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优秀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优秀3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饿,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对我们教师而言,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尝试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索,现就自己的实践来谈一谈肤浅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读”的方法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懂得读书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步骤。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呢?

1、细读

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其次,找出重点句、重点段,认真阅读,提出难理解的问题。第三,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强调“细”,目的是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内容与形式,更好的从中挖掘问题延伸思维,即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文本细读,关注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在思考之下、对比之中,引领学生揣摩作者的用意,领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关注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效果。每篇课文,在其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和意图。如教读朱自清《春》中的“春草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春草的特点,描写的顺序,语言特色,流露的感情。

2、精读

精读要从断句和字词入手,做到读准字音、辨明字义,不出现词语理解不清的问题,为进一步层层深入剖析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掌握文章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活年代、人生经历、政治立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等等。精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反复朗读。最好是带着感情,反复咀嚼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意思,理解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只有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与作者、作品融为一体,才能从灵魂深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才能通过声音传达出这种共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带着问题阅读。从思辨入手,从质疑入手,在探究过程中解疑。

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教师应在自己掌握此法之后教授给学生。学生学会此法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会脱离教师而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3、巧读

指的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想他人所未想,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读出自己有新意的见解。如:教读教读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学生对课文中的“我”的做法也是很反感的,教师此时可以顺势引导他们思考:结合课文和自己乃至现实生活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散发了,既能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愚公移山》一课,问学生: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方便,为何作者还要写移山的寓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思维的独创性。

二、教会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大疑则大进。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有疑――解疑――无疑对于学者的重要性。“教是为了不教的”。以下的几种方法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1、教学生从课题质疑问难。如《犟龟》,课文的标题是“犟龟”,说说小乌龟的“犟”表现在哪些地方?“犟”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你认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2、学生从课文内容质疑。如:《口技》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具体表现在哪?“善”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教学生从课后思考题中质疑问难。

4、联系历史背景、现实生活质疑疑。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观点,人物的某种行为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伤仲永》,可以这样质疑:假如你是文中的方仲永,你将如何打算?假如你是当今的方仲永你又如何说服父亲?

学生懂得了质疑,有了怀疑精神。但如果自己没有解决疑难的能力,这种精神很快会消失,以此教予学生释疑的方法也很必要。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释疑:

1、教师做必要的启发,学生依据启发自行释疑。有些问题,含义比较深刻,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路。如鲁迅的《风筝》中的“扼杀”事件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教师要适当做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释疑。

2、用反复读、加深理解的形式来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

3、鼓励学生搜索资料帮助释疑。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借助图书或网络资源解答疑难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教学利器。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一般的人都无法做到过目不忘,到大脑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每当新的信息传进大脑,旧的信息将会被遗忘。而学生要想学有所得是离不开记忆的,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牢记于脑中呢?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可有如下的方法:

1、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这有助于提高记忆的速度和正确性。

2、正确使用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

3、联想记忆法这是一种利用联想来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联想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与之更广泛的联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生掌握了“渔”,才能有享用不完的“鱼”。

参考文献

[1]王寿山;面对学生的质疑[J];湖南教育;2005年

[2]温泽远《解读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1―12期合定本》

[3]《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中国教育技术准备》2010年01期

[4]《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中国教育技术准备》2010年22期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 篇2

随着教育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呼唤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饱含很高的期望值。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要求,师生的共同成长才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更新观念和转变角色。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总是无从入手;有时,我刚把一个题分析完,学生就说:”原来是这样啊?其实很简单嘛!”发生这些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态度的问题

有的学生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他们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对于难题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好高骛远;有的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讲,寄托于课外,认为自己下课后可以看书或问别人,上课听不听讲没关系;有的学生感情用事,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不认真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当然也学不好;有的学生学习不主动,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坐等上课,上课后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知识学完后,不认真考虑重点难点,不会运用参考书或习题集测试自己的能力。不复习就做作业,总是依赖同学,不问老师,不查工具书,每天只求完成书面作业,甚至为了早点完成任务而抄作业。

2.学习方法的问题

有的学生每次上课认真记笔记,好像老师说的都听懂了,但是要真正自己来解题的时候,却又不会了,这主要是光把心用在记录上而忽略了听的重要性,以至于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反而造成了对知识点的一知半解;有的学生有了问题不及时解决,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有的学生每天晚上加班加点,不顾自己的具体学习水平,把时间都花在做难题上,不仅没有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反而浪费了时间,导致白天的时候无精打采,上课走神,时间安排极不合理。

