。但她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开始在家里读《红楼梦》、《唐宋诗词》等大量的古代名著诗词。这些古典文学平复了她内心的浮躁,让她认清了人生的方向。

怀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她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并成功考上了古典文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边读书边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上海卫视改革蒸蒸日上, 一切柳暗花明,而此刻的董卿早已将自己培养得成熟干练,因此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一举夺得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届的最高奖“金话筒奖”,这次成就,也让她获得了进入央视的机会,走上更大的舞台。

从那以后,从春晚,到《中国诗词大会》,到《挑战不可能》,到《朗读者》,成为了人人为之赞叹的端庄得体,大气知性的主持人。

她说,一路走来,是读书帮她找回了自信和希望:

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到现在,董卿依然保持着她多年以来的习惯,就是睡前要阅读一小时书,而且诸如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她也从来不会带到卧室。处在互联网时代之中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

尽管再忙,她依然会坚持抽空读书,她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读书给了她自信,让她在每一个人生的低谷里都能积蓄力量,然后在拨云见日之时一飞冲天。

俞飞鸿:读书拉开了你与别人的差距

在《十三邀》第九期节目中,许知远和俞飞鸿的对谈刷爆了朋友圈。

面对许知远的花样挑衅,甚至是充满关于性、男人、潜规则等事情的追问,俞飞鸿面带微笑,语气温柔却又坚定,没有一丝局促。她透露出来的,是由内而外的聪慧与从容。她的眼神明亮仿若星辰,眼角带着和煦的笑。

俞飞鸿在观众眼中是一代美人的典型,1999年,她在《小李飞刀》中饰演的惊鸿仙子,知性温暖,不咄咄逼人却闪闪发光。她出场时的惊鸿一瞥,眉目生秋,惊艳动人。

过去了18年,当我们再次看到俞飞鸿的时候,不禁感慨,岁月待她如此宽容,仿佛只轻轻拂过了她的脸。

在《十三邀》中,当提到演戏时,她说:我自己吸取的养分,不是从我演一个角色、一部戏里吸取的。 我觉得演戏之外有太多的地方让我去吸取养分,所以我精神世界的富足,不需要靠我演某一个角色来获得。

而这最重要的养分,正是来自她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件事——读书。

俞飞鸿可谓是天生丽质,16岁的时候就担任电影女主角,18岁就进了电影学院。

她的同学兼同事王茜会回忆她们的大学生活时,就说到,俞飞鸿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 当时班里有很多男生追求她,想邀请她吃饭、看电影,她一般都会拒绝,然后安静待在教室看书。 她喜欢读一些名人传记,探寻他们性格形成的源头,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借鉴成长。她的朋友王茜说,有一次她去教室,看见俞飞鸿正在读《伊梅尔达马科斯自传》,她张大了嘴巴,问俞飞鸿看这书干嘛。

俞飞鸿没有回答,只是叹息了一声:“哎,婚姻就是一场赌注啊。”

伊梅尔达是菲律宾的女政治家,她的丈夫是菲律宾总统,两人的经历类似《纸牌屋》里的故事,俞飞鸿却看得津津有味。

读书让俞飞鸿有着高于同龄人的成熟,同时也拉开了她与别人的差距。 大学期间,她就是出了名的学霸,不论是学习和生活她都做了很好的规划。 当其他女孩忙着恋爱的时候,她在学英语,以至于以后能用英语演戏生活; 当舍友睡懒觉的时候,她却天天练晨功还从不迟到,最后还拿到奖学金。

相比较外边喧嚣的世界,她更喜欢安静地沉浸在书中,跟着主人公一起成长,感受不同的人生。 俞飞鸿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是须兰的《银杏银杏》。她爱这个故事,十年间她逢人就讲述这个故事,于是有一次王朔说:“既然你这么喜欢,不如自己去拍。”在王朔的鼓励下,思考再三,她决定为之一搏。

为了拍这部电影,她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为了达到心目中的要求亲自写剧本。接下来做导演、拉投资、选拍摄地、找演员。.。.。.

