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腊月二十四的民俗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4、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5、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6、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7、腊月二十九—蒸馒头。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8、腊月三十—熬一宿。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人们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的习俗
祭祀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chān)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或者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花样繁多,品种各不相同。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总计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古诗中的腊八节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诵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
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粥(节选)
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
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
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
藉之作功德。
腊八粥(节选)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
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
默祝金光济众普。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八节的现代短信
腊八节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乐!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今天腊八,在此我祝你事业顺“栗”,好运“莲莲”,诸事“粥”全!腊八节快乐!
八勺温馨,七份真诚,六包甜蜜,五袋好运,四盘平安,三瓢富贵,两箩快乐,一筐健康,用我火火的心意,熬成一锅幸福的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拥有这一切!
以节日为引,以文字喻情,以幸福为愿,以笑容为礼,在腊八到来之际,送你一份真诚的祝福:希望你人生如腊八粥般丰富多彩,也像腊八粥一样永远甜蜜!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的最重要民俗就是家家户户“灶生木炭火,锅开米珠花”,食用“腊八粥”。卖腊八粥的店铺常贴有这样对联:“香先传腊八,米早煮弓双”。又云:“时无拘腊八,各自说弓双”。关于吃腊八粥的来历,一般认为是纪念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祖成道的日子而举行的活动, 但是在民间,则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
据说,朱元璋小时在财主家放牛。有一天,他牧牛归来路过一座独木桥,将牛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屋子里,不给饭吃。他饿得团团乱转,想找点吃的。突然,发现屋中有一鼠洞,便扒开,没想到这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豆、芋艿、红枣,但都是那么一点点。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并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因已饿极,吃起来觉得十分甘甜可口,可谓是“饮食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肠”。后来,朱元璋贵为天子,珍肴美味吃腻了,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老鼠洞中挖出的粮豆煮的粥,便命御厨给他做。他吃粥的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满朝文武官员们见皇帝吃“腊八粥”,便纷纷效仿,渐渐传到民间,便成了风俗。每逢这一天,“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现今,我国民间制作腊八粥的原料仍多采用八种谷米、豆类和干果。营养非常丰富,而且由于多种营养互补,大大提高了植物蛋白的利用率。腊八粥一般需用慢火熬煮两三个小时以上才成,极易于消化和吸收,因而对于脾胃虚弱的老幼、弱病人群更为适宜。完全可以说腊八粥是将养生、美味与年节文化集于一体的民间大众化美食。
其实,有关腊八粥的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而“腊”的概念,远在周代以前就有了。周时夏历十二月,猎禽兽祭祖、祭神的风俗,就叫腊十二月,后来简称之为腊月。吃腊八粥的习俗经宋、元、明、清历朝不衰,不少的笔记、小说里都有当时寺院及民间制作腊八粥的情节。坡任杭州知州时,腊八节期间,应佛印法师盛邀,前去喝腊八粥,吟下“多谢大师勤召唤,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民间吃腊八粥的意义与佛家不同,是以庆贺五谷丰登。
在腊八粥出现之前,民间有吃赤豆粥的习俗。据说共工是不学好的坏孩子,专喜害人。但他却很怕赤豆,于是人们做赤豆粥来驱逐他。《杂阴阳书》说红豆:“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令疫病不相染。”可见赤豆有辟疫禳灾的功效。
不过,有些地方十二月初八有禁忌,俗谚云:“腊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辈还不起。”故忌讳腊八这一天妇女回娘家。山东武城、沂南等地新媳妇(结婚不满3年)是日必须回娘家,否则对婆家不利。谚云:“吃了腊八饭,一家人要散;喝了腊八米(粥),一家穷到底。”
吃腊八粥习俗连皇宫也效行,以示吉祥。
据《旧京风俗志》说,明清之际,每逢腊月初一,由内务府操办,惊师动众,在雍和宫搭棚垒灶,支上六口丈二大锅。等到腊月初七鸡啼生火,通宵熬粥。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第二天拂晓出锅,第一锅粥先献佛,第二锅粥才“供上膳焉”,即进贡皇帝食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道光帝曾作《腊八粥》诗曰:“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个关于腊八粥的有趣故事:元宵贾妃省亲之后,黛玉不胜疲劳,饭后贪睡。宝玉怕她睡出病来,就与她闲话解闷,说是扬州林子洞里一伙耗子精煮腊八粥,一个极弱极细的小耗子要变化了去***芋,结果一变却变出了一个林小姐来。烦得黛玉从床上翻身起来拧宝玉。
清人顾寸田《腊八歌》云:“獐牙之稻粲如玉,法喜晓来炊作粥;取材七宝合初成,甘苦辛酸五味足。” 周兆鱼《腊八粥》诗:“防风粥冬凌粥,粥样新食谱续。浮甑更寻腊八例,七宝合成膏涨腻,桃花杨花让味。东家夸粥香,一指偶染如盥蔷;西家夸粥甘,一盂分饷如传柑。豪门终岁饫粱肉,滟光泛泛糁羹玉,不费万钱亦果腹。独惜黄韭百瓮封,霜天镇日米双弓,疮痍满眼无黔突,休话当年画粥衷。”
喝腊八粥、煮腊八粥,讲腊八粥的过去和现在,是作家冰心一家的传统。“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原来让冰心刻骨铭心的是她的外祖母,恰好是这一天过世的,因此冰心吃母亲煮的腊八粥又多了一层母亲孝亲忆旧的影响。而冰心的母亲,又是在1930年1月7日(即农历十二月初八)逝世的,冰心自此之后也是每年腊八这一天全家喝她亲手煮的腊八粥,以度过这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于是冰心的外甥女深知喝腊八粥不同寻常的意义,文章写到她的外甥女的话:“妈妈和姨姨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原来在冰心先生言传身教影响下,下一代及下下一代,不仅有对亲人的缅怀,更有对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永久的缅怀和追忆!
梁实秋小时候把喝腊八粥看作是一件快事“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1、农历2020年小年的日期: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 (庚子年(鼠年)腊月廿三,距离农历2020年小年还有228天)。
2、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来源:文章屋网 )