根据发现的这些情况,我觉得以下措施在实践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一、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在教学方式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一名学生,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更好,学得更快。当然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等情况进行教学,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突出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注重观念的转变

要将“以老师教导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老师引导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平时要培养学生勇于问问题、喜欢问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进而解决,为后面的知识点学习打好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数学有其独特的应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等比数列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如果你们是国王,你们会同意吗?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同意,在学生的想象中每个格子里放几粒麦子并不多。当开始和学生们一起来计数时,有的学生开始坐不住了,低声议论了起来,因为通过数列运算,所需麦粒总数为:18446744073709551615粒,而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公尺,宽10公尺,那么仓库的长度就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国家非常富有,但要这样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这么一来,国王就欠了西塔好大一笔债,而我们的学生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数列的应用原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书本、考试中,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的。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三、关注课堂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试一试。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四、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及整理过程中,还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每次课堂教学后,学生们如果能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将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所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篇3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近有学者又提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鱼”是知识;“渔”即方法;“渔场”就是学习环境。在一定的场境中,好的方法发挥作用,才能收获成功。

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在近期的教研活动中,有几个教学片断一直令笔者难以忘怀,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生动,黑板利用恰到好处,课堂简约而高效。黑板是教学媒体之一,传统教堂中黑板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上黑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主张还黑板给学生,不是“复古”,而是基于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板书、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板书、体验,以至于“负效教学”“低效教学”充斥课堂。

还黑板给学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有计划、合理地还黑板给学生,能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而且,黑板是好的载体,灵活好用,写错了擦掉就行,方便修改、补充,有动态感,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一试。下面笔者通过北师大版《数学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一个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勉。

案例:画出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x-y+1>0;(2)x+y<1(3)x-2y≥2。

教师:我们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表示平面区域,请大家一试,并请三位同学画到黑板上。

学生在稿纸上画图,有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画图。

(约5分钟,三位上黑板画图的学生已画完了)

教师:画的怎样样?大家还有上黑板的机会,可以去修改、补充。

又陆续上去了四位学生,有学生补充了坐标系中缺少的东西,有学生把题(1)中的直线改成“虚线”,有学生把题(2)中的区域从直线的一侧改到另一侧,有学生又把题(2)中的区域从直线的另一侧改回来。

教师:这七位同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大定能否从中发现画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规律?

学生1:有等号时直线画成实线,没有等号时直线画成虚线。

学生2:先画直线,再用阴影表示所画区域。

教师:题(2)的区域经过三位同学之手,反映出两种相反意见,到底哪种画法正确,如何确定?

学生3:改回来是正确的,可以取一个特殊点的坐标验算。

教师:为什么取一个点就可以了,取一个什么样的点好呢?

学生3:因为直线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的点的坐标代入直线方程所得到的不等式是一样的,因此,取一个点就行。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取原点、当直线过原点时取坐标轴上的点计算简单些。

教师:好,突破了技术难关!大家验算一下,这个方法管不管用,谁能概括一下?

学生4:直线确定区域边界,特殊点确定区域方位,有等号时直线画成实线,没有等号时直线画成虚线。

这是北师大版《数学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从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数轴上的一个区间出发,用具体例子说明平面上一条直线把平面上的点分成“符号”不同的两部分引入课题,如何画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呢?教师没有进行示范,而是还黑板与时空给学生,让学生动手画图、进行试验,依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开始没能上黑板的,可以补充、修改,不论对错,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加以区分,动态体现各人的理解。没上黑板的,还可以口头表述,纸上画,结合画图实践,以黑板上画的、写的为主要线索,全员参与,不到十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凭借丰富的感性材料,把画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提炼、概括出来了。

研究者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记忆的效果做了一些比较后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演示、试验,学生能记住30%;演示后,让学生练习,学生可以记住75%;而学会了教别人,能记住90%的内容。这项研究成果表明,教师讲清楚了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明白了,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试验,尽量地把机会让给学生。从理解、记忆的角度看,案例中,学生以稿纸、黑板为“试验田”,进行画图、试验,对不够充分的、错误的进行补充、纠正,既调动了全员动手、智力参与的积极性,又在交流、互动中教会了别人,修正了偏差,强化了想法,同时也训练了胆识,提高了学习效果。现在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归纳。传授知识往往不是追求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而是直接以枯燥晦涩的定义作为起点,把公式、法则、定理建立在抽象的数学概念之上,使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学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案例中,教师大胆放手,还黑板、时空给学生,把探究活动与激情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和展示平台,努力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交融的多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灵动、有效、充满生命活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