▲《爱有来生》

那时候的电影市场并不是很火热,但俞飞鸿却坚持为了自己的热爱去拍了这部电影——《爱有来生》,票房两百万。虽然票房一般,但这部电影口碑拿下首届女性电影周评审团特别关注单元女性电影奖。2010年,还拿下了17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完成了自己的热爱。她并没有如大家想象的充满野心,成为女强人,而是在完成心愿后安静地退出了。她继续回到原来的生活,安静地读书、练字,给粉丝们写手写信,可谓见字如面。

俞飞鸿让人喜欢,不仅是因为她美丽的面容,更是因为她的坦然。她曾说过:我希望我的人生平淡到不足以写成一本书。生活越平淡,就越没什么,我就越踏实。

与其说她是一个演员,不如说她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岁月没有夺走她的美貌,读书沉淀了她由内而外的温柔气质,让她愈加端庄优雅,从容不迫,成为了真正的不老女神。

刘若英:读书是学会独处的过程

一件普通的白衬衫,一条蓝色的牛仔裤,扎着马尾,简单清爽,不施粉黛。在姹紫嫣红的娱乐圈,刘若英是出了名的文艺女青年。

刘若英出生于军人世家,她的祖父母那一代就十分开明,他们主张“女子有才也要有德”,于是从未放松对孙女的教育。

刘若英的父亲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2015年父亲87岁大寿时,刘若英送给父亲的礼物是一套书桌椅。刘若英描述父亲:父亲一辈子最爱看书,家里堆积如山的书放不下后,直接每天去书店看,现在爱上了iPad,每天拿着放大镜看,几次眼睛不舒服,劝了也不听。

就是在这样的家风下,刘若英从小就喜欢读书,家中大量的藏书陪伴她成长,充实着她的精神世界。独自一人的时刻,刘若英基本上都是在读书,家里的书看完之后,就每天跑到书店去看。读书让她变得成熟又独立。14岁时,她就勇敢地独自去旅行,16岁,她就学会了一个人去潜水。

成名后,每次拿到赚来的钱,她总是先买书,然后再买衣服和其他东西。不论是睡衣、包包还是手机,她都用了很多年。对此刘若英说:“既然没坏,何必要换新的呢?”但是看见喜欢的书,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平时在路上看见了书店,她常常不自觉地就走了进去,兜兜转转几圈,就抱着一堆书出来了。

读书是吸收消化的过程,读的书多了,表达便会自然而至。

2001年以来,她开始写书,出版了《我想跟你走》、《我的不完美》、《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等书,俘获了大量读者的心。

她边读书边写作。通过读书,她与历史上的伟大精神交谈;

通过写作,她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她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在袒露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生活得更认真,学会琢磨和思考,什么事情对你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不论日常工作和家务多忙,刘若英总要抽出时间来写作:“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会停止对写作的追求。”

在刘若英看来,读书就是学习独处的过程,而独处就是成长的意义。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中,她表示独处是一个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热闹繁华,当霓虹散尽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与钟石结婚时,她就说到:婚后我绝不在家做全职太太,还是照常工作、唱歌、演戏、写作。 在装修结婚新房时,刘若英和钟石原本计划用一间书房,但最终,他俩装了两个书房,并把两个书房安排在距离最远的对角线。两人回家进门后,一个往左走,一个往右走。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样的距离感会让人不舒服。然而刘若英确认为,最好的夫妻关系,就是在枝繁叶茂的爱情中保持完整的自我。她一切的成就和充实,正是从她内心的独立开始的。而她的独立,正是来自于她对于读书的执着。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时间带走一切,读书带走时间。

通过读书,我们找回自信,在失落之时重拾希望,触碰光明; 通过读书,我们学会独处,在孤独中深潜,蜕变成长; 通过读书,我们拉开与别人的差距,不卑不亢,不俗不媚。

相由心生,你的气质里藏着你度过的书。

随着岁月的变迁,容颜会老,皮肤发皱,头发斑白。但气质却会随着岁月愈加优雅。

愿你也能在读书中变得有底气有能力。终有一天,你读过的书,会随着时光流逝沉淀为优雅和魅力,熠熠生辉,楚楚动人。

魏明伦和董卿的忘年交纪实故事 篇3

“我的确是把‘花市灯如昼’说成了‘花市灯如书’,非常遗憾,也万分抱歉。您的指正,不仅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也对我今后的工作敲响警钟!”一条特殊的短信传到了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手机上。魏明伦打开一看,原来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给他发来的道歉信。在短信中,董卿就主持元宵晚会上念错字一事,诚恳地向魏明伦表示了歉意。

一天,魏明伦将这个小插曲透露给记者,他表示,董卿诚恳道歉,我向她致敬。现在主持人念错别字的情况比较多,魏明伦希望借此向全国电台、电视台主持人呼吁提高文化修养。

那天晚上,央视一套播出了虎年元宵晚会,董卿当晚在主持节目时现场背了一首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shu)。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魏明伦看节目时,发现董卿在朗诵欧阳修这首诗词作品时,念错了一个字,本应该是“花市灯如昼(zhou)”,念成了书(shu)。魏明伦向来对主持人念错别字深恶痛绝,于是魏明伦立即通报媒体,为董卿纠错。

第二天,全国很多家媒体都刊登了董卿念错字的消息。魏明伦说,这首诗并不生僻,一个有正常文学修养的人,都应该知道。而董卿作为一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在公共场合念错字,是不应该的。这对观众,特别是上学的孩子,有误导作用。

不久,记者到魏明伦家做客,面对面采访他。魏明伦拿出手机,展示董卿发给他的道歉短信:“魏明伦老师:您好!好久不见,一切可好?首先,对您指出我在元宵晚会上的错误表示感谢。我的确是把‘花市灯如昼’说成了‘花市灯如书’,非常遗憾,也万分抱歉。您的指正,不仅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也对我今后的工作敲响警钟!作为一名主持人,我应该以更严谨、更务实、更细致、更刻苦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再次感谢您的指正,同时,虚心接受观众的批评。祝一切安好!”

记者问魏明伦:“你对董卿发给你的道歉信有何评价?”他笑着说:“我认为董卿道歉态度诚恳,敢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特别是这一句‘虚心接受观众的批评’,我要向她致敬!”

魏明伦介绍,“我和董卿是多年的忘年交朋友。当年她在西部频道时,曾邀我去当嘉宾。那年12月10日,在上海‘可凡倾听’主持人论坛上,董卿还当场背诵了我曾为曹可凡作的小诗:‘弥勒面貌,相扑体型。济公谈吐,唐僧心肠’。”

对于揭好友的短,魏明伦解释:“我绝对不是故意要与董卿过意不去。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我通过媒体为她纠错,我是对事不对人。”魏明伦补充说,董卿驾驭现场的能力,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但在元宵晚会上念错字,确实不应该。央视元宵晚会是录播的,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责任不在董卿一个人身上。董卿念的shu,应该是“昼”。因为繁体字的“昼”和“书”,看起来非常相像,可能是打字员打错了。“我个人认为是,文本不妥,撰稿之错。照念不疑,主持之惰,把关不严,导演之过。”

谈及目前全国电视台主持人念错别字的现象,魏明伦有些生气地说:“我天天看电视,各种访谈节目,主持人念错别字是家常便饭,应引起重视。”魏明伦很担忧地说:“现在不少主持人的人文素养偏低,语汇贫乏,措辞过于粗鄙。少有含英咀华之士,更无振聋发聩之言,何时才能出现文采型主持人啊?如今名嘴们是嘴里仅有三寸不烂之舌,胸中却无万卷不朽之书。文采型主持人应是口才与文才德才兼备。”记者问:你认为,哪些人是文采型主持人?魏明伦点评道:“中国现在的文采型主持人,实在太少。不少主持人油嘴滑舌,没有人文气质。只有极少数像央视的赵忠祥、白岩松,凤凰卫视的王鲁湘、杨锦麟,才像真正的文采型主持人!”

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玩,在那里姥姥让我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董卿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主持的节目,特别是每年的春晚更少不了她的身影。她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与她小时候发生的许多故事是分不开的。

董卿小的时候,爸爸对她进行了魔鬼式的教育:不让照镜子、不让穿新衣裳,因为爸爸并不想让董卿太爱美。因为对爸爸而言爱美是一种耽误时间的行为;而且她的爸爸让她从7岁就开始用业余时间去打工,到宾馆铺床扫地、到餐厅洗碗刷筷子……这是让她在生活中体验赚钱的不容易和工作的辛劳,读后感《董卿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其中董卿在宾馆里铺床单的故事令我深有感触。董卿被爸爸安排在宾馆后,服务员让她给床换一张新床单。而当她换时她才发现一张床单比起她来要大很多,当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换好一张床单后,人已累得气喘吁吁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董卿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原来在小时候付出了这么多辛苦。她小时候并不理解爸爸的行为,长大了她才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体会是:一个人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但要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不懈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昆虫学家,所以我现在就应该发奋努力去学习、去实践,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董卿演讲 篇5

董卿演讲

【曹可凡】的确天下谁人不识君,接下来由董卿为大家演讲。我们所有的介绍都显得有点儿多余,不过呢我还想多说几句,因为董卿不仅是我的同行,也曾经是我的同事。我还依稀记得她第一次来到台里时的模样,我还记得她第一次在台里主持节目的状态,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们看到董卿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上不断的前行。

那我想今年对于她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两档大家所喜爱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在她的职业生涯当中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闪光点。所有跟董卿合作过的导演和同行都会有这样深切的感受,那就是她对工作的这种执着、较真和勤勉,同时文化始终是她职业生涯和人生当中的一盏明灯。我想是文化和诗,才能够使她的职业生涯不断地迎来新的高峰,不断地走向更远的远方。

【VCR】2017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以文化传播者的姿态,一次次打动人心。年初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传统文化节目热潮,随后她首次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成为现象级节目,并斩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这是董卿寄予深意的节目,从构想到实施,从组建团队到邀请嘉宾,大到节目流程小到现场布置,她都事必躬亲,为的是让朗读者重新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完成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的使命。因为在她看来,当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诗和远方。

今天董卿带着《朗读者》同名新书亮相上海书展,并为大家深情讲述她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董卿】

谢谢!

我从台州回来了。刚才几位老师的讲话真是让我恍惚之间觉得回到百家讲坛现场,获益匪浅。我更多地谈一谈我心里对传统的诗和远方的感受。我个人觉得诗不仅仅只是我们说的流传千古诗篇,还有诗意的生存,远方可能也不仅仅是指很远的地方,还有心志高远的意境。

我今天早上9点就到了,因为今天早上在楼下还有一个书展的特殊活动。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新书叫《***讲故事》,今天他们在楼下举办了一个新书的读者推广见面会。我受邀作为朗读者,在现场朗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我昨天晚上把这本书通读一下,而今天早上在有声的朗读之后还是感受很深刻,我愿意先读其中的一段,与我们这个现场的朋友分享。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当时我读完心里就在想,这是多么好的一种传统里的诗和远方。也许我们的脚步还暂时不能离开那个偏僻的贫瘠的土地,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辽阔的深邃的丰富的文学世界里面借一双翅膀,可以让我们在艰苦的生活升华出诗意的感悟,并且立下心志高远的意境。就像德国十九世纪的浪漫诗人荷尔德林写过一首诗叫《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本身并没有很大的传播度,但是后来由于海德格尔大量的阐述,就使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很多人内心的向往。很少有人知道荷尔德林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贫病交加,居无定所,而他凭借着一个诗人的敏感,诗人的直觉,诗人的情怀,他预见到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可能会使人们的生活物化,而到那个时候我们需要从传统当中找到回家的路。

我三天前刚刚结束录制第二季《中国民歌大会》,那里有一个嘉宾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美国西北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是美国排名前20的非常好的大学,这个大学诞生过11位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是它的医学院在全国是名列前茅。而这个医学博士留校他所研究的方向就是人类病理学,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在从事着最先进的医学研究的年轻科学家,他的精神寄托是什么?中国民歌。他会唱各个民族的原生态的民歌。兰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等等。这让我非常意外,后来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呢?渐渐地我想明白了。他的父亲是四川绵阳人,到美国留学后来就留在了美国。我想对他来讲,其实民歌就是父辈们唱的歌,民歌就是那个他可能都没有回去过的家乡的文化基因。民歌就是无论他走到多远,走到哪里,一开口他才能想起来自己从哪里来。所以我觉得就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让一个从事人类最先进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在直面先人的声音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属感。所以传统和现代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传统和现代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甚至有时候相互观望的。

我想今天能够受邀来到这个现场,和刚才可凡老师介绍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这两档节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作为《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制作人,也请允许我说一说,在我看来《朗读者》这个节目它与传统的关联。

朗读本身就是一种传统。

毫无疑问,从古代中国文人吟诵啸咏到古希腊人在每年的春种秋收的时候对酒神的赞颂,它自古就是一个传承文化,传播思想的手段。孟子曾经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我想他所说的“仁声”,是指能沟通人心的,承载丰富人情、人文、人性的声音,是能够触及天下人心之所同,人情之所系,人性之所在的丰富而敏感的内在意涵,它具有“鼓天下之动”的力量。对我来讲,挑选朗读者,谁来读,谁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从做完第一季后,我有一个判断,朗读者气质里必须有传统。为什么这么说?

2016年2月19号,当时***到中央电视台去视察调研,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说“要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节目,多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栏目”, 朗读者就是在那个春天酝酿。我心里一直就在想,朗读者应该是一个高而不冷的节目。“高”是我对文学的定义,“不冷”就是人的情怀。这个时候很多人跟我说,你就应该去找那些最红的明星来拉动你的收视来推动你的宣传。我们有导演也跟我说“董老师,这个人他的粉丝量上千万,他来了之后就一定能够有收视率。我说一个上千万粉丝的人来到《朗读者》,他是不是有收视率且不说,就算他有收视率也不是你的功劳。如果一个没有粉丝的人,经过了你这个舞台之后,他有上千万的粉丝,那是你的本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最终一定不是所谓这些光环,而是情怀。独特的人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质朴的品格、顽强的精神、高远的志向,这些无论人类如何演变发展,在人性中都最宝贵的一部分,就是我们选择朗读者的标准。

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朗读者这个舞台,仿佛就是一个试金石,那些真正有人格魅力的来到这儿之后,他就会折射出特别夺目的光彩,就像阳光穿透水晶那样耀眼。比如说我们第一期节目当中的许渊冲老先生,这个名字在我们大黑板的那个选题上几上几下,为什么呢?96岁,江西人,说话带浓重的口音,翻译家。翻什么呢?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莎士比亚,这样的一个人请来上节目,老百姓要看吗?犹豫了很久,后来我说别在这儿讨论了,派出我们的导演团队去拜访老人家。经过了几次的访谈之后,导演告诉我说这是一个著作等身,但依然单纯的像一个孩子一样率真热情坚定有趣的老人。我说就是他,这就是我们第一期的重量级的嘉宾,可以说他也对整个节目奠定了基调。我还很清晰的记得那天老人家来到节目现场,从后面那个门出来,要穿过观众走上舞台。我记得那个门打开,一个鲐背之年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履,缓缓向我走来,脸上带着纯洁的像个孩子的笑容,真的不瞒大家说我当时就感动了。他穿着一套米黄色的西装,打着一条格子的围巾,导演告诉我那是他唯一一套重要场合的正装。因为他平时在家里,根本别说西装了。他每天都在翻译,他穿什么呢,他穿一件袖口磨出了毛边的大浴袍,白的浴袍。他也不出去,也对外界的事物不是很关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他讲了很多故事,关于爱情,关于他的翻译事业,关于生命。他讲他当年第一次翻译,在西南联大的时候翻了林徽因的一首短诗,为了追求一个女同学。翻完交给对方的时候,才知道对方早就有男朋友,根本没搭理他。50年之后,他当年暗恋的那个梦中情人从台湾给他寄了一封信。我说你觉得遗憾吗?“错过是人生的一种状态,也很美啊。”

2007年的时候他被判断有癌症,当时医生的诊断活不过七年,说老人家你好好的保重身体。他一出医院就把医生的话给忘了,该熬夜一样熬夜,七年以后2014年,不仅活得好好的,还在那一年拿到了一个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北极光翻译大奖。当时他就笑着说“你看 生命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嘛。”全场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和笑声。这期节目播出之后,老人家获得粉丝无数,好多年轻人在网上留言,爱死这个萌萌的老先生,后来可凡去北京又特意给他做了一个专访。

我们第一季选了很多样的老人,这是做电视的媒体人的一个忌讳,他们总觉得没有人爱看老人,爱听他们在想什么。但是我们第一季超过80岁的老人有20多位。83岁的王蒙先生,90岁的潘际銮先生,80岁的樊锦诗先生,93岁的叶嘉莹先生,89岁的余光中先生,99岁的钱谷融先生,是在上海华山医院的大草坪上拍到的。甚至在第九期节目的最后一段,集结了13位清华大学的老院士老学者老教授,年龄加在一块儿超过1200岁,为大家读了一段《告华北同胞书》。

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家爱看,因为在这些老人身上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着很丰厚的学养,但是同时也有着很传统的美德。因为时代的关系,几乎所有的老人 都是命运坎坷,但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抱怨和颓废,相反他们有更加通达的人生态度。几乎所有的这些老人都有着卓越的专业成就,但是没有一个趾高气昂,相反都有着非常谦卑的处世哲学。我想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感动,而且他们的朗读也因为人格魅力而成功。

第三点,我想说的《朗读者》里的传统,是我们的读本以传统经典为主。诗词大会有句slogan是“人生自有诗意”,这个智慧是郦波老师贡献的。《朗读者》也有一句,更简单,“一个人一段文”,就那么一段,因为文学的世界浩如烟海。我们读什么呢?我总是说体裁不限,一切打动人心的都可以在这里被朗读。我记得有一期节目,八六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很多观众应该都看过,其中有一个作曲家许镜清,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那年他为西游记写了一百多首曲子啊,你都无法想象。除了敢问路在何方,那些耳熟能详的,他为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配了音乐,还有开场的那个“丢丢丢丢丢丢丢丢”也是他写的。当时也是创新,用电子音乐来表达一个神话故事。就这样一个老人,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你都无法想象,在一个很普通的五层楼里,电梯都没有,他和他的老伴儿每天都要爬楼梯。因为我父母年纪大了,我知道老人要爬楼梯真的很辛苦。他有一个特别大的愿望,他说我什么时候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场属于我的音乐会呢?但是他没有钱,这件事儿他想了30年,他也没做成。现在做成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了网络,后来他在网上发起了一个众筹,所有热爱西游记的观众,还记得西游记音乐的观众,愿不愿意他来举办这场音乐会。如果愿意,大家可以力所能及地给他募款,就依靠着众筹他最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这场音乐会。整场音乐会他是期待了30年,但是他居然没敢坐在现场,他坐在人民大会堂地下的一个化妆间。他躲在那个角落里,一直到结束了从地下化妆间把他请回来,主持人问他说许老师您现在想说点什么呢?老先生憋了半天,“我想哭”。后来就是他在讲完他那些故事之后,他读了一段巴金先生写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文章《灯》,献给所有帮助他完成梦想的观众。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可以鼓舞我走过很长一段路。”当他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真的已经分辨不出到底这是巴金的话,还是许老的话,或者是电视机前千千万万你们的话。后来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先生说 “仿佛你们是一个情感场,在这样一个现场,当一个嘉宾把自己的生命打开,朗读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他同时也打开了鲁迅的生命、巴金的生命”。所以在我们的节目当中,从老舍到巴金、从冰心到路遥、 从史铁生到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梭罗、高尔基、裴多菲等等等等,近百段的经典篇目,这些看似离现实生活挺遥远的文学读本并没有使观众产生违和感,因为几十年前甚至一两百年前的文章中所赞美的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投射在了某一位与之相关联的朗读者的身上,焕发出了新的光芒,在今天又一次击中我们的内心,给予我们慰藉和启示。

很多记者问我说,第一季《朗读者》结束你有什么遗憾吗?我说有。我们有一个朗读亭,这个朗读亭,走过了全国13个城市。摆放在这13个城市一共81个人文景点地标建筑当中,有近3万名观众或者说热爱文字的读者,走进了这个朗读亭,留下的2400个小时的素材。2400个小时啊,但最后播出是多少呢?24分钟。2400个小时比24分钟,我问心有愧,我心心念念,我放不下这些怀着极诚恳的心真挚的心,走进朗读亭的人。排队时间最长的,是上海的观众,是来自我的家乡的观众。我当时在北京后期剪辑房,看到这个九个多小时的队伍就为了进去读三分钟,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我们后来做一个数据统计,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是参与度最高的,是排队等候时间最长的城市。其实对于这些经济发达城市的来说,人的时间是更加宝贵的,可是偏偏就是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排队去朗读,这不得不说,是一份诗意的坚持。也是这样的一份坚持,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得到再一次最本真的展现,让我们暂且从现实的苟且当中摆脱出来,通过阅读通过文章,通过倾诉,获取精神的自由和愉悦。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手机到现在还保留的一段短信,是作家毕飞宇发给我的。我其实也对他很抱歉,因为那天录到凌晨两点多,他没有任何抱怨。走了之后,我们三四点钟歇下了,收到了他的短信。“我过去在欧洲读过,美国读过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人知道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他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也很喜欢的巴金先生讲过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所以作为媒体人,我想通过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在传统当中感受到诗和远方。那么我们所有一切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谢谢大家。

【曹可凡】谢谢董卿和大家分享了她作为制作人,在制作《朗读者》第一季的时候的一些体会。我补充一点,就是刚才讲的这个许渊冲先生。因为后来许渊冲先生做完这个节目之后,他觉得特别感慨。他说此生能够做朗读者,是他人生一个最大的圆满,所以做完朗读者之后,他决定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后来是靠着董卿的帮忙,老先生又破例接受了一次我的采访。我去北京做访问的时候,问他第一个问题是你做了朗读者之后,对董卿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老头儿抱怨说时间太短,没看清楚。我现在告诉他,您放心,我陪您去台州。

==============================

送董卿赴台州

唐 张蠙

九陌除书出,寻僧问海城。

家从中路挈,吏隔数州迎。

夜蚌侵灯影,春禽杂橹声。

开图见异迹,思上石桥行。

==============================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